如果,沒有安史之亂
在曆史資料中的任何一個地方添加上“如果沒有發生”幾個字,可能影響的不僅僅是接下來的幾年、幾十年時間,而是會關係到未來所有曆史進程的走向。這就是蝴蝶效應。
史學家們說曆史的發展往往有其必然性,但同樣的,曆史的發展往往也具有相當的偶然性。比如,吳王闔閭在某次戰鬥中大腳趾受傷——換在今天頂多用點藥水貼塊創可貼即可——但他就此一命嗚呼,後來才有了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這叫做曆史的偶然。但闔閭不死於大腳趾受傷,也可能因病、因傷、因毒、因落水等等原因死得莫名其妙,就算他不死——隻要其中任何一點成立,他自己也可能成為臥薪嚐膽中的反派人物,這就叫做曆史的必然。
安史之亂發生之前,安祿山與楊國忠已經鬧翻,時時為其所忌恨。而楊國忠是楊貴妃的親戚,也就是傳說中的外戚。那麼,安祿山為什麼沒被楊貴妃的枕頭風給吹出個好歹來呢?當然,因為安祿山本身便是楊貴妃的幹兒子,在某些野史上還留下了他與楊貴妃不清不楚的一些偷情故事。因此,楊貴妃不會去拉偏架,也不會攛掇唐玄宗早早地收拾安祿山。
那麼,唐朝的曆史在這裏開始轉折——安祿山得罪楊國忠,楊貴妃覺得幹兒子畢竟還是不如自己的血脈之親,於是在玄宗麵前說了安祿山的壞話,揭發其擁兵自重、野心勃勃,時刻準備造反的陰謀。因為楊貴妃深為受寵,唐玄宗相信了她的話,將安祿山召回京師。
自信的安祿山覺得自己深受玄宗信任,就算去了長安也沒有什麼危險,自然而然就立馬趕回長安。這一來就如龍遊淺水,虎落平陽。對於政治手腕已經高超到化境的唐玄宗來說,隻要他有了防備,將安祿山提拔為高官入朝,從此再不準他返回自己的地盤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不要忘記大唐本身就有讓邊將入朝作官的先例與傳統。安祿山在京孤家寡人,自然再也不可以掀起什麼叛變。
兼領三鎮節度使會助長野心,使本來的忠臣變成奸臣,本來的奸臣變成叛賊。唐玄宗將安祿山留在長安,同時徐徐消除他的勢力,從此之後再切實奉行關於邊將“不久任、不兼領”的規矩。雖然有些重外輕內,但當時的節度使互相製衡,無人能夠反對他的決定。後續再挑選邊軍中的精銳士卒入京加入神策軍,充實自己的實力。
這樣,雖然府兵製日漸崩潰,但唐朝還是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內外兼顧”的軍事體係。外則少數民族不敢寇邊,內則邊鎮統帥無法造反。
這樣看起來,似乎隻是穩定了內部,但不要忘記,當時世界其他地方幾乎已經沒有足夠威脅到唐朝的存在。阿拉伯帝國因為自身的窮兵黷武已經日漸衰落,唐朝兵鋒之下整個西域無人不從。而北方的突厥早已經是一蹶不振,無力對唐朝造成任何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玄宗退位,後續若是再有帝王如漢武帝一樣擁有開疆拓土的野心,他將有著比漢武帝更堅實百倍的基礎。無論是往西進攻一直到達歐洲邊緣,或者是向南一直達到東南亞,或者不斷地吞食吐蕃與大食帝國,都可以將領土擴大數倍。
而唐朝最為困擾的土地兼並問題,通過一則簡單的移民法令就可以解決——隻要願意移民過去的農民,都可以得到一份土地。這種政策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也避免了民多地少的矛盾與衝突。農民能夠吃得上飯,哪怕是需要走到世界的盡頭去耕種,也不可能被人煽動起來造反——除去黃巢起義的大破壞,大唐可以從容地解決自身的問題,將矛盾轉移到國外。
作為與外界交流異常發達的強盛國度,唐朝幾乎可以一直保持強大——如果沒人活不下去,野心家又得到了很好的遏製的話。當然,誰也無法保證唐朝是否會再出一位昏君,從而葬送大好河山,但至少在當時來講,稱霸東亞,遙望歐洲並不算是夢想,而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隻需要按部就班地實施就行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安史之亂並不僅僅是讓整個大唐帝國陷入衰退,同時也讓整個中華民族陷入了衰退——直到400多年後明朝的建立,中原才再次恢複了一點昔日的榮耀。這是一個多麼久遠的時間!足以讓弓箭變成機槍,風箏變成飛機,也足夠讓世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到那時候,誰知道呢?也許會產生一場中國式的大航海運動,也許會出現我們自己的瓦特與蒸汽機!
如果,沒有宦官之禍
如果沒有宦官為禍,唐朝會變成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