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秦漢史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止於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曆時400餘年的秦漢帝國呈現出了一派泱泱雄風,秦皇漢武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為弘揚傳統文化,普及曆史知識,勾勒帝國模式,我們用通俗的行文方式和獨特的寫作思路與選材視角,圍繞中央集權政治體製的確立和發展、經濟製度的變革和創新、儒家思想地位的變化及其對曆史的影響、民族關係的變遷等線索對秦漢曆史作了粗略勾勒,彰顯出秦漢時期人、物、事的時代特征與時代魅力。
曆史是連續的,有時候,這種連續性所產生的力量完全超乎人的想象。秦始皇一統宇內,東遊泰山之巔,“一覽眾山小”之時,他一定非常陶醉,甚至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三代之前的聖王。他無疑已經站在了一個曆史的轉折點上,試圖讓曆史服從於他個人的思維慣性,起意通過已初現成效的治國術能在更為寬廣的地域內產生效應。雖然秦始皇斷然拋棄了舊時代的一些製度,確立了郡縣製,依賴成千上萬的職業官僚來管理他一手締造的帝國,在如何統治一個中央集權國家方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他這方麵的成績在當時已被殘暴的統治手段所淹沒,不計代價的戰爭、常年不斷的勞役和酷烈的法律將民眾逼到了無路可退的境地,創造新時代的雄君成了不折不扣的暴君。
早在戰國時代,很多平民就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政治活動當中,在曆史進程中留下自己的身影。身無立錐之地的陳勝、吳廣,率領一群士兵揭竿而起,點燃了醞釀已久的憤怒。局勢的發展很快超出了陳勝的控製,東方六國的舊貴族被紛紛擁立為王,一時間又恍惚回到了戰國時代。但貴族衰敗的趨勢,與自戰國以來興起的平民一樣,成為曆史大勢,舊貴族的回光返照絲毫不能遮掩平民的光彩。劉邦出身小吏,地位低微,他在一班同樣地位卑賤的謀士、武將的幫助下,打敗了飛揚跋扈的舊貴族項羽。學劍、學書皆不成的西楚霸王項羽沒能開創他的新時代,最終成了戲曲中的悲劇角色。
劉邦一幹君臣順應大勢,決定讓天下安靜下來,帶領黎民蒼生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他們從秦朝的覆滅中吸取教訓,輕徭薄賦,寬鬆法律,行黃老之術,劉邦與呂後甚至忍辱吞聲、委曲求全,和北方凶猛的匈奴盡量保持和平關係。但漢代初年的內部政局並沒有獲得長期的穩定,中央與異姓諸侯、同姓諸侯不斷發生衝突,呂氏的短期奪權也帶來了不小的波動。文帝之後,王朝終於走上正軌,繼之出現“文景之治”。
在劉邦建國半個多世紀之後,國強民富,漢武帝劉徹急轉乾坤,棄黃老之術,揚儒家之說,積極進取,在開疆擴土、探索統治中央集權國家方麵加快了步伐,建立了一個巍巍帝國。為此,漢武帝完成了秦始皇未曾了卻的心願,不過這次得勢的不是劣跡斑斑的法家,而是溫良敦厚的儒家。處於獨尊的儒家在武帝時期的政治舞台上並不擁有相應的地位,但卻獲得了較好的發展空間。在這個良好的空間中,儒家發展迅速,它對政治的影響力在漢代末年終於顯現了出來。
在儒家思想和學術繁榮發展的背景下,王莽成功篡位,這位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近乎癡狂的政治怪胎最後被起義軍碎屍萬段,繼之而起的是自稱複興漢朝的劉秀。劉秀建立的王朝很快達到了它的巔峰,然後又迅速在外戚和宦官的交替鬥爭下腐朽,可憐的皇帝也被他們輪番欺辱。群情激憤的太學生和那些有澄清天下之誌的官吏走到了一起,雖然他們沒有形成嚴密的組織,但卻因此而背上了罪名,其努力付之東流,最終無可奈何地歸於失敗。
在秦漢時期,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並就如何完善這套政治體製做出了許多探索。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儒家在皇帝的許可下,成為國家的官方哲學。經濟方麵,政府通過壟斷鹽、鐵等重要物資的生產和經營,為政府找到了財源,金融製度、市場管理等方麵也推出了一些影響頗遠的舉措。在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社會生活異彩紛呈,各民族間的關係發展一直未曾中斷,雖戰亂和殺戮十分血腥,但融合一直占據著主流地位。
以上是本書的大致內容,共分十章。敘述中以時間為主線,再選擇關鍵人物和事件進行解讀以突出紛紜的曆史變幻。由於本書編寫者能力和水平有限,難免存在諸多疏漏、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