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搬家的地點,的確是個不祥之地。匈奴渾邪王的舊地,盡管是我們待過的祖地。但是那個鬼地方,距離匈奴單於又近,萬一匈奴看我不順眼,馬刀一揮就殺過來,漢朝又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我還是虧了。
如今匈奴單於,為什麼不敢跟烏孫王過不去,那是因為目前居住地,距離他們遙遠,不敢妄動。用江湖那句話,安全第一。相比之下,還是待在自己的地盤上安全啊。
事實上,以上兩點還不是大問題。現在,烏孫王麵臨最大的問題是,如果他想搬家,也是不能一個人說了算的。
烏孫王之所以不能一個人說了算,不為別的。隻為烏孫國已經一分為三,不全在他的統治之下了。
烏孫國之所以變成這樣,不是他個人想法,完全是被形勢逼成的。
本來,昆莫生有十來個兒子,按規矩,長子立為太子。昆莫長子早死,死前就對老爹說:我死後,請立我兒子岑陬為太子。
昆莫還活著,太子就死了,按規矩要從別的孩子中挑選。然而昆莫覺得,長子早死,人挺可憐的,那就成全他的願望吧。於是,他就真立孫子岑陬為太子了。
昆莫一立新太子,有人就不認賬了。此不認賬的,是昆莫中子大祿。在昆莫所有兒子中,大祿最牛。
既然牛,就有牛的資本。大祿本身能打能戰,屬下有數萬騎兵,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一聞聽岑陬搶了他可能得到的好處,立即發兵叛亂,攻擊岑陬。
對昆莫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沒有辦法,為了岑陬人身安全,隻好分給他數萬騎兵,自己也留著數萬防身。就這樣,烏孫國貌合神離,西瓜刀之下,是三股勢力,他這個王,說話不怎麼管用了。
綜合以上三點,烏孫王最後拍板:買賣失敗。
那怎麼辦?張騫當然不能涼拌。東方不亮,西方亮。沒有烏孫國,還有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諸國。於是,張騫分派使者,前往以上諸國,繼續砸錢。
不久,張騫回國。一年後,張騫逝世。
關於張騫的豐功偉績,史無絕書。在此,我不想浪費太多口水。如果偏要給這個偉男人,來一段結束語的話,我隻能套用阿波羅登月者阿姆斯特朗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張騫,向西域邁出人生的每一個小步,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步。
我以腳步登破母胎,啼哭著來到這世上;我又以腳步踏破鐵鞋,量過這世界;我再以腳步,登上那個屬於我的絢爛星空。
我來時轟轟,去時轟轟。足矣!
後張騫時代
張騫走了,還有千百個張騫,繼續他們的冒險事業。張騫死後一年多,他曾經分路西域各國的副使,陸續歸來。隨他們回來的,還有西域諸國的使者。這些外國使者,與隨張騫出使到漢朝的烏孫使者一樣,用眼睛見識了傳說的漢朝。
西域諸國,大老遠的來,劉徹是不會讓他們空手而歸的。於是,這些得到好處的使者,回到西域故地,用嘴巴傳播了漢朝的盛名。盛名之下,難抵誘惑。越來越多的國家,嚐試和漢朝接觸,交流,來往。
在劉徹時代,整個西域,總共三十六國。千萬別被這些數字嚇著了。西域這三十六國中,多數是一城即一國,相當於希臘式的城邦國。因為國小,所以容易被匈奴欺負,它們曾經淪為匈奴的臣屬,處在匈奴的控製之下。
然而現在,劉徹想用實力告訴匈奴,匈奴作為昔日的西北之王,該退位了。
為了加強漢朝和西域的關係,劉徹招兵買馬。他不問地方,不論出身,不講身份,隻要敢出使西域的,國家就撥你財物,捎帶前往。
事實上,都不用劉徹做廣告,已經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窮光蛋,紛紛上書,自告奮勇,前往西域。
要想發財,就不能怕死。之所以來了這麼多不怕死的窮人,是因為實在抵擋不住發財的誘惑。此誘惑,就是送往西域的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