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回陽救逆方案,用幹薑、附子而不用肉桂,豈肉桂之力遜於薑、附?或謂,當時習用桂枝而未知用肉桂,桂枝有疏表解肌之力,為回陽救逆所忌。此說頗似有理。然論中當歸四逆湯又用桂枝以治厥,何耶?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屬於血虛寒厥者,桂枝可以入血和營,正宜用之。若陽虛發厥,無論桂枝或肉桂,雖具溫陽祛寒之效,卻有辛香走竄之嫌,似乎不如薑、附適用。古醫家稱薑、附救逆回陽,能“據其巢穴而招之”,以“回陽氣於無何有之鄉”,意即在此。
(四)木瓜的臨床應用芻議
1.關於木瓜的文獻記載
木瓜為臨床常用之藥,各家論述,頗有異同。《藥品化義》謂其味酸性涼;《玉楸藥解》謂其性澀微寒;《食療本草》謂其治吐後轉筋;《別錄》謂其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醫方集解》在論香薷飲篇中說木瓜可去脾濕;《本草求真》認為,“然使食太過,則又損齒與骨及犯癃閉”;《中藥臨床應用》謂,“內有邪熱小便短赤者不宜用木瓜”,“因木瓜有抗利尿作用,服後小便減少”;《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85年版)載其味酸性溫,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濕之功,用於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
用木瓜的方劑,如香薷飲有利濕祛暑之說;葉氏養胃湯、薛氏參麥湯治胃陰虧損之症;續斷丹、雞鳴散治腳氣,腰膝酸疼;木瓜湯治嘔吐不已轉筋胸悶;六和湯治嘔吐腹瀉;實脾散、茯苓導水湯則專用於水腫。
2.關於木瓜的醫話傳說
名醫葉天士在漢口葉開泰藥店,時值夏季某日,十數人就診,異鄉口音,均患淋症。怪而詢之,乃為販藥者,一大船滿載木瓜,與舟子共十餘人,居船上七晝夜。初覺尿意不適,漸漸加劇而淋漓澀痛。葉盡買其貨,使患者皆移居其店中。予甘草綠豆湯頻頻飲之。二日而病皆除。其徒問其所以。葉曰:“暑熱已盛,又感木瓜之氣太過,故也。移其居,遠其氣,清其熱,解其毒,病斯除矣。”
此話不知出自何處。議論確切,處理入神,膾炙人口,傳為佳話。
3.關於木瓜的臨床應用舉隅
諶某,男,45歲。煙竹村農民。患水腫2年餘,因經濟困難,雖經多次住院治療,稍有好轉,即便輟藥。1985年4月某日,前來求治。診其麵色晦暗,全身水腫,大腹便便,形寒肢冷,尿少便溏。尿檢查有大量蛋白及顆粒管型,血檢查輕度貧血,血壓正常,脈象沉細而遲,舌苔黃厚滑膩,舌質胖大而嫩。此乃陰水。予實脾飲加減:白術12克,茯苓30克,甘草3克,木香7克,檳榔15克,厚樸10克,附片10克,幹薑3克,草果7克,澤瀉20克,豬苓15克。服5劑後,小便量增多,每晝夜10餘次,腹脹稍減,又服原方5劑後,諸症繼續減輕,惟夜間小腿轉筋頗甚。遂於原方內加白芍20克,欲合芍藥甘草湯以治其腳攣急。書未竟,忽然思及方中本有木瓜,此時正堪用之。遂加用木瓜15克,服5劑,舌苔轉薄,腫脹漸消,轉筋亦不複作矣。此方守服30餘劑,複查小便,已趨正常。
4.應用木瓜的幾點體會
各家對木瓜的論述,足為後學之法。惟性味澀酸,稱其化濕利濕,能治水腫,則當仔細玩味,多方理解。此種水腫,實指局部表現,我一直誤認為全身性水腫。臨床經驗缺乏,不解實脾、導水二方用意。至此,方知其為轉筋而設也。蓋利水過多,或腹瀉嘔吐,揮霍體液,皆可導致轉筋。木瓜湯已明言其適應證;六和湯之所主,亦屬暗含此意;實脾、導水之用木瓜,既可防轉筋之弊,又可作監製之藥,而非為利水之用也。自是,我在應用此等方時,待其尿多而轉筋出現者,然後酌情加入本品。
用木瓜以斂尿,筆者常施於小兒夏季熱之尿頻而清長者,名其方為木瓜烏梅飲,以建解暑縮泉之功,近數年來,又用於糖尿病數十例,療效亦令人滿意。此二者病因不同,而其陰津不攝則一。但用量宜稍大;小便頻而不短赤且無灼痛者,可以大膽用之。
我地民間習俗,將木瓜製成果脯,夏日以饗客人。食之津生渴止,胃納倍增,酸甘化陰,妙不司言。《湯頭歌括·香薷飲》說木瓜能利濕祛暑,或即此意。
智者垂訓於前,言之鑿鑿;愚者力行於後,猶且蒙蒙,可見學無止境。
(五)夏枯草可治痔瘡腫痛
我幼年隨父出診,於病家處得一方,病者轉相抄傳,屢用屢效。該方以夏枯草為君,專治痔瘡腫痛難禁。處方:夏枯草20克,皂角刺13克,蒲公英13克,鮮生地黃13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槐花10克,苦參10克,熟大黃7克,金銀花10克,炮穿山甲10克(杵碎),連翹10克,生甘草3克。
此方配伍精當,我臨床40餘年以來,用此方治療痔瘡腫大疼痛出血百餘例(血多者去穿山甲,加炮薑3克),服之十數劑,便可腫消痛定血止,確有近期良效。夏枯草有清熱、解毒、散結之功,藥力全在果穗。本草諸書稱該藥能清肝散結,可治瘰鬁癭瘤。《本草從新》與《本經》稱該藥可治鼠瘺。諸書中並無治痔之說。痔核與鼠瘺病位相鄰,與瘰鬁癭瘤形態相似,當其腫痛出血之時,又屬血分熱毒,故痔瘡之熱毒型者用之尤為適宜。
(六)槐花治舌炎有良效
槐花味苦而性涼,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故用於衄血、痔血、熱痢、婦女崩漏等病症。我用槐花治療舌炎,取得明顯的療效。
黃某,女,45歲,2000年11月8日初診。舌麵反複出現潰瘍伴舌體灼辣感1年,納食受限,口幹不欲多飲,大小便均調。曾服消炎藥及維生素,潰瘍雖好轉,但灼辣感如故。脈細而數,舌無苔,不燥,舌麵乳頭突起如楊梅狀,舌質深紅,左側有小潰瘍2個,瘍麵凹陷,有黃色分泌物覆蓋。血、尿、大便常規檢查均無明顯異常。辨為心營鬱熱,治宜清熱涼營。用黃連導赤湯5劑,不效;改用清心蓮子飲5劑,又不效。於是合二方而化裁之,並重用槐花。處方:槐花20克,穀精草15克,板藍根15克,蓮子心15克,麥冬15克,牡丹皮15克,竹葉10克,射幹10克,連翹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甘草5克。服上方7劑,諸症好轉。原方再服7劑,病情大減。又服10劑,潰瘍愈合,灼辣感已完全消失,病情告愈。囑其禁忌辛辣炙煿食物。1個月後隨訪,病未複發。我的體會是:槐花對口咽各類炎症如牙齦炎、咽喉炎均有良效。
(七)薏苡仁還有活血通經的作用
薏苡仁性涼,味甘而淡,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功效。我地農民用以煮粥果腹,習以為常,殊無不適之感。《妊娠服藥禁歌》載薏苡仁為孕婦禁用,故我自幼對此持懷疑態度。
1951年夏,與我地春華藥店老藥工韓柏林道及薏苡仁一藥:一孕婦水腫,當地醫生夏某為之診治,方中有薏苡仁一味。韓某照單配藥,不敢擅改,3劑未完,而腹痛胎墮矣。事實俱在,將信將疑,猶恐事屬偶然。
我院主治醫師劉庭姣,師承已故婦產科名醫隆敏治婦科病月經停滯,習用大量薏苡仁,谘詢之,說是可以通經活血,而且屢用不爽。
薏苡仁治肺痿咯血、肺癰、腸癰,經有明訓,並為後世醫家所公認。究其因,治肺癰以健脾補肺法恐難於收效;治腸癰則更非健脾補肺之所能及矣。大凡治癰之法,前期當以清熱、活血、排膿為主,由此推之,薏苡仁的藥效除健脾、補肺、清熱、利濕以外,應該還有活血通經的作用,所以它能用於治療肺癰、腸癰、月經停滯,而不適於孕婦應用,遂為妊娠服藥之禁忌。
(八)論補血藥的運用
對於貧血患者,除了針對病因治療以外,常常同時配用補血藥以加強療效。關於補血藥的運用,我們有如下一些臨床體會,供同道參考。
“陰生陽長”,“血生於氣”,所以,在補血的同時必須補氣,如當歸補血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所以,在補血的同時必須補脾,如八珍湯;“血生於髓”,“腎氣足則精髓充”,精髓充則血自生,所以,在補血的同時必須補腎,如十四味建中湯。草木之味,調後天之氣血固然有餘,但補先天之精髓則尚不足。補先天之精髓當推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鹿膠、龜甲、龜膠、阿膠、海馬、冬蟲夏草等藥。秉此意製方,以治貧血,持之以恒,效果良好。雖再生障礙性貧血,亦可治愈。
【病案舉例】
劉某,男,31歲,安化縣平口鎮上升村劉家組人。因頭昏乏力,全身紅斑,經懷化地區醫院、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均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因療效不佳,於1999年6月25日前來求治。
患者飲食及二便均好,發育正常,麵色蒼白,全身有散在性大小不等的瘀斑。脈象弦數,舌質淡紅,舌體胖嫩,舌苔淡黃。血常規:白細胞1.3×109/升,紅細胞1.78×129/升,血紅蛋白71.0克/升,血小板計數61.0×109/升,中性粒細胞0.58×109/升,淋巴細胞0.42×109/升。患者迫切要求門診治療。遂以十四味建中湯、犀角地黃湯、小薊飲子3方合裁。水煎服,每日1劑。另以皂礬、人參、黃芪、當歸、海馬、鹿茸、冬蟲夏草等13味為丸,如鶉卵大,每日服1丸。
30劑後,皮膚瘀班消失,煎劑改為十四味建中湯加減;丸劑用量增至每日2丸,分2次服。
如此治療5個月後,12月30日複查血常規:白細胞2.8×109/升,紅細胞3.99×129/升,血紅蛋白142.0克/升,血小板計數98.0×109/升,中性粒細胞0.68×109/升,淋巴細胞0.32×109/升。
如此治療又5個月後,2000年6月7日複查血常規:白細胞3.3×109/升,紅細胞4.33×129/升,血紅蛋白140.0克/升,血小板計數101.0×109/升,中性粒細胞0.57×109/升,淋巴細胞0.43×109/升。
自後停服丸藥,煎劑仍用原方加減。2001年5月18日複查血常規:白細胞5.1×109/升,紅細胞4.51×129/升,血紅蛋白150克/升,血小板計數216.0×109/升,中性粒細胞0.68×109/升,淋巴細胞0.30×109/升,酸性粒細胞0.02×109/升。患者否認有疫水接觸和鉤蟲病感染史,故未進一步檢查。患者停止治療。
2004年5月1日,追蹤來院,複查血常規:白細胞6.02×109/升,紅細胞5.15×129/升,血紅蛋白168.0克/升,血小板計數152.0×109/升,中性粒細胞0.58×109/升,淋巴細胞0.40×109/升,酸性粒細胞0.02×109/升。
補脾藥還可以促進補血藥的吸收,如果患者消化不良,脾失健運,雖用補血藥,亦不能吸收而無濟於事,甚或引起變症。比如口服熟地黃、阿膠或硫酸亞鐵之類,往往導致腹脹、腹瀉。所以,在補血的同時,必須酌用半夏、陳皮、砂仁、湘曲、幹薑、白術之類,以促進脾胃對補血藥的吸收,充分發揮補血的功效。過去在批發熟地黃時,其中都伴有適量的砂仁,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改用陳皮,那是為了節約成本,現在連陳皮也不用,以簡化手工,這卻是十足的商業經營行為,至於藥效如何,藥商們是不會考慮的。所以,我們醫生要在處方時考慮補救。
四、診療記失5則
先父夏煥文於其《診中雜記》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今醫籍,多言其治之有效,而鮮有言其罔效。非諱而不言,即冥不自覺耳。餘則不敢自矜,以免貽笑姝媛,診療之中,或得或失,皆從實記之,俾作後車之鑒,亦即恫眾之幸……”35年過去,劫灰惟存遺誌。茲將本人診療中的失誤,擇其耿耿於懷者5例,予以記述。至於那些治療不當,但又“冥不自覺”的病例,當然是無法筆錄的了。
(一)脫肛升提失時
諶某,男,55歲,1957年4月某日抬來就診。
發病已近1年,初起精神疲倦,頭部昏重,酸困嗜睡,胃納減少,飯後脹悶,漸至腹瀉,日二三行,便後有下墜感。未予介意,照常出工。又兩個月餘,乃覺難以支持,在當地斷續治療,時減時複。至今年3月,瀉下完穀不化,便後有物脫出,開始還可自行複位,繼而須予托入,漸至托亦難以複位。經用小單方(藥物不詳)內服外擦,數日後反覺灼熱疼痛,行動艱難,其他症狀亦仍然如故。數日前在我院所配中藥,隻服3劑而肛門灼痛加劇,特來複診。
實習同學小劉對我說:“他就是前幾天來過的那個脫肛患者。”原來在幾天前的中午,小劉來問:“有一脫肛患者,予補中益氣湯何如?”我隨便答應了一句:“可以”。小劉就給他照開了5劑。
患者形體瘦長,神態困倦,麵色萎黃,懶於語言,呼吸氣少,下肢浮腫,心肺無異常,舌苔淡黃稍膩。口似渴而不飲。肛門脫出,紅腫疼痛,滋水淋漓。腹部凹陷未捫及腫塊,四肢末端清冷,下肢有凹性水腫,脈數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