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針灸學發展簡史
脛骨髁骨折多見於青壯年。可由直接暴力,如外力擠壓,直接衝擊所造成。間接暴力所造成的骨折以外髁常見,內側平台較少見。膝部強烈外展或外側受撞擊,引起外側平台中部塌陷和周圍部劈裂骨折,若腓骨頭受到平台劈裂位移的擠壓力,可產生腓骨頭或頸部壓縮骨折。同時膝內側副韌帶和前交叉韌帶受強烈牽拉,均可能產生韌帶斷裂。
膝關節伸直位受內收力,可引起內側平台部分或全部塌陷骨折。
高處墜落時,膝關節受垂直壓縮力,股骨內外兩髁同時撞擊內外兩側平台,則兩髁同時發生骨折。可有“丁”型或“丫”型之分。如伴有外展或內收力時,往往一髁比另一髁骨折移位嚴重。
二、診斷
病人有外傷史,膝部明顯腫脹、瘀血、疼痛、功能障礙。嚴重損傷常見膝內翻或外翻畸形及異常的側向活動。X線攝片可明確診斷,但實際損傷較X線片所顯示者為嚴重,X線分層攝片有助於檢查塌陷骨折及其移位程度。
三、治療
脛骨親骨折為通過關節麵的骨折,骨折塊既不容易整複,又不容易固定。若過早負重,骨折塊可再移位塌陷,則嚴重影響膝關節功能。故治療應盡可能獲得解剖複位,合理有效的局部固定,早期進行膝關節活動。
無移位的骨折:首先抽淨膝關節內積血,用超關節夾板固定。固定後即開始練習股四頭肌活動。固定時間4~6周。然後扶雙拐不負重行走,X線片顯示骨性愈合,方能負重步行。
有移位的骨折:如骨折移位不多,關節麵無擠壓塌陷,或壓縮塌陷不嚴重者,可行手法整複,兩助手對抗牽引患肢,如為外髁骨折則一手放於膝關節內側,另一手將膝關節內翻,使骨折側關節間瞭加寬,術者用雙手拇指壓住骨折塊向上向關節中線推擠至複位為止,整複後用趄關節夾板固定。
對於移位嚴重的粉碎性骨折:采用脛骨下端或跟骨牽引,在牽引下施行骨折手法整複,用雙手掌擠壓脛骨上端使骨折複位。用超關節夾板外固定。
固定以後早期積極鍛煉股四頭肌和膝關節主動活動,這不但能促進骨折愈合,還可在主動活動過程中,使骨折端自動複位。後期可配合按摩和熏洗。
脛腓骨骨幹骨折
脛腓骨骨幹骨折為長管狀骨折最常見者。其中以脛骨幹單骨折最多,脛腓骨幹雙骨折次之,腓骨幹單骨折最少。
脛骨幹為三棱形管狀骨,由前、內、外三脊將脛骨幹分為內、外、後三麵。脛骨幹上端突向內,中下部凸向外,形成脛骨的生理弧度。脛骨內緣雖不如前緣顯著,但能摸出其全長,故脛骨結節和脛骨脊是良好的骨性標誌,在整複骨折時應加以注意,並保持其生理弧度。脛骨中下1/3交界處,是三棱形和四方形骨幹的移行部,比較細弱,為骨折的好發部位。
一、病因
直接暴力:由重物打擊、撞傷或車輪擠壓等所造成。暴力多由小腿的外側或前外側而來,骨折多為橫斷或短斜麵,也可有粉碎型骨折。脛腓骨骨折多在同一水平。直接外力引起的骨折易並發軟組織損傷,如挫傷、穿破傷、裂傷等,軟組織腫脹明顯,甚至發生骨一筋膜室綜合征。
間接暴力:由高處墜落的傳達暴力或扭轉損傷所致。多為斜麵或螺旋形骨折。特點為腓骨的骨折線較脛骨骨折線為高,軟組織損傷少,偶爾因骨折移位,骨折端刺破皮膚。兒童的脛腓骨雙骨折,可同時為青枝骨折。
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均可造成兩骨折段重迭、成角或旋轉畸形。暴力的方向、肌肉的收縮和肢體本身的重力是影響移位的主要因素。因小腿外側受暴力的機會較多,使骨折段向內成角。而小腿的重力使骨折段向後側傾斜成角。足的重力可使骨折遠段向外旋轉,肌肉收縮可使兩骨折端重迭。
二、診斷
明顯的外傷史、局部腫脹、疼痛、功能喪失。局部壓痛,可有骨擦音及異常活動。嚴重移位者可有肢體短縮、成角及足外旋畸形。脛骨上1/3骨折時,注意啯動脈損傷;腓骨上端骨折時,注意有無腓總部神經損傷。小兒的青枝骨折或裂隙骨折臨床症狀很輕微,如傷後患兒拒絕站立或行走,局部有輕微腫脹及壓痛,即應考慮為此種骨折。X線照片應包括脛腓骨的全長,可以明確骨折類型、部位及移位方向。
三、治療
脛腓骨骨折的治療原則是恢複小腿長度和負重的功能,避免膝、踝關節的不對稱。對骨折的旋轉和成角移位應予以完全糾正,成人還應注意患肢與對側的長度和生理弧度。
功能鍛煉:患肢固定後,即可作,、足部關節屈伸活動及股四頭肌鍛煉。跟骨牽引者,可用健土和兩手支持體重抬高臀部。穩定性骨折二周後,在指導下抬腿及膝關節屈伸活動,三周後扶雙拐不負重步行。不穩定性骨折,則解除牽引後仍需床上繼續功能鍛煉一周,才可扶雙拐作不負重步行鍛煉。此時雖不負重,但足底要放平,不要單用足尖著地,更不要懸空,因可引起骨折旋轉或成角移位鍛煉後骨折部仍無疼痛,自覺有力,即可改用單拐逐漸負重。在3~5周內為了維持小腿的生理弧度和避免骨折段向前成角,在床上休息時,可用兩枕法。對於跟骨牽引的病人如在去除牽引後脛骨生理弧度減小、消失、甚或有輕度向內成角者,可令病人屈膝90。,髖屈曲外旋,將患足放於健肢小腿上,呈盤腿姿式,利用肢體本身的重力來恢複脛骨的生理弧度。7~8周根據X線片及臨床檢查,達到臨床愈合標準,即可去外固定。
藥物治療:按骨折三期辨證施治,脛骨中、下1/3骨折後期內治法應著重補氣血、益肝腎、壯筋骨。陳舊骨折施行手法折骨或切開複位、植骨後,亦應早用補法,促進骨折愈合。
(一)針灸起源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一方麵依賴大自然給予的生活條件,同時與不利於生存的條件做不懈的鬥爭。或禽獸所傷,或寒冷侵襲,或食物中毒,或內部爭鬥,發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可因外界對皮膚部位的損傷,或碰傷,或草木刺傷,或某些自然大火的燒傷,致使某些疾病痊愈或明顯減輕。經過多次重複,對這些經驗總結起來,形成以外物打擊、刺傷、燒灼皮膚,可以治病的極為簡單的醫療活動、到石器時代,人們就用石製的工眨石來治療疾病;在掌握了火的應用之後,就以火來灼燒皮膚治病,在原始社會後期,已經懂得以艾作燃料為燒灼之用,形成灸焫療法。《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又謂:“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可見當時已經以砭石和艾灸治病了。
針灸的工具,隨著社會生產技術的發展,不斷得到改進。青銅器、鐵器時代,人們就以金屬針具代替砭石。這個過程經曆了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先由砭石改進為砭針。《說文解字》謂:“貶,以石刺病也”。《淮南子說山訓》謂:“醫之用針石”。《漢書―藝文誌》謂:“醫經者,用度箴石湯火所施”。唐顏師古注謂:“石,謂砭石,即石箴也。”這裏砭石與針石並稱,說明針是砭石之繼承發展而來的。1963年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多倫旗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一根磨製的石針,經考古工作者與醫史工作者鑒定,認為它是針法的原始工具砭石。1972年在河南省新鄭縣的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鄭韓故城遺址,出土過一枚砭石,它已具有九針的某些特征,是貶石過渡到九針的有力證據。
(二)針灸學奠基時期
春秋至東漢時期,針灸非常盛行。我國的名醫扁鵲就經常以針灸治病;西漢的淳於意也長於藥物和針灸,《史記》中記載他診籍醫案中就有針灸醫案。這一時期,灸法十分普遍,如孟子離婁篇》雲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以醫療活動比喻的。、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主張辨證論治,除熱證多針,寒證多灸外,提出不少誤針誤灸的救逆法,可見當時針灸應用之廣泛。三國之華佗,針灸取穴少,必求得氣,名噪一時。《黃帝內經》就成書於一個較為漫長的時期。這部著作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治療方法,多以針灸為主,尤以《靈樞》更詳於針灸。其後《難經》(成書待考)是對《內經》的某些重要內容詳解和發揮,主要成就是診斷和針灸學術兩個方麵。
晉初,皇甫謐鑒於《黃帝內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文多重複、錯互非一重新整理,編著《針灸甲乙經》,成為第一部針灸專著,對於針灸學術的發展,貢獻很大。《內經》、《難經》奠定了中醫學術的基礎理論,《針灸甲乙經》專書之出現,給針灸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明堂規範帶來的學術繁盛
唐宋的統一,給醫學發展予以政治和經濟基礎。唐代,針灸治療很受重視,,專門著作很多。僅《新唐誌》所載,即有19部,110卷。楊上善撰《黃帝內經明堂類成》。甄權《明堂人形圖》皆為專著。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燾的《外台秘要》等醫學集成之書,皆重視針灸治療,而王氏尤重灸法。在此時已有正、伏、側三種明堂圖。當時的醫學教育中,已專設針科,由針博士、針助教、針師等教授針生。由於針灸名家輩出,流派繁多,各家爭鳴,所以在學術上有很大爭議,孔穴名稱和部位多不一致。現存《醫心方》引錄有關背輸法,就是各種各樣,名目繁多,至宋代,針灸盛行,醫學教育也有所發展,多數學者為明堂學派。王惟一考訂腧穴,撰著《銅人腧穴圖經》,並鑒製“銅人”兩具。起到統一孔穴部位及總結孔穴主治病症,還可用於教學。其著又刻石碑,使之可以拓印學習。對於明堂學派的統一和規範,起了重要作用。王執中,繼往開來,結合自己臨床體會,編著《針灸資生經》,並得到廣為流傳。元~滑壽在前人實踐基礎上,著《十四經發揮》,對於經絡學說的發展貢獻很大。明代是曆史上經濟較為繁翠的時代,其醫學發展之迅速,較以前曆史所少見。針灸家倍出,著作豐富。陳會著《神應經》、徐風的《針灸大全》、汪機的《針灸問對》、吳昆的《針方六集》、徐春甫的《古今醫統》(中有針灸部分)等都頗有價值。另外,最有影響的是高武的《針灸聚英》(同時著有《針灸節要》)和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兩部著作,收集廣博,內容豐富,理論聯係實踐,至今也是學習針灸必須參考的重要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