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內科(一)(1 / 1)

概述

一、內科學發展簡史

中醫內科學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經曆代中醫學家的反複認識和總結,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文獻,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係。

(一)漢以前,《內經》立旨,定病名而重病機

中醫內科學的發展,基本上與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同步進行。據考古學家發現,在距今二十萬至五萬年前的“古人”階段,人類即懂得了“熟食”以利“腹胃”見《韓非子五蠢》的道理。《禮緯含文嘉》記載燧人氏鑽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無腹疾”。到了奴隸製社會,即出現了有關內科病的疾病名稱。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即有疾首(頭病)疾腹(腹病)等骨片。把腹中寄生蟲病稱作“蠱”,把說話困難或語言嘶啞稱為“疾言”。他如耳鳴、下痢、失眠等也有記述。對疾病流行的多發之年,謂為“疾年”等,說明當時已經不少內科病症引為重視。及至西周時代(公元前11世紀左右),內科病名的出現更多。《詩》、《書》,《易》等古典著作,對熱病、昏迷、浮腫等已有初步了解。《山海經》記載內科病名尤多,有瘕疾、瘺、痹、風、瘧、狂、疫疾。還有一些症狀為名的病名,如腑(浙)、睬(大腹)、腹痛、嗌痛、嘔、聾等。

隨著天文、曆法的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天象、節令、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周禮》載有春時有病首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等時令多發病。《禮記》對時行疫病也有描述:“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疫疾”等。《周禮天官》記載當時的醫事製度,把宮廷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種。其中疾醫相當於專工內科的醫生。這種建製,無疑使內科學的發展,產生一定作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學有了進一步發展,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內科學也同樣有所前進。當時出現了不少著名醫家,診治內科疾病也有一定水平。《左傳》載述秦國人醫和給晉候診疾,提出六氣致病說,不僅闡述了自然氣候與疾病的關係,同時討論了病因病機理論,認為“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可稱當時論證病因病機理論的代表。秦越人號扁鵲,精於四診,長於各科,善療雜疾,所治號太子的“屍蹶”《類似休克》,證明對內科病已具相當經驗。

以上所有文獻、文物、史料,雖對內科有所涉及,但僅僅是零散的、樸素的、個別的記述。而係統闡釋旨意命題則首推《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全麵論述中醫理論的經典巨著。其成書年代目前雖有爭議,但主體部分成於戰國至秦漢之間。它全麵地總結了秦、漢及其以前的醫學成就,是我國早期的一部醫學總率。書中雖未把內科單獨分敘,但在有關篇、論中,對內科疾“的總旨、種類、病名、病機、診治等,都有較詳記載。較廣泛地討論了傷寒、溫病、時病、雜病及內科急症。從這種意義看,《內經》給內科學已塑成雛型。特別是對內科疾病名稱的確定,既符臨床實用,分類又較科學合理。不少病名,迄今仍被內科學界所延用。據醫史家研究認為,《內經》確定內科病名記二百餘個,其歸類方法及命名特點有以下規律;

1、按病因命名:以時令、季節、氣候的變化,結合六淫邪氣傷人的不同特點,名以熱中、寒中、春溫、病暑、五髒風、胃風、腦風、漏風、風痹、傷寒,風溫,溫病等。

2、按係統命名:以五髒、六腑、氣血、經絡、津液等不同係統,給予歸類命名,如肝病、肝風、脾病、脾風、肺病、肺風、心病、心風、心熱病一、真心痛、腎病、腎風、大腸病、大腸風,腸風、胃病、胃、太陽經病、陽明經病、太陰經病、少陰經病及氣所生病、血所生病、津液所生病、血脫、津脫、液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