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茶
兒茶流水瘡,潰瘍疳外傷,
生肌止血斂,咳渴瀉痢方。
【注】孩兒茶性涼,味苦、澀。歸肺經。功效:收濕斂瘡,生肌止血。
孩兒茶性涼味苦而澀,專功於收濕而斂瘡,生肌止血。故多用於濕瘡流水、潰瘍不斂、牙疳口瘡、下疳,以及外傷出血等。
此外,孩兒茶內服有清肺化痰、生津、止血止瀉等功效。可治肺熱咳嗽、暑熱傷津口渴、內傷出血、以及瀉痢不止等。但近代臨床用作內服者甚少。
用量用法: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內服0.1~1克,入丸散。
《飲膳正要》:“去痰熱,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氣,清神少睡。”
《本草綱目》:“清上膈熱,化痰生津,塗金瘡,一切諸瘡,生肌定痛,止血,收濕。”
《本草求真》:“味苦微澀,性涼無毒,功專清上膈熱,化痰生津,收濕,涼血,生肌,凡一切口瘡喉痹,時行瘟瘴,煩躁口渴,並一切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痢,及婦人崩淋,經血不止,陰疳痔腫者,服之立能見效。”
絲瓜絡
絲瓜風濕痹,筋脈拘攣易,
通乳瘡毒腫,咳嗽痰多去。
【注】絲瓜絡性平,味甘。功效:祛風通絡,解毒化痰。
絲瓜絡之絡脈縱橫交錯,有狀人體經絡之布。故善祛風通絡,適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或胸脅疼痛,以及乳汁不通等。“易”,去也。
絲瓜絡又有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治癰疽瘡腫等證。又能化痰止嗽、故又用於痰多咳嗽。
用量用法:10~15克。外用適量。
《本草綱目》:“能通人脈絡髒腑,而去風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及治諸血病也。”
守宮
守宮癱瘓癰,瘰鬁癌腫攻,
驚癇風痹痛,拘攣破傷風。
【注】守宮別名天龍、壁虎。性寒,味鹹;有小毒。功效:散結止痛,祛風定驚。
守宮以蟲類之體又味鹹。蟲者善行,鹹能軟堅,散結而止痛,故又能祛風定驚。適用於癱瘓、癰瘡、瘰鬁、癌腫、驚癇、風痹疼痛、拘攣麻木、破傷風等皆可用之。
用量用法:外用適量,研末調敷。內服,煎湯2~5克;研末吞服1~1.5克。
使用注意:血虛氣弱者不宜服。
《本草綱目》:“治中風癱瘓,手足不舉,或癘節 風,及風痰驚癇,小兒疳痢,血積成痞,曆風瘰鬁;療蠍蟄。”
《四川中藥誌》:“驅風,破血積包塊,治腫瘤。”
瓦楞子
瓦楞子軟堅,癭瘤瘰鬁戡,
癥瘕積聚痞,胃痛吐吞酸。
【注】瓦楞子性平,味鹹。歸肺、胃、肝經。功效:消痰化瘀,軟堅散結。
瓦楞子為介殼類藥,其味鹹,功專消痰軟堅。每常用於癭瘤、瘰鬁。又能化瘀散結消痞塊,而用治於癥瘕積聚痞塊證。“戡”,音刊,用武力平定也,引為療效較高而善治此證,有如戡亂也。
此外,煆用可治胃痛吐酸,其功可靠。
【功效比較】瓦楞子與烏賊骨均能製酸而治胃痛,但瓦楞子以其軟堅散結,消痰積而治胃痛,而烏賊骨以其通血脈,祛寒濕而治胃痛。
瓦楞子與元胡亦均治胃痛,但瓦楞子是以其製酸祛瘀之用;而元胡則以活血行氣之功。
用量用法:10~30克,宜久煎。研末服,每次1~3克。消痰散結宜生用,製酸止痛宜煆用。
《醫林纂要》:“去一切痰積,血積,氣塊,破癥瘕,攻瘰鬁。”
《山東中藥手冊》:“製酸止痛,治潰瘍病。”
水銀
水銀辛寒毒,功放殺蟲塗,
惡瘡與疥癬,外用勿內服。
【注】水銀性寒,味辛;有毒。功效:外用殺蟲。
水銀為從汞礦中經提煉而成。辛寒大毒。其功效多外用塗皮膚而祛殺蟲。故用治諸惡瘡、疥、癬等病。
用量用法:外用適量。
本品質重,呈液體狀,性極滑利易動,在常溫下易分裂為小球,研末時,須與硫黃以及杏仁、桃仁等油質物同研而分解,臨床多與他藥為伍,如一掃光等成藥,用於瘡證。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質重滑利而易沉下,隻能外用,不可內服,誤服則殺蟲。畏砒霜。
附髒腑補瀉用藥規律歌訣
一、肝(一)補肝用藥規律
1.補肝柔滋溫,用藥當區分,
柔歸芍首棗,枸牛雞瓜遵。
2.滋肝山萸地,杞貞墨阿尋,
龜鱉桑椹梅,白芍斂肝陰。
3.溫肝吳萸桂,小茴仙靈配,
荔枝蘆巴子,川椒肝寒退。
【注】補肝之道當分柔(養)肝血、滋肝陰、溫肝寒等法,故稱“柔滋溫”。其用藥雖稱補肝,但當各以其道。但有的藥味,身兼多能,故分別而多次出現。
(1)柔養肝血之藥一般多以當歸、白芍、製首烏、大棗、枸杞子、牛膝(懷)、雞血藤、木瓜等均有柔養肝血之用。
(2)滋肝陰之藥一般多以山萸肉、生、熟地黃、枸杞子、女貞子、墨旱蓮、阿膠、龜版、鱉甲、桑椹子、烏梅、白芍等均有滋補肝陰之用。
(3)溫肝寒之藥一般多以吳茉萸、肉桂、小茴香、仙靈脾、荔枝核、蘆巴子、川椒等均有溫肝暖寒之用。
〗(二)瀉肝用藥規律
1.瀉肝清瀉平,息風疏伐寧,
桑菊翹竹葙,清肝草決明。
2.瀉肝赤二連,芩膽黛蒿錢,
茵梔丹羚角,夏草肝火炎。
3.平肝菊白蒺,楝鉤天麻宜,
潛決龍蠣母,鎮肝赭磁石。
4.息風羚羊角,鉤僵刺蒺炒,
蠍蜈地龍麻,蟬蛻麵服好。
5.疏肝柴薄橘,香附青枳鬱,
川楝木沉索,蒺旋蘇絡橘。
6.伐肝祛瘀芎,桃紅棱莪攻,
乳香沒藥取,靈脂澤蘭充。
【注】瀉肝之法非指一端,當有清肝火、瀉肝火、平肝潛陽、息肝風、疏肝鬱(理肝氣)、伐肝瘀之分,其用藥之妙,亦在其道也。
(1)清肝之藥一般多以桑葉、菊花、連翹、竹葉、青葙子、草決明等有清肝祛熱或清宣肝熱作用。
(2)瀉肝火之藥一般多以赤芍、黃連、胡黃連、黃芩、龍膽草、青黛、青蒿、金錢草、茵陳、梔子、丹皮、羚羊角、夏枯草等均有清瀉肝經之火熱或濕熱之用。
(3)平肝潛陽之藥又分平肝、潛陽、鎮肝之別,平肝之藥多用菊花(杭)、白蒺藜、川楝子、鉤藤、天麻等;潛陽多用石決明、龍骨、牡蠣、珍珠母等;鎮肝多用代赭石、磁石等。
(4)息肝風之藥多以羚羊角、鉤藤、刺蒺藜、全蠍、蜈蚣、地龍、天麻、蟬蛻(壓麵衝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