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為做皇帝賄買三大名家。
在“篡奪”了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之後,袁世凱仍然不知足,還想當皇帝。總統雖大,處處受人掣肘,國會的、內閣的……皇帝就不一樣了,一言九鼎,權力最大,無上尊榮。但是又不敢想得做得太露骨,於是故作謙虛地說,“如果全國老百姓一定要我做皇帝,我就做”,好像當皇帝於他是一件並非發自內心的事。
全國老百姓怎麼可能會強迫他一定做皇帝呢,還一直在防著他做皇帝呢!當他“篡奪”了總統之後,很多人已經敏銳地感覺到袁世凱在一步步地謀劃當皇帝了。可是為了造成一種被逼無奈的“事實”,袁世凱必須偽造民意,強奸民意。其中一招就是軟硬兼施,讓“六君子”——楊度、孫毓筠、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嚴複(嚴複是被連蒙帶騙弄進去的),以“研究國體問題”為名,成立所謂的籌安會,公然鼓吹帝製,認為“立國之道,不外二端,首曰拔亂,次曰求治”,“我國拔亂之法,莫如廢民主而立君主;求法治之法,莫如廢民主專製而行君主立憲”。赤裸裸地開曆史倒車,為袁世凱稱帝張目。
絕不騎牆的梁啟超。
此前,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想拉攏梁啟超入夥,幫閑鼓吹帝製,梁啟超不同意,擔心袁世凱對自己下毒手,遂攜家人出走天津。其實,早在戊戌變法的時候,他就主張君主立憲,他在《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中說:“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製。”所謂“變官製”,就是政治體製改革,政治體製的根本變革就是實行君主立憲。然而,戊戌變法失敗,續之,在預備立憲過程中,滿清貴族並無多大誠意,接著革命爆發,共和到來,君主立憲不了了之。此時,梁啟超看到共和也同樣能夠帶來立憲政體,已由一個堅定的君主立憲派,回歸民國轉而擁護共和。他在回國後曾有過這樣一番發言:“辛亥革命就是依靠兩黨合作才能達到成功的,換言之,社會進步必須由激烈、溫和兩種不同的派別互相推動,才能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我們從來是隻爭論政體而不爭論國體的。擁護共和國體,實行立憲政體,這並不存在有政治節操的問題。”
對袁世凱的做法,梁啟超不但不支持,還有過真誠的提醒。1915年4月,梁啟超南下省親,給袁世凱寫了一封長信,勸他“以一身開中國將來新英雄之紀元”,不要“作中國過去舊奸雄之結局”,更不要“舍磐石之安,就虎尾之危”。梁還曾拉了袁世凱部下馮國璋一同覲見袁世凱,當麵勸阻袁世凱稱帝。事實上,在做華盛頓還是做拿破侖這個問題上,袁世凱並不是有沒過輾轉反側的思量,隻是袁世凱私心太重,權欲太強,加上親信投其所好,同時好讓自己從中撈個開國元勳的便宜,以及袁克定為了將來能做太子,都極力鼓動,袁世凱便對梁的一番忠告置之不理,一條道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