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種習慣 誠信——人生發展的重要基石(1 / 3)

有一位哲人說,沒有誰必須要做富人或成為偉人,也沒有誰必須要做一個聰明的人,但是,每一個人必須要做一個誠信的人。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成為一個高尚的人,首先就需要擁有做人的美德——誠信,要對誠信有堅定的信念!因為,作為第一“核心價值”,誠信是時代對我們每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

誠信是立命之本

誠信為人之本!誠信比金錢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榮譽更有時效性!

——(中國)魯迅

宋濂是我國明朝的開國重臣,他貢獻卓著,有“太史公”的高譽,當時被譽為文學第一人。

小時候,宋濂家裏很窮,但他非常喜歡讀書。家裏買不起書隻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所以,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正好還書的期限也快到了,他隻好連夜抄書,手被凍得麻木了也不曾停下來。

他的母親說:“孩子,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著這本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書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信用問題,也是對別人的尊重。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就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了。”

有人說,“誠信”二字幾乎包含了所有與別人交往時應具備的品質。那麼,“誠信”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誠”就是誠實、誠懇和坦誠,也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信”就是信用、信義和信譽,也是言而有信的作風,“誠”和“信”結合在一起就是“誠實守信”。

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期《對話》節目中,主持人請當時任微軟全球副總裁的李開複先生介紹微軟聘用員工的標準,在“創新、誠信、智慧”三個標準麵前,李開複先生毫不猶豫地把“誠信”排到了第一位。

如果不在乎誠信,宋濂就不會為了及時還書,而在隆冬臘月的黑夜趕抄一本書,如果不講誠信,他更不會成為流芳千古的一代名士。

在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為了樹立威信,他在變法前下令在秦國都城南門外立一根3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把木頭搬到北門,賞10金。人們不相信,無人去搬動木頭。商鞅把賞金漲到50金。一名男子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他50金。

商鞅的這一舉動,使人們感覺到他是一個說話算數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守信的人,於是,他所推廣的新法也漸漸獲得人們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國推廣開了。

由此可見,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一個人的立命之本。如果一個人擁有了誠信的品質,他就能保持正直的品性,這種美德表現在工作和學習上,就是專心致誌,認真踏實,實事求是;表現在與人交往中,就是真誠待人,互相信賴;表現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作為21世紀的接班人,當代青少年麵對著各種各樣的機會與競爭,大家都準備好了嗎?待人接物,是以誠相待,還是以欺相迎?是以信為本,還是以詐為基?

小貼士:

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源源不斷的財富。誠信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青少年怎樣才能養成誠信的好習慣呢?

1、注意身邊的小事,要從小事做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誠信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習慣,誠信的習慣是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培養的。千萬不要以為事情小而疏忽,其實,生活就是由這些小事構成的。

2、不輕易許諾。理智的青少年具有敏銳的判斷力,不會為了所謂的麵子而答應別人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旦自己辦不到,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也會使自己的誠信度減弱。

3、誠信是自覺的行為。誠信習慣的養成要求我們從內心真正認識到其重要性,然後去自覺地執行。而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或者在別人的要求下去做。

4、誠信但不要迂腐。誠信是需要恪守的智慧,同時它又是靈活的、方便的智慧。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說,有人因為重病入院,家人為了不使他傷心而刻意隱瞞病情。類似情況,如果你還死板地要去告訴病人他的真實病情,不但不會因為自己恪守了“誠信”而心情安然,還會受到他的家人的責怪。所以說,恪守誠信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要避免迂腐而傷人傷己。

忠實做人誠信做事

誠實的人最聰明,誠實比一切智慧都重要,因為它是一切智慧的基本條件。

——(德國)康德

保爾朱利·葉斯·路透生於德國,他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通訊社——路透社。父親去世後,他就在叔叔開設的銀行做事。一天,他被銀行派往赫赫有名的數學家高斯家裏去取款。

路透取錢回到銀行,在仔細清點錢數時,發現多了300馬克,這在當時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於是,路透急忙又趕回高斯家中,恭敬地說:“先生,您剛才給我的錢數目錯了……”

高斯聽後,頭也沒抬,就大聲說:“這一點數目我要是算錯,還是知名數學家嗎?你走吧,我們已銀貨兩訖,互不相欠了。”路透聽後無奈地說:“好吧!既然您這樣說,那您多給的300馬克我不用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