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李世民的煩惱(2 / 2)

第一,吳王李恪不是自己的親外甥;第二,吳王李恪年齡太大了,難以控製了,有誰願意擁立這樣一個尾大不掉的爺呢?李世民似乎看出了長孫無忌的小九九,說道:“你是不是覺得李恪並不是你的外甥?“一語中的,直擊要害,且看長孫無忌如何應答。長孫無忌從容說道:“太子十分仁厚,是良主。儲君位置顯要,怎麼可以老是變動呢?“這就是長孫無忌,老奸巨猾的長孫無忌,抬出太子仁厚的招牌,再祭出“儲君之位不能經常反複“的寶典,一個招牌,一個寶典,就讓李世民啞口無言。

“太子仁厚“,完全符合儲君的規範,這說明你沒有廢太子的理由;“儲君之位不能經常反複“,這說明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不能總是出爾反爾,反複無常,已經廢了一個太子,難道還要再廢一個嗎?長孫無忌用一個招牌和一個寶典穩住了李世民,同時將李世民的質問按下不表,“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是的,我與晉王打斷骨頭連著筋,感情是帶血的,至於吳王,哪個村的?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隻能認命了。想立的不能立,不想立的卻偏偏得立。以李世民的執政能力,此時若是一意孤行立吳王李恪也是可以的。然而做為皇帝,他考慮眼前也必須考慮身後,在眼前他可以用自己的手腕迫使大臣們服從李恪,然而在身後,他就無能為力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臣們不會輕易就範,這就注定了李恪即使成為太子,也未必成為合格天子。那麼為了李恪而趕走長孫無忌這些大臣可行嗎?也不可行!他們都走了,皇帝也就成了光杆司令。皇帝與大臣,就是一個主角與一大堆配角的關係,缺了主角這戲沒法演。

缺了這一堆配角同樣也沒法演,卓別林可以唱獨角戲,而古往今來的皇帝卻不能,一個都不能。李世民也隻能就此放棄易儲的想法,無論李治仁厚也好,懦弱也罷,他隻能有這一個選擇了。至於吳王李恪,隻能忍痛放棄,怪隻怪他不是嫡出,怪隻怪他沒有一個舅舅叫長孫無忌,怪隻怪造物弄人,時不我與。此後,李世民專門找來了吳王李恪,通知了他不能立他為儲的結局,從今以後,大唐的太子就是晉王李治,以後他會是大唐的皇帝,而你,李恪,盡管年長,但你是臣,要記住自己的身份。李世民對李恪說道:“父子雖然是至親,但如果有罪,天下的法律也不能徇私情。西漢時漢武帝立劉弗陵當皇帝,劉弗陵的哥哥燕王劉旦不服,陰圖不軌,結果攝政大臣霍光一紙詔書就把他誅殺了。為人臣子,不可不戒。“說這話時李世民表麵嚴肅,內心悲傷,他想用劉旦和劉弗陵的故事警示李恪,沒有想到卻一語成讖。十年後,吳王李恪被誣陷謀反,勒令自殺,而把他打入謀反大名單的,正是他的掛名舅舅長孫無忌,於是燕王劉旦的悲劇在唐朝再次上演,李恪就是“劉旦“,而長孫無忌當仁不讓, “霍光“!想愛不能愛才最寂寞,唱歌的是信樂團,點頭的卻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