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倒了,最難過的是李世民,最高興的莫過於李泰。爭儲天平的兩端,一端是李承乾,一端是李泰,現在那一端的李承乾倒了,這一端的李泰便看到了曙光。爭鬥了七年,終於要在貞觀十七年劃上一個句號了。無論是李泰,還是李泰身邊的人,抑或是朝中那些看好李泰、支持李泰的人,他們一致認為,在李泰的麵前將是一片陽光燦爛。可惜,陽光燦爛的日子隻有五天,短短的五天。貞觀十七年四月一日,李承乾事敗,李泰從這場爭儲大戰中疑似勝出,而這個疑似一度有“確診“的跡象。從四月一日之後,李泰連續數日進宮侍奉李世民,他知道此時立儲的關鍵時刻,把握住這個時刻,自己就是未來的皇帝,把握不住,那麼七年來的爭鬥將毫無意義。此時的李世民疲憊不堪,傷心不已,不到一個月,連續兩個兒子謀反,自己這個皇帝就當的如此失敗嗎?看著眼前的李泰,李世民又有些安慰,還好,不是所有的皇子都不成器,青雀(李泰小名)一直表現都不錯。
如果太子成器,他必定沒有機會,現在太子謀反已經查實,太子之位空了出來,莫非是命中注定給青雀的?或許有些事是上天早已注定的。閑暇之餘,李世民翻看這幾日大臣們送上的密奏,有幾封密奏是關於立新太子的,從密奏來看,李泰的支持率非常高。黃門侍郎劉洎、中書侍郎岑文本,給事中崔仁師都給李泰投了讚成票,看來李泰的呼聲真的很高。然而令李世民疑惑的是,司徒長孫無忌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不同意李泰而是堅決支持晉王李治,這是為什麼呢?兩個都是他的親外甥,他為什麼不支持李泰,而轉而支持晉王李治呢?其實,以李世民的聰明,他應該已經看透,隻是不點破罷了,如果立李泰,長孫無忌於李泰毫無功勞,而如果立李治,一切就不一樣了,李治得立,長孫無忌首功一件。一邊是寸功未立,一邊是首功一件,如果你是長孫無忌,你會怎麼選?實際上,在長孫無忌押寶之前,李世民原本已經心有所屬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魏王李泰。當日,李世民當麵告訴李泰,朕將立你為太子。
等這一天等了七年的李泰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激動地投入李世民的懷抱,說道:“我到今天才成為陛下真正的兒子,這是我的重生之日,我隻有一個兒子,等我死之日,我會為了陛下殺掉他,然而傳位給晉王!“(臣今日始得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假話說多了,就把假話當成真話,別人信以為真,自己也渾然不覺。李泰敗就敗在這句表忠心的話上。此時即使不說話,老爹也不會把你當啞巴,誰讓你嘴欠,多嘴。李世民心屬李泰,但他同樣需要聽聽群臣的意見,早年間魏征就曾告誡過他“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聽一聽大臣們的意見很有好處。當李世民把李泰的話轉述給大臣們聽時,褚遂良接過了話頭,說道:“陛下,您說錯話了,可得警惕啊。陛下百年之後,魏王君臨天下,有哪個皇帝肯殺自己的愛子傳位給兄弟的?魏王可能那麼做嗎?陛下您以前立李承乾為太子,後又寵魏王李泰,如此才造成了今天之禍。陛下今立魏王,那就先處置晉王,那樣才能安全。“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如此。
聽罷,李世民流下了熱淚,感傷地說道:“立魏王而殺晉王,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回宮之後,李世民久久不能平靜,原本以為二選一的選擇題已經有了答案,現在看來,還是沒有答案,為什麼立儲這麼難呢?這道選擇題太難了,太難了!在李世民麵對立儲選擇題左右為難時,李泰急切之下做了一件大大的蠢事,他居然恐嚇了晉王李治。李治與漢王李元昌的關係非常不錯,現在李元昌事敗伏誅,而李元昌與李治的親密關係就成了李泰恐嚇李治的由頭。李泰幽幽地對李治說道:“你和李元昌關係很好,現在李元昌已經伏誅了,你難道不擔心你自己嗎?“(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貞觀十七年,李泰二十四歲,李治十五歲,這是一個青年與少年的對話,然而誰贏誰輸尚屬未知。在曆史記載中,李治一直給人淳厚仁孝的感覺,實際上這可能是一個錯覺,大大的錯覺。真正的李治絕不是他表現出來的那麼單純,所有以為他軟弱單純的人其實都被他蒙蔽了,不信,可以去問問長孫無忌,可以問問褚遂良。十五歲的李治被恐嚇後要麼是真害怕,要麼是假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