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尼羅河畔的“千塔之城”

五千年的文化沉澱、地球三大洲的中心,雄偉的金字塔、蜿蜒的尼羅河、迎麵而來的沙漠的味道。開羅就像一麵巨大的鏡子,即使把它摔得再碎,它的每一塊碎片也都溢彩流光,也都能清晰地反映出一個曾經燦爛的過去,依然美麗動人的現在。

開羅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頂點以南14千米處,城區大部分位於尼羅河東岸,因而有“尼羅河畔的明珠”之稱。696年,法蒂瑪王朝征服埃及,在孟菲斯城附近建立新城,命名為“開羅”,意為“征服者、勝利者之城”。1805年,穆罕默德·阿裏成為了埃及的統治者,開羅隨即成為埃及的政治中心。由於深厚的曆史底蘊,雄偉的開羅城裏,奇妙地融合了迥然不同的文明,迥然不同的宗教,迥然不同的文字。

在開羅城,如果走的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這裏的建築風格可以說是東西兼具,西部以現代化建築為主,具有當代歐美建築風格,東部則以古老的阿拉伯建築——清真寺為主。因而,行走於開羅城內,無論是在鬧市區,還是在居民院,到處可見冒出尖頂的清真寺。

在歲月的長河中,開羅一麵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向前,一麵保留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究其原因,則是因為開羅的子民絕大多數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後來入主的阿拉伯人,還為開羅築建起了“千塔之城”的美名,全城遍布著250多座清真寺,尖尖聳立的宣禮塔相映成輝。其中,那高約187米的開羅塔,是當代開羅最明顯的標誌,站在開羅塔上,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盡是川流不息的車輛,鱗次櫛比的高大建築,縱橫交錯,氣勢非凡的高架高速公路,伊斯蘭教寺院的尖塔。黃昏時,寺院的尖塔與裝飾美觀的建築、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交織在一起,奇幻得讓人迷惑在時空交錯中。

除了開羅塔,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埃及博物館了。坐落在開羅市中心解放廣場的埃及博物館,於1902年建成開館,是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館。埃及博物館不僅收藏了5000年前古埃及法老時代至公元6世紀的曆史文物,而且大多數藏品年代超過3000年,如巨大的法老王石像、純金製作的宮廷禦用珍品,大量的木乃伊。以震驚世界的財富、謎一般的詛咒而聞名的圖坦卡蒙法老墓出土文物,就收藏在這裏。

當然了,博物館顯然不是開羅唯一的誘人之處。這個城市處處給人驚喜,有時走在街頭,會與一頭駱駝邂逅。當你看到體形高大,頸項曲線優美的駱駝,在奔馳的車流裏從容不迫地走著,你會感覺它不是駱駝,而是風度翩翩的紳士。

如果你想看到成群的駱駝,則要去開羅市郊區,一個叫布爾喀什的小鎮。在布爾喀什,有一個駱駝市場,成千上萬頭駱駝在此雲集。因而置身於布爾喀什,如置身於駱駝的海洋,難免有些眼花繚亂。而偶爾抬頭望去,可見這裏的地上、欄裏、車上,都是駱駝。這些駱駝形態各異,有的席地而跪,有的走來走去。

置身於這駱駝的世界,需要小心翼翼,因為稍不留神,就會有駝群直衝而來。而駝群之外,駱駝販子的吆喝聲、揮舞的皮鞭聲、駱駝的嘶鳴聲和汽車喇叭聲混雜在一起,嘈雜混亂如同一段理不清頭緒的曆史。如果你離駱駝近一些,就會發現,駱駝的睫毛特別細長,而且牙齒很黃,像大煙鬼一樣。或許因為此,埃及旅遊商店裏的T恤衫才會印有駱駝抽煙的圖案。

在開羅,如果你想購物,可以去汗·哈利裏市場。汗·哈利裏市場位於開羅的老城區,是開羅古老文化和伊斯蘭色彩的一個象征。雖然它是由分布在幾十條小街巷裏的幾千家個體小店組成,市場道路狹窄,但在這裏的小店內,你可以買到銀首飾、銅盤、石雕、皮貨及其他埃及傳統手工藝品。據說這個地方本是法特梅王朝的王室家族墓地,14世紀,當時的統治者汗·哈利裏下令拆毀墓地,並出資在此建起一個市場,因而,這個市場就以汗·哈利裏命名,並延用至今。

從汗·哈利裏市場出來,你可以為自己找一家賓館好好休息一下。開羅有許多老賓館,而且大多修建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但由於大多賓館經過翻修,雖然外表古老,裏麵都已裝上了現代化的設施,住起來非常舒適。特別是炎熱的日子,從外麵回來,會感覺特別清涼。

最溫馨浪漫的是晚上,如果你不想沉沉睡去,可以聽聽靜謐的花園中的蟲鳴,呼吸一下空氣中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或者給自己泡一杯薄荷的阿拉伯甜茶,當你慢慢品味著芬芳的甜茶,你就會發現,開羅,這座現代文明與古老傳統相交融、東西方色彩相輝映的城市,它的悠長意韻,如同濃鬱芬芳的阿拉伯甜茶一樣,那醇厚而富有回甘的味道,需要你去細細咀嚼,慢慢體味,才能品出其中最悠遠的味道,在唇齒間流溢,日久彌深。

孟菲斯·古埃及的“白色城堡”

位於開羅市以南24千米處的孟菲斯,是埃及的古老都城。它滄桑的曆史同它所屬的國家一樣,漫長悠久。盡管現在它隻有一個迷你博物館及花園中殘破的石雕供人憑吊,卻依然是古文明繁華興衰的一麵鏡子,是曆史最慷慨的贈予。

孟菲斯雖然不像開羅那樣是一座遍布古跡的城市。但一進入孟菲斯,風,總是伴著沙漠的味道以及古文明的繁華興衰,款款而來。

孟菲斯位於開羅以南24千米處。從公元前3100年前起,它就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且定都長達800年之久。公元前2000年,曾經的王國都城——孟菲斯,被底比斯所取代,但它依然是埃及宗教、文化名城。可惜這座美麗的城市於公元7世紀被毀。現在,留給人們憑吊的隻有一個迷你博物館及花園中殘破的石雕,讓人來追思和遐想當年的盛況。

與任何一個博物館相比,迷你博物館都可以說是很小很小,說它是全世界最小的一個,也絕不會委屈它。迷你博物館與埃及博物館雖然相距不遠,但其藏品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數量上,都不能相提並論。不過藏品的珍貴和奇特,仍然讓它在博物館界赫赫有名。在埃及博物館內,價值連城的藏品比比皆是,但在迷你博物館,最珍貴的藏品是一樓的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由整塊石灰岩雕成的雕像,原高約14米,做工相當精美。雖曆經3200年的風雨,雕像上的象形文字卻還清晰可見。遺憾的是,雕像的雙腿及左手,在一場地震中折斷了。如此稀世珍品被毀壞,不由得令人扼腕歎息。

走出博物館,是一座美麗的花園,花園有阿蒙諾菲斯二世的獅身人麵像,獅身人麵像由一整塊80噸重的岩石雕成,高4米多。除了有些殘破的獅身人麵像,在花園中,你可看到大量的石館、石雕,不過,保存完好的,也是為數不多。

在迷你博物館,無論是麵對獅身人麵像,還是大量的石館、石雕,都如同看著古墓裏千年的壁畫,雖然一切近在咫尺,伸手可及,但給人的感覺卻是遙遠的過去。盡管迷你博物館殘破不全,盡管獅身人麵像色彩單一,但誰又能否認孟菲斯這座城市曾經的壯麗與燦爛?

孟菲斯不遠處便是聖卡拉,這裏是法老王和大臣家族們死後的埋葬地。這裏矗立著聖卡拉的階梯金字塔,那是埃及第一個以劈削石頭建築而成的墓塚。當你在金光燦燦的陽光下高高仰望著塔尖時,你就會感覺到個體是多麼的渺小,幾十個世紀的時光,如此瞬即而逝,而留給我們的,卻是如此繞梁不絕的追思與神往。

亞曆山大地中海的新娘

鮮有人將地中海與埃及相提並論,但埃及最美的風光當數地中海岸的亞曆山大。如果說燈塔、清真寺、古城堡是亞曆山大城的風骨的話,那麼美麗的地中海浪花、蒙塔紮王宮花園、海濱浴場和亞曆山大圖書館則是這座古城的靈魂,它們風情萬種地賦予亞曆山大以無限的活力和靈性。

亞曆山大是被地中海環抱的城市,雖然它沒有吉薩的金字塔、沒有開羅的尼羅河、沒有盧克索的神殿,但它街旁隨風搖曳的椰棗樹,街心公園裏綻放的簇簇鮮花,帶有歐洲建築風格的街景,卻賦予這個“地中的海新娘”萬種風情。因而,即使你不是第一次來這個城市,也會詫異於它的整潔幽雅,沉醉於它的椰風花影,愛上它清真寺高聳的尖塔。

亞曆山大建於公元前332年,既是古代和中世紀的一座名城,又曾是地中海沿海政治、經濟、文化和東西方貿易中心。燦爛的曆史給它留下了不勝其數的名勝古跡,最著名的便是亞曆山大燈塔遺址和蒙塔紮王宮的花園。

亞曆山大燈塔遺址位於亞曆山大城外的法羅斯島上,這座名列“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建築,建於公元前280年,是由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在世時修建的。據文獻記載,整個燈塔麵積約930平方米,高達135米,由石灰石、花崗石、白大理石和青銅鑄成,十分巍峨。其中三層為燈塔的主體,它由8根圓柱撐著一個圓頂,有一螺旋通道,沿螺旋通道拾級而上,可達頂部。由於燈塔建於距離岸邊7米處礁石上,因而從遠處看則如漂浮在大海上的摩天大廈。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這座巨大的燈塔卻於1435年毀於一次地震。之後,馬姆魯克王朝蘇丹卡特巴就地取材,用原燈塔的石料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軍事城堡,這就是著名的卡特巴城堡。在城堡四周的水中,散落著許多苔跡斑斑的大石頭,據說,那是燈塔坍塌時的殘留物。

如果說亞曆山大燈塔遺址是亞曆山大城的風骨的話,那麼,被茂密的林木簇擁著的蒙塔紮王宮花園,便是這個城市的靈魂。蒙塔紮王宮的花園位於地中海邊的台地,是一座帶有佛羅倫薩風格的園林建築。走近花園內,隻見園內曲徑通幽,到處都是經過修剪的奇花異草。由於它一直是王室的避暑地,因而,花園裏的王宮主體建築不對外開放。而隔著美麗的柵欄,則可見它的主體建築上,有字母“F”頻頻出現。據說“F”能帶來好運氣,因而,王室子孫的名字都以“F”開頭。

黃昏時候的蒙塔紮王宮花園,是最美麗的時候,這時,尚未落山的夕陽,為其鑲嵌上一輪浪漫的金邊,而不遠處,陣陣波濤此起彼伏。此時,遠眺海水,可見那一道道雪白的浪花,在夕陽的反襯下,變成了一道道橙紅色的弧線。夕陽西下,蒙塔紮王宮花園開始華燈初上,從這裏通往海上公園的那座紅色石橋,則在一橋的華美燈光中,變成了一座如夢如幻的海上天橋。

而此時的亞曆山大,這個“地中海的新娘”也在五彩繽紛的燈海中,更為柔情似水,嫵媚動人。

突尼斯·漂浮海上的白蓮

雖然突尼斯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地方,但它卻是一個溫情而文雅的國度,擁有達到完美所需要的各種因素,擁有湛藍的海水、細軟的海岸、廣袤的撒哈拉,而大漠上的孤煙、海上的明月,則更讓它魅力四射。

也許,你對突尼斯的最初印象是源於《英國病人》中蒼黃的色調。但如果你真的來到了這片土地,那綠色的橄欖樹,湛藍的海水,細軟的海岸,藍色小鎮的白牆藍窗,撲鼻的茉莉花香,絕對會在瞬間讓你顛覆對突尼斯漫漫黃沙的單調印象。

一進入突尼斯市區,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座充滿阿拉伯風土氣息的舊城和歐化新城合璧的城市。由於突尼斯市的建築物以白色為主色調,因而,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純淨、自然。而從遠處看這座城市,如漂浮在海中的一支白蓮。據說,希臘神尤利西斯帶著船員在海中漂浮了很長時間,自從看到這朵蓮花後,就決定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安家落戶。自此,世界地圖上,就有了美麗的突尼斯市。

突尼斯市區有舊市區與新市區之分。舊市區人來人往,十分熱鬧。穿行其中,可見一些衣著較為傳統的當地人,在這些人中,男人多穿著長袍,女人多披著紗麗。這裏雖然街道有些擁擠,但卻充滿著繁華的味道。對於外地的遊客來說,舊市區內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地攤,地攤上大多是當地人的編織品、刺繡品等做工精美的手工藝品。你大可從地攤上淘上一些,不管自己留作紀念,還是回去後送給朋友,都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與舊市區相比,新市區寬闊了許多。漫步市區,行走於寬廣明淨的林蔭大道上,濃鬱的地中海氣息便會迎麵撲來。由於道路兩邊多為裝飾典雅的咖啡廳,因而不時地會有悠揚的音樂在你身前或身後響起。而在音樂聲中,款款而行的,還有一些身著長裙、眼戴墨鏡、腳穿高跟鞋的時髦女郎,雖然你看不清她們美麗的麵容,但她們卻是這個城市最時尚的代名詞,最靚麗的一張張名片。

突尼斯市是一個鮮花的國度,無論是在舊市區,還是新市區,都可以見到一些賣花的男孩或是老人。這裏最有名的就是茉莉。茉莉花花色素潔,濃鬱的芬芳更像薑花,它的花語表示愛情和友誼。因而在突尼斯,有青年男女之間互送茉莉的習俗。賣花人,則將它的花蕾仔細地紮成了圈,下麵安著細細的木杆,看起來十分美麗。當男孩把茉莉送給心愛的女孩,女孩接過花後,會露出一臉的柔情,也有女孩會羞澀地低下頭,臉上依然有一朵緋紅的花。這時,花美人更美。

如果女孩送茉莉給男孩,男孩會將花別在右耳際。當然了,即使不是因愛情,也有男人自己買花,送給自己。於是,在突尼斯,會不時地看到戴茉莉花的男人,從你麵前一晃而過。

突尼斯市也完全無愧於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名號。在這裏,即使到了深夜11點,大街上依然會燈火通明,人流如織。而在街道兩旁的樹蔭下,坐滿了喝著啤酒和咖啡的突尼斯人,這些人一邊喝著啤酒和咖啡,一邊傾聽著悠揚的音樂。而不時吹來的習習海風,則給人帶來一種愜意與寧靜。

來到突尼斯,別忘了去一個叫西迪·布·賽義德的小鎮。否則,你就會有太多的遺憾。

西迪·布·賽義德小鎮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北部18千米處。這個坐落在山包上的小鎮,風光秀麗。站在小鎮最高處,極目四望,隻見傳統的白色古堡、白色的平頂屋、白色的別墅,在曲折的山地上高高低低,錯落有致鋪展開來,最妙不可言的,是這些平頂屋、別墅的院門、窗戶和樓梯扶手,全都是清一色的藍。藍色的窗、藍色的門、藍色的屋簷、藍色的椅子、藍色的廊柱……

小鎮,就這樣在藍色的點綴中,與地中海蔚藍色的海水相互交織,勾勒出一幅藍白相間的和諧畫麵。

行走於一幅藍白相間的和諧畫麵中,不時會有驚喜發現,比如,當你行走於大街小巷中,會有一支梅花,從那白色的牆頭上探出。而你隨著一襲醉人的熏香前行,隨便推開一扇門,就會慨歎,圓頂拱門上那用黑色圓釘扣出特別的圖案,其做工之精細,真的讓人拍案叫絕,感歎出自何人之手。那個精雕細琢這種圖案的人,早已化做一粒塵土,但他留下了這種完美地融合了安達魯西亞與阿拉伯建築風格的藝術。

自西迪·布·賽義德向南,行駛80千米,是哈馬馬特。如果你是來突尼斯休假,隻有在哈馬馬特,你才能體會什麼是放鬆自我。過去,哈馬馬特是個古老的漁港,今天,已經成為突尼斯的觀光勝地。在這裏,必做的兩件事是衝海水浴和泡吧。

在地中海衝海水浴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因為浴場中的地中海海水不僅潔淨,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在這樣的海水待長了,人體就能吸收得更多的礦物質,比如碘、鉀、鈣、鎂等。衝海水浴後,你可以你躺在海灘的沙丘上,懶懶地閉目養神,或者待在海邊,看一天小說,悠閑地消磨著在哈馬馬特每一寸時光。而當夜幕降臨時,你就應該想想,今晚要去哪家酒吧享受“幸福時光”(即國外酒吧為促銷而搞的專門降價時段)呢?

也許你沒有想好,但當你走進夜幕中的哈馬馬特,你就會發現,這裏一點也不像你想象中的阿拉伯國家那樣低調和傳統,甚至有些張揚。無論你走進哪家酒吧,都會被那曖昧地閃爍著的霓虹燈,被那一屋色彩斑斕的光色,或高或低的音樂聲,所深深地迷惑,感覺自己不是在哈馬馬特,而正在上海或北京的某一家酒吧。

即使你沒有泡吧的習慣,哈馬馬特也會讓你刻骨銘心。哈馬馬特最具特色的就是自己的酒店,這裏的酒店多是奢華的海景房,房間多由木樁插在大海裏,而房子的大門則連著浮橋,站在浮橋上,可觀賞在海中嬉戲的魚兒。而推窗而望,是美麗如鏡的海水,是天水共一色的哈馬馬特。

離開哈馬馬特,繼續遊走突尼斯。當你走過很多地方,你就會發現,盡管這個國家麵積不大,但是其景色卻是變化萬千:自山間風光到荒漠高原,從綠色橄欖樹到海邊的棕櫚樹,入大漠孤煙到海上明月,無一不讓人沉醉其中,樂不思蜀。

蘇塞“地中海的花園港”

蘇塞,位於突尼斯東海岸,地中海哈馬馬特灣南岸。這個城市的麵積算不上大,但是景色卻十分美麗,無論是那古老的城牆、大清真寺,還是那堡壘式修道院、大博物館,都很容易讓人沉醉其中。

蘇塞是突尼斯第三大城市,位於地中海哈馬馬特灣,被譽為“地中海的花園港”。這座公元前9世紀由腓尼基人建立的這座小城約,雖然曆經滄桑卻還是美豔絕倫。特別是它老城區的建築,幾乎齊刷刷地分為藍、白、黃三色,遠遠望去格外雅致美觀,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像所有的老城一樣,蘇塞四周有城牆環繞。這些由山石塊壘成的城牆,十分高大堅固,且基本上保存完好。城牆南北長700米,東西寬450米。在城牆東南角,則聳立著卡萊福方塔,塔底邊長8米,頂端邊長5米、高30多米,是最古老的伊斯蘭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