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忠孝麵前官員的艱難選擇(下)(1 / 3)

(二)一代名臣曾國藩,奪情起複寫傳奇

身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太平天國運動席卷全國,大清江山岌岌可危的時候,舍孝盡忠,先後兩次丁憂奪情,於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保大廈不傾。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人,生於嘉慶十六年(1811),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湘軍的創始人。

曾國藩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從曾祖父那一代就開始節衣縮食攢錢買地,到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這一輩,曾家雖算不上是當地的豪門大戶,但家裏已經開始雇傭幫工了,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地主之家。雖然坐擁田產,衣食無憂,但曾麟書並不甘心做一輩子土財主。畢竟在古時,人們普遍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考入仕才是光宗耀祖的上上選擇。和很多讀書人一樣,曾麟書醉心功名,一心求仕。無奈,勤奮有餘,運氣不足,連續參加了17次鄉試,都名落孫山。直到43歲那年,才終於考了個秀才。

曾麟書自知才短,無望躋身仕途,便把光耀門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孩子們身上。曾麟書共有九個孩子,五兒四女,曾國藩作為家中長子,從五歲開始,就在父親執教的私塾裏讀書。在父親的嚴厲督導下,曾國藩刻苦讀書,打下了紮實的家學功底。道光十二年(1832),曾國藩考中秀才,兩年後中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27歲的曾國藩在殿試中脫穎而出,考中同進士,後來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供職京師。進身翰林後,曾國藩正式將自己的名字由原來的曾子城改為曾國藩,意思是要成為國家藩籬,保家衛國。從此,年輕的曾國藩懷著一腔報國之心,開始了他如影視劇般充滿傳奇色彩的官宦生涯。

飽讀詩書、篤信理學的曾國藩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謀政,在官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京為官的十幾年間,曾國藩從翰林院庶吉士開始,曆任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右侍郎兼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創造了九年七遷,連跳十級的仕途升遷史。從一名籍籍無名,沒有背景隻有背影的普通公務員開始,短短的12年間,迅速成長為手握五部大權的堂堂二品大員。42歲的曾國藩譜寫了一段仕途升遷的佳話,成為古代官場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的官場楷模。

鹹豐二年(1852)六月,曾國藩被任命為江西鄉試的主考官,並獲準考試結束後可以回鄉探親。這對於長期在外奔波的曾國藩來說,是莫大的賞賜。離京之時,他心中暗喜,終於可以回家見見爹娘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七月二十五日,當曾國藩等人行至安徽太和縣小池驛時,卻意外接到了母親江氏已於一個多月前去世的消息。曾國藩看完書信,如五雷轟頂,立刻差人將母親去世之事上報朝廷。朝廷同意曾國藩回籍丁憂,並重新派了主考官來接替他。在得到上麵的批準後,曾國藩迫不及待地換上孝服,回鄉奔喪。沿途為了躲避太平軍的截殺,曾國藩一路輾轉,曆盡艱辛,終於在八月二十三日回到了湘鄉老家。在家裏人的簇擁下,曾國藩一步一叩頭,跪倒在母親的棺木前。一番撕心裂肺的痛哭之後,孝順的曾國藩不顧眾人勸阻,親自為母親淨麵洗腳。眾人看著這位名聲在外的禮部侍郎小心翼翼地為母親整理衣冠,無不感動落淚。

當時太平軍四處作亂,湖南岌岌可危。考慮到形勢嚴峻,曾國藩回家後,迅速為母親選好墓地,九月十三日,曾國藩及全家人簡單而不失隆重地安葬了曾母。

料理完母親的喪事後,曾國藩開始了閑居鄉間的丁憂生活。隻不過,亂世之秋,上至九五至尊的當朝天子,下至籍籍無名的布衣百姓,似乎沒有人能守著一方淨土,清靜悠閑地過日子。有的時候,人的命運由老天掌控,並不是自己能主動選擇的。不惑之年的曾國藩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馬上就要迎來一個大轉折。當然這一轉折,離不開席卷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

鹹豐元年(1851),洪秀全聚眾在廣西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迅速在全國蔓延開來。按理說,對於清兵入關時叱吒風雲的八旗將士來說,對付小小的農民起義應該不在話下。可惜,入關之後,承平已久,安逸的生活使得作為政府王牌軍的八旗將士早已腐化墮落,沒了當年開國之勇。早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時候,八旗已頹勢漸顯,難堪重任了。伴隨著八旗的衰退,原本不受重視的綠營兵作用日益顯現,逐漸取代八旗,成了維護清王朝統治的主要支柱和武裝力量。在平定三藩及以後的大小戰役中,綠營兵衝鋒陷陣,力保大清江山穩固。但是,隨著戰事減少,綠營兵最終也倒在了吃喝玩樂的溫床上,內部也日漸腐化,紀律鬆弛,戰鬥力大不如前。在太平軍的猛烈攻擊下,昔日傲視天下的王牌之師早已銳氣全無,不堪一擊,節節敗退。

為了保住祖宗的百年基業,鹹豐皇帝萬般無奈,被迫實行團練製度。所謂團練,又稱鄉兵、民壯、練勇等,是地方官員自行組建的保衛家園的臨時性武裝組織,作為正規武裝的一種補充,負責保衛家鄉,清剿匪徒,維護當地治安。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下,統治者最忌諱地方勢力坐大,一旦地方手握重兵,勢必會威脅到皇帝的寶座,唐朝的藩鎮割據就是典型的曆史教材。所以,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對手握重兵的武將嚴防死守,更不允許地方官員掌控軍隊,這是讓統治者最忌諱的事情了。現在鹹豐皇帝居然親自下旨,督促有能力的地方官員發展團練,看得出來,鹹豐皇帝真是被太平軍逼急了,在八旗和綠營都靠不住的情況下,隻能孤注一擲,走這招險棋了。正是鹹豐皇帝的這一無奈之舉,成就了曾國藩從一介書生到湘軍統帥的華麗轉身。

鹹豐二年十二月十一日(1852年1月19日)清晨,正值隆冬時節,萬木蕭條,天寒地凍。曾國藩吃過早飯,照例回到書房看書。在他回家丁憂的這幾個月裏,太平天國運動席卷全國,太平軍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清軍或望風而逃或一觸即潰,朝野上下一片驚慌。曾國藩雖然沒有在朝堂上和大臣們商討對策,但是,這並不代表他不關心時局。連日來,他一直埋身書房,潛心研究洪秀全所著的《原道救世歌》和《原道醒世訓》,他想弄明白洪秀全究竟有什麼本事,讓老百姓對他一呼百應,俯首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