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一書,從黨的建設的視角,闡釋如何形成黨內和諧環境,以利於帶動、促成社會和諧。寫作重心在黨內和諧。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強調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顯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局麵,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麵,在黨的曆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第一次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黨為之奮鬥的一個重要目標明確提出來。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在黨的執政能力中,首次提出“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等重要論斷。那麼,為什麼說關鍵在黨?如何促成黨內和諧?黨內和諧與社會和諧有何關係?這些都是黨的建設中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把“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這一論斷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研究叢書”的單獨一本書,以強調此問題的重要性。
本書寫作遵循了三個指導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政治指導原則,以有利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目的,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探討如何促成黨內和諧,以及黨內和諧對社會和諧的影響。
以理論聯係實際為研究問題的指導原則,實事求是,力求全麵、客觀地分析現實問題,探討有利於形成黨內和諧的條件、因素,分析不利於黨內和諧的問題,力求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促進黨的建設,促進黨內和諧。
以曆史的與邏輯的統一為研究和寫作的指導原則,力求對相關問題的曆史經驗有大致的、至少是粗線條的認識和勾畫,同時,要反映出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把黨對執政經驗的新總結與對未來的探索結合在一起,使之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
在寫作中,筆者在部分章節中融入了自己以往對黨的建設的研究成果,因為,某些研究成果恰恰是與黨內和諧緊密相關的,如黨內民主、基層組織建設。
與黨內和諧的相關問題很多,由於篇幅所限,以及個人的研究能力所限,不可能把相關問題全部涉及,但與黨內和諧相關的重大問題則基本有所探究。至於研究成果能否為大家所認可,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曾參考虞雲耀、蔡長水、盧先福、王貴秀、侯少文等教授的文章,在思路上受到啟發,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