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根據和理論意義(1 / 3)

李君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事業已經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黨今天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主題。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在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中進一步認識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是我們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獲得的一個最新的重大理論成果。回顧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過程,得出這一重要論斷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科學內涵和奮鬥目標的新認識。

一、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新認識

布局問題,在工作安排上是一個戰略部署問題,在理論上是一個結構問題。自從鄧小平提出中國要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來,我們黨為了全麵推進這一偉大事業的發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提出要從“總體布局”上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我們黨在對這條道路進行成功探索的同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對“總體布局”的認識,同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直接相聯係。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後,我們不僅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而且認識到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工業、國防和科技這“四個現代化”,還包括民主法製和精神文明等要求。1979年,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四個主要方麵,並不是說現代化事業隻以這四個方麵為限。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這裏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從總體上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問題。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第一次提出了“總體布局”這一概念。決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製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製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方麵互相配合,互相促進。”正是根據這樣的認識,黨的十三大確定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明確地把“富強、民主、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

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並沒有全麵而又堅定地堅持這一“總體布局”,工作中出現了“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失誤。為糾正這一失誤,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江澤民鮮明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麵執行,一以貫之。”這以後,他在講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時候,總是反複強調要促進“社會全麵進步”。這裏所講的“全麵”,不僅包括“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且包括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即後來江澤民概括的“政治文明”的要求。與此同時,江澤民還多次提出“要認真研究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把社會建設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因此,多年來,黨中央一再強調要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做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麵進步。

實踐使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加強社會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本來,我們黨在上一世紀80年代已經意識到社會建設的意義,在製定五年計劃時,已經把“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現在,更加認識到“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在論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曆史任務時,已經明確把“社會更加和諧”同“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一起提了出來。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現階段社會矛盾發展的特點,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不僅提出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而且把它同“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並列提出來,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新思考。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就決定了我們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不僅要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而且要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並使它們相互配合、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