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德意誌皇權的終結(4)(1 / 2)

2.德國的困境與軍事專政

1914年8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在極度亢奮的狀態中於柏林王宮的白色大廳鄭重宣告:“我不知道還有什麼黨派,我隻知道我們都是德意誌兄弟!”隨後走出王宮,視線所及的是,大街上群眾在狂熱地歡送一批批身穿灰色軍服、鋼盔和槍管上套著花束的士兵開赴前線。當晚,德意誌皇帝驅車前往離法德邊界僅100公裏的科布倫茨,設立德軍大本營,等候德軍凱旋的佳音。

德軍按所謂“施裏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起進攻,起初德軍進展順利。8月4日,德軍進攻比利時的列日要塞,8月6日攻下列日直逼布魯塞爾,並於20日占領布魯塞爾。隨後,近百萬德軍分5路挺進法國北部,法軍與23日新到的英國遠征軍向後敗退。9月2日,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9月3日,德軍占領蘭斯,前鋒距巴黎僅15英裏,埃菲爾鐵塔遙遙在望。陶醉於勝利的德意誌皇帝,下令大本營前移至比利時的斯巴,以期一鼓作氣直搗巴黎。然而,9月5—12日的馬恩河戰役德軍失利,德第一、二集團軍撤退到馬恩河以北至凡爾登一線。協約國在作戰中向前推進了60公裏。這是開戰以來德軍的一次嚴重受挫。“施裏芬計劃”的主持者德國陸軍大將小毛奇(為和他的叔叔老毛奇區別,稱小毛奇)在德軍撤退的當天給他妻子寫道:“戰爭開始時給我們的巨大希望已經粉碎。”

在西線激戰的同時,東線俄軍未等動員完畢便首先攻入東普魯士。雖然德第8集團軍司令興登堡及參謀長魯登道夫先後取得在坦能堡等戰役的勝利,殲滅了大量俄軍,但俄國仍在堅持作戰而沒有屈服,繼西線陷入僵持之後,東線也陷入了僵持。德國的速戰速決計劃破產了,因為它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又過低了估計了敵方的力量,導致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從總的形勢和力量對比看,中歐集團在戰略上已處於不利地位,在戰場上,380萬德軍和奧軍麵對580萬協約國軍隊,後備役是610萬麵對1千萬。

在接下來的歲月裏,東線和西線進行的許多次會戰都成了巨大的消耗。德國的兵力損傷甚大,官方統計,到1916年2月中旬,已戰死67萬人,受傷164萬人,被俘或失蹤32.3萬人。物資的耗費更是驚人,凡爾登一役就傾瀉135萬噸鋼,機槍、重炮、工程技術器材的配套也成倍地增長,剛研製、生產的新式武器、飛機、坦克、化學武器源源不斷地投入運往前線。此外,還得給盟友輸血。這些使本來並無打持久戰、全麵戰準備的德國內外交困、危機四伏了。沉重的戰爭負擔、國民經濟的軍事化、英國的海上封鎖使得糧食和食品匱乏,當局不得不實行定量配給。

1915年實行麵包憑證供應,柏林每人每周2000克麵包或1400克麵粉,兒童減半,嬰兒不供應。到1916年冬,連最低標準的糧食、食品供應也難保證了,蔓菁成了主要食品,人們把這一年的冬天譏之為“蔓菁之冬”。1917年,德國的糧食產量僅為戰前正常年景的一半。人民忍饑挨餓,怨聲載道。1915年至1918年德國共餓死76.3萬人,其中6歲至15歲兒童占55%!

在這樣危險的局勢前,威廉二世非但沒有懸崖勒馬,反而做出了瘋狂之舉。1916年8月29日,德皇任命興登堡為參謀總長,東線方麵軍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副手,寄希望於他們會為德國找到通往勝利的道路。

然而,這兩個瘋狂的將軍很快建立了軍事獨裁。

1916年8月底,最高統帥部以發布戰事命令的形式公布了魯登道夫起草的“興登堡綱領”,其中心思想是,實行“軍部獨裁”。在這種“軍部獨裁”統治下,軍事首領具有內政外交政策的決定權。11月1日,建立由格倫納中將領導的軍事管理局,控製德國本土、被占領區和一部分帝國盟友的經濟。這是最高統帥部企圖通過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幹預、對全國人民的專製統治來保證最高軍事綱領的貫徹。魯登道夫甚至直接擔負起政治行政職責,如保障國家安全、新聞和通訊檢查、保證糧食供應和勞動安排等。戰爭初期人民僅有的一點點民主權利被剝奪殆盡。12月2日的“關於為祖國誌願服務法”規定:每個17到60歲的德國男子都有為戰爭服務的義務,在不直接為戰爭服務的機關和工廠工作的人都被強製為戰爭服務,取消自由選擇工作和自由遷徙的權利。魯登道夫同時嚴令:不準為工人提高工資,不準罷工,違者一律以叛國罪論處。無數的社會民主黨反戰分子慘遭迫害。整個德國,從國家政治、社會生活到經濟活動,活像一座大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