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拿破侖帝國的興衰(3)(1 / 2)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勝利

1813年3月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主要國家有普魯士、俄國、英國等,後來瑞典也加入進來。它們原本以為拿破侖會一蹶不振,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盧岑、德累斯頓、包岑等戰役中,他們連連敗給拿破侖,這使他們震驚萬分。為改善與同盟的關係,剛剛恢複軍事力量的奧地利提出進行調停,得到了拿破侖和第六次同盟國的同意。6月4日雙方在普列斯維茨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在隨後舉行的布拉格和平談判會議上,雙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如果談判無果的話,戰爭就是解決分歧的唯一手段。在談判破裂後,奧地利也加入到第六次反法同盟,使同盟軍的兵力壯大到五十二萬人。法軍隻有二十八萬人,拿破侖仍舊打算利用快速有力的攻擊,打亂同盟軍的陣腳。但是,他的計劃被副將們的失敗打亂了。雖然他自己在德累斯頓取得了勝利,但麥克唐納、內伊和旺達姆分別在西裏西亞、柏林和庫爾姆吃了敗仗。敵人從四麵衝破了防線,拿破侖已難以招架,他計劃進行一場大戰來扭轉局勢。沒想到的是,在萊比錫的大規模作戰剛剛開始的時候,薩克森和符騰堡軍發生了叛變,萊茵同盟的各國國王也宣布脫離帝國。在同盟軍的猛烈攻擊下,勉強支撐了三天的法軍不得不向萊茵河方麵狼狽退卻。1813年10月30日,法軍撤退到本國境內。

反法同盟的軍隊快要打到法國本土了。拿破侖希望能夠獲得國內的支持,但法國已經沒有了當年渴求自由的熱情,厭戰情緒開始蔓延,情況變得失去控製。最先表示異議的是立法議會,他們沒有按照拿破侖的要求進行協助。萊內、雷努阿爾、加盧瓦、弗洛熱爾格、曼恩·德·比朗等人甚至還組成了一個委員會,提出反對作戰、恢複自由的要求。這徹底激怒了拿破侖,立法院遭到解散。拿破侖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取得戰爭的勝利上麵。隻有取勝,才能改變結局。

法國已經是四麵受敵。1月25日,拿破侖從巴黎出發,開始了扞衛法國主權的戰爭。他要麵對的,是從意大利方向攻擊過來的奧軍,以及從西班牙出發跨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法國的英軍。另外,在法國的東部和北部,還有三支強大的敵軍,他們分別是:施瓦岑貝格指揮的十五萬同盟大軍,他們從瑞士衝來;從法蘭克福攻進來的十三萬西裏西亞軍,指揮官是布呂歇爾;貝爾納多特指揮的十萬北路軍,現在他們已經侵入荷蘭,並出現在比利時。

經過多次實戰考驗,反法聯軍已經根本不把法軍的強固工事放在眼裏,他們集結部隊,直指巴黎,施瓦岑貝格和布呂歇爾兩軍準備在香檳會師。拿破侖率領部隊,在這裏領導法國全麵抵抗。在比利時,梅鬆將軍率部阻擊貝爾納多特。在裏昂,奧熱羅負責抵禦奧軍。在南方邊界地區,蘇爾特負責抗擊英軍。意大利則由歐仁親王負責保衛。

不可否認,拿破侖有著極高的軍事天賦。他采用了各個擊破的戰術,穿插到布呂歇爾與施瓦岑貝格之間,先是在尚波貝爾、蒙米賴、蒂埃裏堡、沃尚等地連續戰勝布呂歇爾,接著又在蒙特羅大破奧軍。如果照這樣下去,法軍取得勝利將指日可待。不過,法國的將領並不是都像拿破侖這樣驍勇善戰,除了拿破侖連連取勝外,別的部隊都是屢遭敗績。這使得法國腹背受敵。就在這關鍵時刻,繆拉叛變後參加了反法同盟。除了下級軍官和士兵們依舊鬥誌昂揚外,法軍的高級將領們全無鬥誌,士氣低迷。拿破侖繼續向布呂歇爾發起攻擊,但在馬恩河、埃納河和拉昂等地,每次都是功虧一簣,布呂歇爾屢次都能僥幸逃脫,化險為夷。曆經多次意外事件後,拿破侖的作戰計劃也被打亂,無奈之下,他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準備到聖迪濟埃去封鎖敵人退出法國的通道。反法聯軍雖然感到很震驚,但他們仗著兵力充足,還是毫無顧忌地直奔巴黎而去。

巴黎現在是門戶大開,法軍根本來不及回援。皇後匆匆忙忙地棄城而去,逃向布盧瓦去了。由於在這次戰爭中,拿破侖主要依靠的是正規軍,所以沒有發動人民群眾。現在人民普遍厭戰,缺乏抗敵決戰和誓死保衛自由的精神。在以本尼凡托親王為首的保王黨的協助下,反法聯軍毫不費力地開進了巴黎。元老院在領袖塔列朗的率領下,全部叛變。塔列朗是個沒有信念,順勢而為的人,每當一屆政府快要垮台的時候,他都會及時地改旗易幟,在新政府中謀得一官半職。因此,在曆屆政府中都有他的身影。現在,他帶領元老院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宣布廢黜拿破侖的帝位及其後裔的帝位世襲權,宣布法國人民和軍隊不再效忠拿破侖。

拿破侖放棄帝位

獲悉巴黎被包圍的消息後,拿破侖放棄了向聖迪濟埃進軍的計劃,率領五萬軍隊星夜兼程,馳援巴黎,但他們還是晚了一步。在他們抵達巴黎的前一天,反法聯軍剛剛接受了巴黎的投降。在臨時駐地楓丹白露,拿破侖又聽到了元老院叛變和他被廢黜帝位的消息。看到人民、元老院、將軍、內臣們已經紛紛變心,拿破侖感到大勢已去,有了歸隱之心。他打算自己退位,然後將帝位讓與他的兒子。他以自己能征善戰的五萬軍隊和強有力的軍事陣地為籌碼,派出全權代表維琴察公爵、莫斯科瓦親王、塔蘭托公爵和同盟國談判,打算讓同盟國承認他兒子的帝位。但是,協同全權代表前去談判的臘古劄公爵突然放棄了對楓丹白露的駐防,防不勝防的拿破侖隻得接受同盟國的條件。事已至此,同盟國的條件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優惠了。現在他們決心逼拿破侖無條件退位,同時,消滅一切在歐洲看來屬於革命的東西。1814年4月11日,出於對後代的考慮,拿破侖黯然放棄了法國和意大利的帝位,九天後,他到達現在唯一屬於他的領土——位於地中海西嘉島東邊的厄爾巴島。曾經屬於他的遠達波羅的海的廣大疆土,如今隻剩下一個彈丸小島。誰也沒有想到,十四年的叱吒風雲和不可一世,卻換來這樣一個令人歎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