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五味雜陳,人生跌宕際遇莫測(5)(1 / 3)

提起李鴻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賣國賊。有人更是把李鴻章稱作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賣國賊,因為在李鴻章的職業生涯裏,他一共簽過大大小小三十多個條約,其中的不平等條約有《中日修好條約》、中英《煙台條約》、中法《會議簡明條款》《馬關條約》、中日《遼南條約》、中德《膠澳租借條約》、《中俄密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辛醜條約》等,差不多把整個中國都賣得差不多了,簽署完《辛醜條約》後,世人慶幸,李鴻章終於能夠不賣國了,因為,李鴻章想賣也賣不了了,他簽完之後不久就吐血死了。

不過,雖然李鴻章是簽署這些協議的代表,不過我們可別忘了,李鴻章隻是一個執行者,而不是決策者。按照現在的話來說,當時的大清國是一個股份製集團,慈禧太後手握最多的股份,是無可爭議的最大股東。對於簽署不平等條約這麼大的事情,肯定是要上董事長辦公會決策的。李鴻章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剛夠資格參加決策會的小小股東而已,他哪有那麼大的權力決定這些條約簽署與否?說白了,這些條約是李鴻章簽署的沒錯,但是實際上決定簽署這些協議的人,正是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或者幹脆就是慈禧太後一人拍板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鴻章隻不過是時事造就的一個替罪小羔羊而已。

李鴻章靠著剿滅撚軍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有功,逐漸發家致富。他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上一坐就是二十五年,其間參與了清政府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等一係列重大舉措的過程,成為清政府最為重要的大臣之一。

出任直隸總督後,李鴻章覺得職位越高,責任越大。同時夜觀天象,比較各國的發展趨勢,得出一個結論:造成中國落後局麵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窮!於是,李鴻章就認定了,隻有全民走上小康之路才能使國家富強!

李鴻章聯合了一批眼光比較開闊,理念比較先進的同事,開展了中國早起的現代化革命——洋務運動。李鴻章本人也建立了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隨後,李鴻章又馬不停蹄地創辦了磁州煤鐵礦、興國煤礦、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係列民用企業,涉及各行各業。當公司越開越多的時候,靠著自己的財力就不行了。於是李鴻章就找幾個大老板一商量,幹脆合辦公司。可以說,李鴻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清政府的經濟發展貢獻了不少力量。

李鴻章對自己的外交能力引以為豪,事實上,他也處理過很多國家外交事務,前麵說的簽訂條約當然是其中的一項內容。

1871年,李鴻章簽訂了人生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這一年,他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本來這算得上是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發現,小日本在簽約過程中一副得意洋洋十足小人樣,就覺得這個條約可能大有問題。他猜得沒錯,這隻是日本入侵中國的一個幌子而已,過了兩年,日本就借機出兵攻打台灣。所以,這個平等的條約,卻成為了李鴻章人生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1875年,英國的一個叫馬嘉理的翻譯,私自帶了一支英國部隊闖入雲南,還開槍打死了當地的居民。當地人民憤怒了,聯合起來打死了馬嘉理,把這幫家夥趕出了雲南。英國公使威妥瑪借機宣稱對中國開戰,為馬嘉理討還一個公道。李鴻章巧妙地利用國際法,說服英國放棄開戰,同時清政府同意公開道歉,並派李鴻章與英國簽訂《中英煙台條約》,開放了四個通商港口,同時允許英軍隊進入西藏,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1883年的時候,中國、法國在越南邊境進行中法戰爭。本來雙方打得是半斤八兩的,可是後來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國陸軍,導致費裏政權垮台。本來形勢已經偏向大清了,誰知道,慈禧太後突然更換軍機處,主張與法國求和。李鴻章沒辦法,隻能按照老佛爺的命令簽署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當時的人都說:“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1884年,中日雙方爆發甲午戰爭。最終,在朝廷大臣的私心和慈禧克扣軍餉的情況下,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也不出意外地全軍覆滅。1895年,李鴻章再一次被委派為代表,赴日本進行求和。李鴻章都記不清自己為慈禧太後擦了多少次屁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