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九世之亂
商朝自太戊之子中丁即位後,便進入了其中期階段,也就是著名的“九世之亂”的開始。而之所以稱其為“九世之亂”,是因為從中丁開始數,數到盤庚遷殷,中間共經曆了九個君王的統治。
中丁在位期間,所做的一件較有影響的事,就是將商的都城由亳遷到了隞。關於隞都的所在,多數學者指為近年來在鄭州西北約20公裏處發現的小雙橋遺址。這處遺址恰好在傳說中隞都的地域內,總麵積約144萬平方米,其中有多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祭祀坑和青銅冶鑄遺址。其考古學年代大致在鄭州二裏崗上層的自家莊期,適值鄭州商城開始廢棄的年代。
由此看來,學者的這種認識是有一定道理的。隻是小雙橋這處遺址文化延續的時間並不長,它表明隞作為商朝都城的時間很短暫。究其原因,是商朝自中丁開始,就陷入了不穩定的政治局麵。
文獻記載,自中丁開始,商的都城便出現頻繁遷徙的情況:
由於其父太戊的威望很高,所以跟隨中丁遷於隞都的大臣很多,而且大都是忠貞之士。所以,天下諸侯不再朝覲亳都,而都來隞都朝拜中丁。亳都仍然處在血腥恐怖之中,由於都隻顧爭權奪利,那裏的河流常年疏於失修,後來年年泛濫成災,一座輝煌宏偉的都城,就這樣漸漸地坍塌了、頹廢了。
當然,中丁在隞的日子也不好過。藍夷看到商朝開始削弱,於是企圖乘機擺脫控製,向商朝發動進攻。中丁發兵征伐藍夷,雖然阻止了藍夷的進攻,但由於戰爭的消耗,商朝的國庫更加空虛了。
從中丁開始,出現了“殷人屢遷”“不常厥土”的現象。具體的遷都路線,由於文獻記載的不同,目前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而比較一致的看法則是:
中丁死,弟弟外壬即位。外壬死,弟弟河亶甲即位。河亶甲在位期間,王室內部的紛爭依然繼續。他在位三年時,彭國攻克邳國;四年時,征伐藍夷;五年時,彭國和韋國攻打班國。由於內亂和外患,河亶甲又遷都於相(今河南內黃)。
河亶甲死,傳位給兒子祖乙。祖乙即位後,遷到了一個新的都城,這個地方《竹書紀年》裏叫“庇”,《史記》裏叫“邢”,也有記作“耿”的。據各方麵考古及古書考證,也就是今天河北邢台附近的地方。
實際上,祖乙在位期間,粉碎了九夷的叛亂,商朝的局勢相對比較穩定。祖乙死後,相繼由祖乙兒子祖辛和祖辛弟弟沃甲、沃甲侄子祖丁即位。此後,沃甲兒子南庚(與祖丁是堂兄弟)即位。南庚在位期間,把都城從庇遷移到奄,即今天的山東曲阜。南庚死,其侄子陽甲(祖丁的兒子)即位,陽甲三年,西邊山戎叛變,商朝更加衰弱。陽甲死後,盤庚(祖丁的兒子)在一片混亂局麵中即位。
《史記》記載:“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也就是說,從仲丁到外壬、到河亶甲、到祖乙、到祖辛、到沃甲、到祖丁、到南庚、到陽甲,一連九世,為了爭奪王位,骨肉相殘,非常混亂,使商朝走向衰敗,諸侯不再來朝貢商王。由此可見,從中丁開始,商朝出現了“九世之亂”的局麵,又走向了衰落。
為什麼商朝的王位繼承會連續出現這麼大的混亂呢?原來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一般由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相結合。“兄終弟及”是父子相傳的變例,開始於商湯次子外丙。當初商王湯在位時,本已立長子太丁為太子,但太丁沒有來得及即位就死去了。湯死後,湯的孫子(太丁之子)太甲年幼,因此由太丁弟弟外丙繼承王位,開創“兄終弟及”的先例。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法,兄死後應由弟繼承,直到兄弟中最小的那個少弟死去,才能由長兄之子即位。這種繼承製度雖然是父子相傳製度的輔助形式,但是在中丁以前,則基本上形成為一種重要繼承製度。仲丁以後,這種製度則遭到了破壞。
從中丁到陽甲,前後五代九個商王,都由於當即位的弟弟死去時,不肯再把王位交給長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的混亂局麵,並由此造成原來臣服於商的一些方國部落乘機擺脫控製,或起兵反叛,或拒絕朝貢,削弱了商朝的統治。其間雖然有祖乙平服了東方夷族,使商的統治一度複興,但是商朝內部王位的紛爭卻並沒有解決。由於這些原因,陽甲在位時商王朝再度出現衰落,諸侯也不來朝貢。因此,如何結束王位紛爭及其造成的混亂局勢,鞏固並繼續擴大商王朝的統治,就成了擺在盤庚麵前的嚴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