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答楚顯國威
晏嬰(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諡平,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萊州)。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晏子所處的時代,正是社會大動蕩的時代,因此也是大智大勇的人物層出不窮的時代,而晏子就是其中的仁智之士。晏子的才幹,主要表現在那個以大欺小、恃強淩弱時代的外交生涯中,
能夠不辱使命,為國家爭得尊嚴。有一年秋天,晏子受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地方千裏,人口眾多,文化悠久,楚王想借此機會羞辱一番齊國。
晏子還沒有進國都郢,楚王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原來,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便別有用心地在雄偉高大的城門旁別開了一個小門,吩咐接待的官員說晏子個子小,用不著從大門入,讓晏子從小門進城。
晏子對楚國大臣不卑不亢,彬彬有禮,對其“破格”接待義正詞嚴地反擊道:“隻有出使狗國,才從狗門進入。我出使堂堂楚國,並沒有把貴國看做狗國。如果讓我從狗門進去,那楚國豈不成了狗國了嗎?”
楚臣麵紅耳赤,自討了一番沒趣,隻好乖乖地把晏子從大門迎入國都。
晏子見到楚王後,楚王又想換個法子羞辱晏子一番,於是對晏子不客氣地說:“齊國的國中是不是沒有人了,怎麼派了你這麼個人出使楚國?”
晏子正顏厲色地答道:“齊國地廣人多,何謂無人?單就齊國國都臨淄而言,大街小巷人來人往,一人唱歌,便有萬人來和;每個人若都將衣袖張開,可以遮住太陽;每個人若都揮一把汗,那就是大雨一場。人們摩肩接踵,連步子都邁不開。”晏子頓了頓,又說:“齊國人才濟濟,但是向外派使者時都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根據出使國的不同選派使者。出使國的君主賢明,就派有遠見卓識、學問淵博的使者;出使國的國君無德無能,就派不學無術、無才無德的使者。我晏嬰承認自己是一個才疏學淺、無德無能的人!”
楚王心懷叵測、陰陽怪氣,本想奚落挖苦晏子一番,不想自己卻碰了一腦門子灰。又是一個秋天,晏子再次出使楚國。楚王不等晏子在朝堂的席子上坐穩,就使出了一條詭計。隻見堂下幾名侍衛押著一個罪犯經過,楚王好像不經意地問了一句:“堂下的人犯了什麼罪?”
侍衛說:“是個來宮裏偷東西的賊。”
“他是哪裏人?”楚王問。
“齊國人。”侍衛高聲答道。
楚王斜著眼睛看晏子:“齊國人生來就喜歡偷盜嗎?竟然偷到楚國來了,可惡!”
晏子長身而立:“回楚王,我聽說橘樹長在淮河以南就是真正的橘樹,其果實美味可口;同樣的橘樹如果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了枳樹,其果實苦澀難吃。大王,有這種情況嗎?”
楚王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那當然是因為兩地氣候、水土不同。”晏子朗聲說道:“您說對了!現在這個賊,生活在齊國時不做賊,到了楚國卻做起這無本生意來。正是齊楚兩國的氣候、水土環境不同的緣故呀!”楚王苦笑著對左右說:“跟晏子開玩笑,隻能是自討苦吃。”
一個人的骨氣、正氣、浩然之氣,是這個人為人處世堅硬的脊梁;而一個處理外交事務的官員,正氣又是他所代表國家的形象。
晏子不伐魯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因此深得百姓愛戴。
對外晏子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伐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
春秋戰國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大致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春秋戰國時期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朝君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
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王室開始衰微,隻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製能力。同時,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麵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實則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澠池會藺相如鬥秦王
藺相如(前329—前259年),戰國時趙國大臣,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麵,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藺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裏有瑟,就請你彈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隻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禦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道: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彈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瓦盆),我這裏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隻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拚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秦王的侍衛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王心裏很不高興,也隻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禦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擊缶助興。
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占便宜,就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不示弱,說:“請秦王拿鹹陽(秦國都城,今陝西鹹陽縣東)為趙王祝福!”一直到酒筵結束,秦國也知道廉頗率領大軍駐紮在邊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處,便隻好恭恭敬敬送趙國君臣回國。以後,秦、趙之間暫時停止了戰爭。
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勇敢地同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秦王借澠池會以汙辱齊國的圖謀沒有得逞。其實在當時情況下,任何人都應為維護國家尊嚴而戰鬥,但能否達到藺相如的效果,就另當別論了。
藺相如完璧歸趙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但卻絕口不提割城的事情,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用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於是他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衝衝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都講信義,何況秦國的君主!但是您隻顧看這寶玉,卻對割城的事情隻字不提!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那麼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麵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呢?”
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隻得無奈地說:“好!就這麼辦吧!”後來,藺相如在驛站悄悄托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秦王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為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藺相如之墓
藺相如墓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東15公裏處,戲河之西,臨馬道北,占地6600平方米,高15米,呈方形隆頂。
關於藺相如墓,曆史上眾說紛紜。但據清·康熙《臨潼縣誌》載:“相如墓在馬崖道上”。清代著名考古學家,陝西巡撫畢沅亦為之樹碑曰:“趙大夫藺相如之墓”(1952年,戲河人在戲河橋下撈出此碑,後一直保存在戲河小學,“文革”期間被毀壞)。
蹶由智勇折服楚王
蹶由,春秋時吳國國君的弟弟,是一個以國事為重、臨危不懼的人。
那時,天下混亂,戰禍連年,吳國派兵伐吳。吳國國小力薄,怎能對付得了強大的楚國呢!吳王苦苦思索,最後想出一個退兵之計:派弟弟蹶由去犒勞楚軍。
於是,蹶由趕著大批的牛羊,擔著大壇的好酒,送往楚營。哪知,楚靈王並沒有被感動,反而不顧“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信義,把蹶由捆了起來,想殺死他,並以血塗鼓。楚靈王洋洋自得地取笑蹶由,說:
“先生來時可問卜過?此次使楚是否吉利?”蹶由正色道:“吉利得很!卜兆說能預知未來!”楚靈王笑著說:“先生可知自己未來如何?”蹶由坦然答道:“知道!大王不是想殺了我,以血塗鼓嗎?”楚王大笑道:“先生既知,何以言之大吉?”蹶由從容笑道:“大王想,此次出使楚國,如果大王能以禮相待,那我們的國家必然會放鬆警惕,鬆懈鬥誌,這豈不是亡國的征兆嗎?今大王要殺我,以血塗鼓,這樣的奇恥大辱,難道我們的國家會置之不理嗎?我國必然會重修軍隊,加緊操練,戒備邊防。這樣,或許幸免於亡。故不殺我,對我個人來說是福,而對我們國家來說則是禍;殺了我,對我個人來說是禍,而對我們國家來說則是福。難道預卜大吉不對嗎?此次使楚,我早已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請大王殺了我吧!”說完凜然而立。楚王聽了蹶由一席話,反倒不敢殺他了。
無私才能無畏。在國家危難之際,蹶由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運用大智大勇折服了楚王。他臨危不懼,力駁楚王,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吳王稱霸
吳王壽夢有雄心壯誌,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爭霸中原的打算。這時,申公巫臣到吳國。申公巫臣原為楚國著名貴族將軍,因與楚爭美貌傾城的夏姬而帶夏姬逃出晉國投奔吳國,並讓他的兒子當了吳國接待國賓的外交大臣,還教吳國人射箭駕車。壽夢得此良臣,開始與中原交流,引進中原文化。經過數十年,吳國成為擁有今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吳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就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但他接連三天都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侍衛道:“園中的大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麵唱歌,一麵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一隻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準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準它呢?它們三個都隻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呀。”吳王一聽很受啟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楊儒不辱使命
楊儒(?—1903年),清代遼寧鐵嶺人,隸漢軍正黃旗。同治六年(1867年)舉人。光緒十四年後任江蘇鎮海道道員,浙江溫處道,安徽池太道,四品卿,駐美公使兼斯尼巴亞(西班牙)和秘魯公使,太常寺少卿,俄、奧、荷三國公使,工部右侍郎。
楊儒出任駐俄公使期間,正是沙俄侵華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沙俄在鯨吞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以及西北地區150萬平方公裏領土以後,又把掠取整個中國東北作為它的侵略目標。
1900年,乘八國聯軍侵華之機,沙皇尼古拉二世自任侵華軍總司令,出動17萬軍隊,公然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當時,楊儒遠駐異國,眼看祖國貧弱到了極點,憂國憂民的老外交官心急如焚。
1901年1月初,楊儒突然接到清政府軍機處從西安傳來的一道電旨,說是俄國提出,把他們占據的東北三省交還給中國,要清廷派出代表在俄國首都彼得堡進行談判。電旨命令楊儒全權處理。楊儒讀完電令,心中十分納悶。他非常清楚,沙俄政府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如今為何忽然又聲稱要向中國交還東北三省?楊儒一時糊塗了。
1月3日清晨,倫敦出版的《泰晤士報》一下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報上有一欄,刺眼的大字標題是:“俄中密約《奉天交地暫且章程》。”原來這個章程規定:俄國軍隊將無限期地駐留東北,同時要將中國在東北的軍隊全部繳械、解散,各省的火藥局、炮台一律撤毀,所有重大的政務必須向俄國請示後方可施行,等等。這實際上就剝奪了中國在東北的一切主權。這一切,逃亡中的清政府還毫不知情。
看到這裏,楊儒才明白沙俄政府為什麼急急地電請清政府派人談判了。他們的險惡目的是想把這個章程變成正式條約,以便他們“名正言順”地占領東北三省。楊儒當即向國內發出急電,報告了這一情況,同時精心準備與沙俄政府進行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