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時代歐洲知識界關於中國上古史的論爭是歐洲思想史上頗為引人注目的一頁,但是在迄今有關明清時期中西文化關係史的著述中卻顯得十分模糊,對大多中國人來說相當陌生。與中國製度、儒學和語言對歐洲的影響相比,中文世界有關它的學術積累非常少,對此“導論”部分已經有過分析。這種情況既是該題目吸引人之所在,也是其難點所在。因此當我把它定為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時,自己並不確知它有多大的開掘空間,事實上我的一個重要設想——為耶穌會士有關中國上古史的敘述尋找中文史源——能夠實現,的確有賴於尋找材料過程中的一些偶然因素。盡管這個選題當初存在這樣明顯的不可知因素,導師張國剛先生仍然給予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任由我去滿足自己的創作衝動和好奇心,這令我尤為感激。
講述歐洲如何開始認識中國的中文作品已不少見,但多數是站在“歐洲漢學”這一學科的發展史的角度,而我在設計論文之初就打算換一個角度。2000年參與張國剛先生主持的《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一書寫作,該書明確把“西方漢學”視為“跨文化的對話”,認為研究西方漢學時的著眼點應在於其思想和文化含義,而非簡單的學術史回顧或提供學術情報。這些年來導師不斷與我們討論從跨文化對話的角度研究西方漢學史的問題,這也成為我們這個研究集體的一個重要學術特征!當然,這篇博士論文隻是關於此問題的一項個案研究,在先生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歐早期交往與歐洲對中國曆史與文化的理解”中,我們將沿著這個思路對早期歐洲認識中國的問題做進一步梳理。
在博士論文的預審和答辯期間,論文得到了李學勤、劉家和、龐卓恒、劉澤華、葛兆光、羅誌田、李孝聰、劉東、趙伯雄、李劍鳴諸位前輩和專家的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在此深表謝意。也非常感謝楊念群教授,承蒙他的認可和推薦,論文才有成書出版的機會。感謝李學勤先生和張國剛先生為本書撰寫了專家推薦意見。叢書的策劃人李豔輝博士以最快的速度促成此書出版,亦感謝她的支持。具有深厚古史家學淵源的何芳川教授,近年來致力於大航海以來的中西關係史的研究,承蒙他慨然為書稿作序,謹致謝意!
吳莉葦
2004年4月28日於北大承澤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