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水電施工企業經濟效益之我見(一)(1 / 1)

水電施工企業同其它工業企業一樣,是社會財富的建設者和創造者.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主導力量,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活細胞。與其它工業企業相比,水電施工企業流動性大,多係露天或地下作業,工作生活條件艱苦,其產品又具有單一性、複雜性、龐大性和生產周期較長等特點。這就決定了水電施工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占有大量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因此,改善水電施工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完善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機製,深化改革,對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經濟效益,加速我國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建設,為四化提供清潔的、廉價的再生能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改革以來,水電施工企業內部實行了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推行了局長負責製,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采取了“五定包幹”、“百元產值工資含量包幹"等一係列的改革獵施。企業的產值逐年上升,工程質量明顯提高,工期有所縮短,企業的活力也有所增強,總的來說成績較大。但是近幾年來,水電施工企業在兩種體製、兩種價格並存,市場競爭機製發育不全和競爭日益加劇的形勢下,經濟效益不高,且呈逐年降低趨勢。這種滑坡現象如不設法扭轉,水電施工企業必將喪失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導致企業活力萎縮。而增強全民所有製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所以認真分析研究水電施工企業經濟效益滑坡的原因,探索解決的措施,乃是深化水電施工企業改革的關鍵問題。

個人分析認為,水電施工企業出現的經濟效益滑坡有其曆史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及內部機製上的原因,而且以外因占主導地位。可以分析歸納為如下幾點:

一、企業辦社會使水電施工企業負擔沉重

水電工程局沒有一個固定的後方生活基地,每當工程地點變動時,職工家屬子女、退休工人隨之搬遷;加之水電工地地處深山峽穀,人煙罕見,不得不自成體係,代替政府職能,承擔工地內部的醫療教育、交通郵電、公安、法庭、商業服務、環境保護、公共娛樂等職責。造成施工單位社會負擔大,非生產人員多,也分散了企業領導抓生產任務的精力。改革後,成立了工程監理單位,但因企業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後方生活基地問題,水電工地仍然存在企業辦社會的現象。日本大成公司駐魯布革事務所所長澤田富治先生在了解中國企業經理的日常工作後,深有感觸地說:“中國企業的經理相當於日本的一個市長,我們可以將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施工,而你們至多隻能有60%的精力投入生產”。

在吃大鍋飯的年代裏,企業辦社會的費用向國家實報實銷,企業不承擔責任。改革開放後,企業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成了相對獨立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而曆史遺留下來的沉重負擔卻由政府的身上轉嫁到企業的頭上,辦社會所需的費用、非生產人員的工資都得由企業支付,這就削弱了企業的競爭能力,降低了企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