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校堅定不移地突出人文教育是為了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每一個大學生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人文精神中的那種本質的東西,即對人性和生活本質的不懈追求。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數學一般通過直接激發創造精神和活躍思維的方式來提供最佳服務。”所以作為一名數學工作者,我們一直努力致力於如何將數學學科的理念和思維融入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感化中去。
成功,一個既簡單又複雜,既平實又玄妙的字眼。在紛繁的現代社會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或者有個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尋成功,但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到底什麼是成功?應當如何追尋成功?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經常令青年一代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有的人見到社會上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的現象,就希望自己也能用速成的方式獲得地位和金錢。為了達到速成的目標,他們經常在“零和競爭”中傷害他人甚至危害社會。有的人雖然考上了名牌大學,但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中學時代名列前茅的感覺。在大學校園裏,麵對實力不俗的眾多優秀學子,他們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對自己的學業和前途喪失了信心。有的人從小就不知道何為積極主動、何為自覺和自主,除了盲目的競爭、攀比以外,他們唯一可做的就隻有虛度光陰了。有的人考上大學之後,突然發現,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時間驟然增多,但不知道應該如何管理時間,如何最優地規劃自己。這些同學常因為對自己要求不高或交友不慎,沉迷於網絡遊戲等不良習慣之中,最終既荒廢了學業,又耽誤了前程。有的大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致索然,對校園生活也提不起興趣,他們麵對不喜歡或不適合所學的專業,卻既沒有勇氣改變現實,也沒有勇氣麵對現實。有的大學生麵對校園裏流行的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如經商、創業、出國、從政等,感覺無所適從或者人雲亦雲、朝秦暮楚,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立場和主見。有的大學生把自己封閉在校園的圍牆之內,他們不了解社會現實,對社會實踐和就業深感恐慌,或者在求職時眼高手低,屢屢碰壁後又對自己在校園裏虛度光陰的做法自責不已。還有許多年輕人無法處理好正常的人際關係,當自己在學習、生活或感情方麵遭受挫折的時候,就會由此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極端。每個青年都向往成功,每個大學生都企盼成功。有時候,成功好像近在咫尺,有時候,成功又似乎遙不可及。
其實,不是環境阻礙了我們的發展,是你麵對環境自身的態度阻礙了最根本的發展,你改變不了萬物,你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你自己。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於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1932年,時任北大校長的胡適先生在《贈與今年畢業的大學生》中,給學生開出“三種防身的藥方”:“總得試試尋找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總得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你總得有一點信心”。胡適還滿懷激情地說:“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
中國的青年非常優秀,但是中國的學生非常困惑,因為他們麵對著高期望的父母、習慣於應試教育的學校和老師以及浮躁的社會心態。如果能夠有過來人幫他們指出前進的方向,讓他們能走得更踏實、更精確一些,他們將成為中華民族更上一層樓的最大動力。中國的青年是中國近百年來第一次能夠接受先進完整的教育,能夠有條件專心讀書並且擁抱了信息時代的驕子,他們應該成為融會中西的精英。但是他們雖然有幸出生在能夠自由選擇的時代,但是時代並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鑒於此種現狀,我們的高校正在不斷借鑒世界名校的育人理念,致力於融入中國的文化精神於人文教育中,培養敢於麵對明天的莘莘學子,而優化的思想和策略思維的積澱則是一個大學生走向成功的必備要素。推廣最優化的思想和優勢策略思維的同時,我們希望向學生介紹一些博弈論的知識。為了自己,也為了與他人更好地合作,當代大學生需要學習一點博弈論的策略思維。正因如此,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了解。”本書在介紹最優化思想和策略思維的同時,貫穿始終的是博弈論的觀念和意識,隻有對博弈論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更好地優化問題和選擇最優的策略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