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第一支源於己姓,黃帝的後裔。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的長子樊,為己姓氏族,居於昆吾(故地在今山西運城東北的安邑鎮),後來發展成為強大的昆吾部落,史稱昆吾氏,為己姓。
夏朝初期,昆吾氏的一支封於溫(故地在今河南溫縣西南),建立了溫國。夏朝中期,夏後少康之孫夏後槐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故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史稱有蘇氏。
商朝末期,蘇國滅亡,族人四散。留於蘇嶺的昆吾氏後裔蘇人歸順了周朝。
西周初期,蘇人的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昆吾氏故居地溫,稱作蘇(故地在今河南溫縣西南),子爵,為蘇國,也稱溫國。蘇忿生支庶子孫以其官名寇為氏,為己姓寇氏。己姓寇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蘇忿生是己姓寇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衛康叔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其同母弟封於康(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侯爵,為康侯,稱為康叔。康地夏少康的古城。
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後,以康叔為司寇,移封康叔於殷商故都朝歌城郊,稱為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侯爵,為衛侯,稱衛康叔。衛康叔之支庶子孫有以其官名寇為氏的,為姬姓寇氏。姓寇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衛康叔是姬姓寇氏的始祖。
(2)各民族寇姓的融合
漢朝時期,烏桓部、遼東北平烏丸單於就姓寇。
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鮮卑族的古口引氏改為漢姓寇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叩德氏改為漢姓寇氏;世居遼寧莊河的巴爾虎翁闊氏也改為漢姓寇氏。
當今,蒙、回、苗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寇姓。
273.蓋姓之源
(1)漢族蓋姓的來源
漢族蓋姓源於媯姓,戰國田姓齊國大夫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帝舜之子商均的直係後裔媯滿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東南),公爵陳國,史稱陳公滿。
春秋初期,因陳國發生內亂,陳人殺太子禦寇,陳勵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國都在今山東臨淄),為薑姓齊國工正。陳完不想稱故國之號,以齊地“陳”、“田”之音相近而改陳氏為田氏,為媯姓田氏。春秋末期,薑姓齊國之齊景公以後,陳完後裔世代為薑姓齊國重臣。
戰國中期,陳完裔孫悼子建立田姓齊國,薑姓齊國滅亡,田姓齊國取代薑姓齊國。田姓齊國之大夫食采於蓋(故地在今山東沂水西北)。蓋邑之後人以采邑名蓋為氏,為媯姓蓋氏。媯姓蓋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蓋邑的齊國大夫是媯姓蓋氏的始祖。
(2)各民族蓋姓的融合
東晉末期,高句麗有蓋氏,為今朝鮮族先民。
南北朝時,北魏羯胡一支盧水胡的蓋樓氏改漢姓蓋氏。
274.南姓之源
(1)漢族南姓的來源
漢族南姓主要有四大來源:
夏朝時期,大禹的後裔姒姓南國,居於夏的南部(故地在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其子孫以國名南為氏,為姒姓南氏。姒姓南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大禹是姒姓南氏的始祖。
商朝中期,古南國因二臣爭權而亡,分裂為二:其一南國(故地在今河南南陽)於西周初期,被謝國(故地在今河南南陽東南)所滅;另一南國(故地在今湖北荊州)於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商王盤庚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黃帝玄孫契,是帝嚳之子,為子姓。帝堯之異母弟契之氏族為子姓,是商人之始祖。子氏族始居今河北平山一帶。
夏朝初期,傳至契的十四世孫履,即成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亳(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北)。
商朝中期,商王盤庚之妃薑氏生子名南赤龍,南赤龍之子孫以其名南為氏,為子姓南氏。子姓南氏的曆史有3300多年。商王盤庚之子南赤龍是子姓南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羋姓,楚莊王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之子追舒,字子南,其子孫以先祖之字子南為氏,為羋姓子南氏;後有改為單姓南氏的,為羋姓南氏。羋姓南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楚莊王之子子南是羋姓南氏的始祖。
④第四支源於姬姓。
姬姓南氏有兩支:
其一,是衛獻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其同母弟封於康(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侯爵,稱為康叔。
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後,以康叔為司寇,移封康叔於殷商故都朝歌城郊,稱為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侯爵,為姬姓衛國。
春秋時期,衛獻公之子南楚;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子孫以先祖之字南為氏,為姬姓南氏。此支姬姓南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衛國南楚、子南是此支姬姓南氏的始祖。
其二,是魯桓公的後裔,南宮氏為南氏。
春秋初期,魯桓公之庶長子慶,亦稱慶父,字公仲,世為魯卿。慶父六代孫魯孟僖子之子仲孫說,食采於南宮(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號南宮敬叔,其子孫以脂邑名南宮為氏。魯哀公時,孔子弟子南宮適,其支庶有改為單姓南氏的,為姬姓南氏。此支姬姓南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孔子弟子南宮適是此支姬姓南氏的始祖。
(2)各民族南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八旗中的那木都魯氏、納喇氏的一部分改為漢姓南氏。
275.屠姓之源
(1)漢族屠姓的來源
漢族屠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子姓,商湯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夏朝末期,契的十四世孫履,即成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亳(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北)。
商王成湯支庶之封邑為(故地在今陝西合陽)。“屠”即宰,宰殺牲畜,以宰殺牲畜為職業的人所居之地為屠。地後裔以去“阝”為屠氏,為子姓屠氏。子姓屠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成湯是子姓屠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祁姓,晉國膳宰官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祁姓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之一。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膳宰官為祁姓後裔。膳宰一官職,又稱宰夫、屠夫,掌國君膳食之事。膳宰官之子孫以其官職屠為氏,為祁姓屠氏。祁姓屠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是祁姓屠氏的遠祖。
(2)各民族屠姓的融合
晉朝時期,武都大族屠氏係氐族人。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正黃旗有屠姓。清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遇難後,其子丙照出逃杭州,改為屠姓。
276.鞠姓之源
(1)漢族鞠姓的來源
漢族鞠姓均源於姬姓,有兩支:
①第一支是後稷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因後稷管理農業有功,被封於稷山(位於今山西稷山、聞喜、萬榮和運城四地交界處),今稱稷王山。
夏朝時期,夏後氏政衰,後稷之子不窋棄官而奔戎狄之間。不窋之子鞠為氏族首領,鞠之子孫以其字鞠為氏,為姬姓鞠氏。此支姬姓鞠氏的曆史有3800多年。後稷是此支姬姓鞠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是春秋魯伯禽的後裔。
魯伯禽的後裔有鞠氏,為姬姓鞠氏。此支姬姓鞠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公旦之子伯禽是此支姬姓鞠氏的始祖。
(2)各民族鞠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蒙古人的鞠特氏、兀納嘎沁氏均改為漢姓鞠氏。
277.榮姓之源
(1)漢族榮姓的來源
漢族榮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有兩支。
其一,是周成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其同姓親族於榮(故地在今陝西戶縣西),伯爵,為榮伯。榮國之子孫以國名榮為氏,為姬姓榮氏。此支姬姓榮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武王是此支姬姓榮氏的的始祖。
其二,是春秋魯公族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春秋時期,魯宣公之弟叔肸,叔肸之子曰聲伯嬰齊,聲伯嬰齊之子榮,字駕鵝,謂之榮成伯,榮成伯之子孫以其名榮為氏,為姬姓榮氏。此支姬姓榮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國大夫榮成伯是此支姬姓榮氏的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大夫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榮季,即榮黃,其子孫以先祖之字榮為氏,為羋姓榮氏。羋姓榮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國大夫榮季是羋姓榮氏的的始祖。
(2)各民族榮姓的融合
清朝時期,滿洲人有以名字的第一字為姓的,有榮姓。
278.井姓之源
(1)漢族井姓的來源
漢族井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薑子牙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周武王封齊太公薑尚之少子井叔於鄭(故城在今陝西鳳翔),以統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鄭國有以井叔之字井為氏的,為薑姓井氏。薑姓井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薑太公之子井叔是薑姓井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春秋井奚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之伯父太伯與仲雍率領氏族一起出奔荊蠻,沿長江而下,曆經四代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裏。吳伯、仲雍定居於今江蘇一帶稱為吳。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仲雍之曾孫周章於吳(故地在今江蘇無錫),公爵,建立吳國,亦稱句吳;封周章之弟於古夏墟之地虞城(故地在今山西平陸東北),公爵,為虞仲,史稱西虞。
春秋時期,虞國大夫奚食采於井(故地在今河北井陘西北),伯爵,謂之井奚。井奚之子孫以其封邑井為氏,為姬姓井氏。姬姓井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虞國大夫井奚是姬姓井氏的始祖。
(2)各民族井姓的融合
當今,在滿、土家等少數民族中也發現井姓。
279.樂姓之源
(1)漢族樂姓的來源
漢族樂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子姓,宋戴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初期,宋戴公之子,字樂父。樂父之子孫以其字樂為氏,為子姓樂氏。子姓樂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戴公之子樂父是子姓樂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官名,樂官的後裔,以先祖官名為氏。
古代有樂官。“樂”是各種樂器和音樂的總稱。西周、春秋時期各國均設置樂官,以樂官兼學官,集樂和學於一身,為當時重臣。大司樂為長官,也稱正樂,專教大學;樂師、師氏、保氏教小學。這些樂官之後人均有樂氏。此樂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2)各民族樂姓的融合
當今,在蒙、彝族中發現有樂姓。
280.銀姓之源
(1)漢族銀姓的來源
漢族銀姓源於宋朝金國人,金世宗的後裔。
北宋時期,金國的金世宗之子完顏永蹈,本名銀術可,封為鄭王。金章宗明昌年間,銀術可總製武定軍,後來以謀反罪伏誅,其子孫以其原名字的第一字銀為姓。金人的銀姓已經同化為漢族。銀姓的曆史僅僅800多年。金國完顏永蹈是銀姓的始祖。
(2)各民族銀姓的融合
當今在蒙、滿、彝、壯、苗、侗、傈僳、仫佬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銀姓。
281.奚姓之源
(1)漢族奚姓的來源
漢族奚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任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夏朝時期,禺陽的裔孫奚仲為禹做車正,車正是車官之長,初封於薛(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南),奚仲之子孫有以其字奚為氏的,為任姓奚氏。任姓奚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黃帝之子禺陽後裔奚仲是任姓奚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春秋黃國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伏羲氏太昊之裔,少昊的氏族為嬴姓。少昊為東夷氏族部落的首領。
東夷嬴姓部落的一支名為黃夷,黃夷人也稱黃人、黃族,初居於燕山南(今河北北部燕山一帶)。
夏朝時期,黃人由東向西一路遷徙到黃河中遊兩岸地區(即今河南新鄭和密縣一帶)。
商朝中期,黃人的一支在淮河上遊、大別山北麓建立了另一個黃國(故地在今河南潢川西隆古)。
周朝時期,此黃國成為子爵諸侯國,周旋於南方楚國與北方魯國之間。
春秋時期,嬴姓黃國後裔傒君叔單食采於奚(故地在今河南潢川西之奚店),奚亦作傒,其子孫以采邑名奚為氏,為嬴姓奚氏。嬴姓奚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少昊是嬴姓奚氏的遠祖。
(2)各民族奚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宗室之姓達奚氏為漢姓奚氏;另一宗室之姓拓跋氏的一部分也改為漢姓奚氏;烏丸部的薄奚氏也改為漢姓奚氏。
北宋時期,遼奚六部酋帥之姓,是以部名為姓的奚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喜塔喇氏、奚哈氏、奚爾佳氏、希赫特氏均有改為漢姓奚氏。
282.明姓之源
(1)漢族明姓的來源
漢族明姓源於姬姓,百裏奚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之伯父太伯與仲雍率領氏族一起東遷,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裏。吳伯、仲雍定居於今江蘇一帶稱為吳。
春秋時期,虞國大夫奚食采於井(故地在今河北井陘西北),伯爵,謂之井奚。春秋中期,晉獻公滅虞國,虞大夫井奚奔秦,秦以井奚為大夫,食采於百裏(故地在今甘肅靈台西),為百裏奚。百裏奚之子百裏視,字孟明,為秦國大夫,為秦穆公所重用。孟明之子孫以先祖之字明為氏,為姬姓明氏。姬姓明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秦大夫百裏奚之子孟明是姬姓明氏的始祖。
(2)各民族明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鮮卑族的壹鬥眷氏為漢姓明氏。
唐朝時期,吐蕃古老家族娘氏,唐人譯為明氏。
明、清時期,貴州土司也有明姓。
清朝初期,明朝桂王退入緬甸,隨軍回回人阻於雲南騰衝、保山等地,遂以明為氏;滿洲八旗中的明安氏改為漢姓明氏。
當今,蒙、景頗、彝、傣、土家等少數民族中也有明姓。
283.麻姓之源
(1)漢族麻姓的來源
漢族麻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齊國大夫麻嬰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春秋時期,齊傾公大夫麻嬰為慶克之裔孫齊大夫慶封的家臣,其後人以先祖之名麻為氏,為薑姓麻氏。薑姓麻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大夫麻嬰是薑姓麻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大夫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大夫食采於麻(故地在今湖北麻城),其子孫以采邑名麻為氏,為羋姓麻氏。羋姓麻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大夫是羋姓麻氏的始祖。
(2)各民族麻姓的融合
東晉末期,後趙石季龍之將麻秋,係匈奴人,後來這支麻姓融入當地漢人之中。
北宋時期,金國女真人的裴滿氏改為漢姓麻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薩克達氏、費莫氏的一部分改為漢姓麻氏。
當今,土、苗、回、壯、傈僳、蒙古、土家、錫伯等少數民族中均的麻姓。
284.雍姓之源
(1)漢族雍姓的來源
漢族雍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姞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黃帝姞姓的後裔,食采於雍(故地在今陝西鳳翔南)。雍邑之子孫以采邑名雍為氏,為姞姓雍氏。姞姓雍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黃帝是姞姓雍氏的遠祖。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於雍(故地在今河南沁陽東北),伯爵。伯雍是周文王第十三子。雍國之子孫以國名雍為氏,為姬姓雍氏。姬姓雍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伯雍是姬姓雍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