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冷姓之源
(1)漢族冷姓的來源
漢族冷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官名,以先祖官名為氏。
黃帝時期,有專門管理樂器、表演之典樂官為伶倫,亦作泠倫。古時,冷同泠、伶。伶人是善於樂器、表演、舞蹈、戲曲的人才。
周朝時期,周王室設置的樂官為伶人;春秋楚國設置的樂官名為泠人。伶人、泠倫之子孫有伶氏、泠氏,伶、泠原音均為línɡ,後轉為冷氏。這支冷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冷氏,衛康叔後裔,以先祖官名為氏。
衛康叔庶子有一為周朝之淩人。“淩”本義是冰淩。西周時期,專門掌管儲藏冰及供應冰塊之官稱為“淩人”。淩人之子孫以先祖官名淩為氏。古時“淩”、“冷”相通,淩人之子孫有以冷為氏的,為姬姓冷氏。姬姓冷氏的曆史也有近3000年。周文王之子衛康叔是姬姓冷氏的始祖。
(2)各民族冷姓的融合
清朝時期,蒙古人的輝特氏改為漢姓冷氏。
當今,彝、滿、回、藏、布依、達斡爾等民族均有冷姓。
247.應姓之源
(1)漢族應姓的來源
漢族應姓源於姬姓,周武王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其弟應(故地在今河南平頂山市的治陽鎮),侯爵。應國之子孫以國名應為氏,為姬姓應氏。姬姓應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周武王是姬姓應氏的始祖。
應國不久衰弱,先附於周天子,後依附於秦國。春秋初期,楚文王滅應國。
(2)各民族應姓的融合
近代,回族中出現應姓。
248.匡姓之源
(1)漢族匡姓的來源
漢族匡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魯國句須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魯成公大夫施孝叔家臣句須,為魯國匡邑(故地在今山東魚台南)之宰。匡句須的子孫以邑名匡為氏,為姬姓匡氏。姬姓匡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魯國匡句須是姬姓匡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大夫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大夫食采於匡(故地在今河南睢縣西舊匡城),其子孫以采邑名匡為氏,為羋姓匡氏。羋姓匡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匡邑的楚國大夫是羋姓匡氏的始祖。
(2)各民族匡姓的融合
北宋初期,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諱,改匡氏為主氏;政和年間,官方不準以主作為姓,又改為康氏。
當今在蒙、土家、傈僳、傣等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匡姓。
249.栗姓之源
(1)漢族栗姓的來源
漢族栗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風姓,栗陸氏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伏羲氏之後,女媧氏即位。女媧氏所封的十三氏諸侯,均為風姓。其中居於今河南夏邑一帶的栗陸氏是以“栗”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栗氏,為風姓栗氏。“栗”是樹名,俗稱板栗。風姓栗氏的曆史有6000多年。女媧是風姓栗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商朝栗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子姓親族封於風姓栗氏之地(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關鎮)。栗國之子孫以國名栗為氏,為子姓栗氏。周滅商後栗國也滅亡。子姓栗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商湯是子姓栗氏的始祖。
(2)各民族栗姓的融合
近代,滿族中出現了栗姓。
250.仇姓之源
(1)漢族仇姓的來源
漢族仇姓源於子姓,宋仇牧後裔,以先祖名為氏。
春秋初期,宋湣公在蒙澤(故地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蒙縣故城)被南宮萬刺殺,宋大夫仇牧討伐南宮萬,在南宮萬家門前與之相搏時,仇牧身亡。仇牧的子孫以先祖之字仇為氏,為子姓仇氏。“仇”之本義與今不同,本是配偶、伴侶之義,引申為同伴,當今仇字已無此義。古人多將“仇”字用在名字中。子姓仇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宋大夫仇牧是子姓仇氏的始祖。
(2)各民族仇姓的融合
周朝時期,北方有一白狄人小國曰仇由(故地在今山西盂縣東北);戰國初期,仇由被晉正卿智伯所滅。仇由國子孫以國名仇由為氏,後改為單姓仇氏。
東晉十六國時期,武都、陰平、雍州等地仇氏已經成為氐族的大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內都大官仇洛齊,原本姓侯,後改為仇姓,成為中原仇姓一支望族。
宋朝時期,金國女真人也有仇姓。
251.練姓之源
(1)漢族練姓的來源
漢族練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地名,以地名為氏。
“練”本義是把生絲或織品煮製得柔軟潔白,古練地是擅長練製柔軟潔白的絲麻布帛的氏族所居之地。
春秋時期,以練為地名的較多,練瀆(故地在今江蘇蘇州西南)、練墟(故地在今江蘇吳縣西南)、練溪(故地在今安徽歙縣東北練河)、練江(故地在今廣東普寧至潮陽一帶)。
五代時期,小國閩(故地在今福建閩侯)之地為練鄉。居者其後人以地名練為氏。此練氏的曆史有1000多年。
②第二支源於東姓,唐朝東河的後裔,賜姓練氏。
唐朝時期,李勣的部將練河,本姓東,為東河。因李勣伐高麗有功,以精練軍戎,東河被賜姓練氏,為練河。這支練氏的曆史有1400多年。唐朝將領練河是這支練氏的始祖。
(2)各民族練姓的融合
近代,廣東、海南地區少數民族中出現了練姓,特別是海南島的黎族。
252.楚姓之源
(1)漢族楚姓的來源
漢族楚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楚部落的後裔,以部落名為氏。
黃帝之孫顓頊帝,顓頊之子稱,其氏族居今河南東南的汝河地區。稱有二子黎、吳回。吳回之子陸終。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的第六子季連的氏族為羋姓。
夏朝時期,季連的後裔羋部落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和熊山(故地在今河南郾城)一帶,為穴熊氏。
後來穴熊部落進入河南北部的楚丘(故地在今河南滑縣東),改稱楚部落。“楚”本義是矮小叢生多刺的叢生灌木,也稱作“荊”,楚地多荊,楚又稱荊。楚部落之子孫以部落名楚為氏,為羋姓楚氏。羋姓楚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楚氏的始祖。
商朝初期,楚部落逐漸發展成國。商朝後期,商王武丁時,在商的征伐下楚向西遷移到今陝西渭河流域的荊山之西(故地在今陝西大荔東之朝邑),改為荊楚。商朝末期,荊追隨周武王伐商,荊部落酋長鬻熊是周文王之師,被封為楚子,荊楚由荊山之西遷到今陝西千陽的楚山和楚水,楚國始立於此。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故地在今河南淅川南)。楚國從陝西商山沿丹水東下,越秦嶺,到達古丹陽。不久南渡漢水遷入湖北荊山(故地在今湖北保康),國名為荊,子男小國。
西周末期,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平王東遷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秦襄公始列為諸侯。
春秋初期,楚武王自立為王。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再南遷國都到丹陽(故地在今湖北枝江)。後來,楚文王又沿沮漳河向東南遷到郢(故地在今湖北荊州)。春秋末期,楚昭王又北遷國都於沈鹿(故地在今湖北鍾祥),不久又遷回郢(故地在今湖北荊州)。
戰國後期,楚傾襄王又北遷國都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戰國末期,楚考烈王又順潁水向東南進入皖西北的钜陽古城(故地在今安徽阜陽西北),最後遷國都有於皖腹地壽春(故地在今安徽壽縣),仍稱為郢。
楚國共傳45世,曆時844年,前後共移都10次,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所滅。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姬姓楚氏有兩支:
其一,是東周桓王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東周初期,周桓王姬林之庶子林開的後裔林楚,為魯國大夫,林楚的後裔以先祖之字楚為氏,為姬姓楚氏。這支姬姓楚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桓王後裔林楚是這支姬姓楚氏的始祖。
其二,是春秋晉國楚隆的後裔,以居地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趙孟,即趙襄子,其家臣楚隆居於楚丘(故地在今河南滑縣東)。趙襄子家臣楚隆之子孫以先祖居地楚為氏,為姬姓楚氏。這支姬姓楚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晉國楚隆是這支姬姓楚氏的始祖。
(2)各民族楚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南蠻地區(故地在今兩湖地區)出現楚姓,為今土家族的先祖。
253.揭姓之源
(1)漢族揭姓的來源
漢族揭姓源於地名,以地名為氏。
西漢時期,漢武帝時,南越揭陽嶺(故地在今廣東揭陽西北的榕城鎮),為福建通往廣東必經之地。揭陽令史定,原姓史,後以任職的地名揭陽為氏,改稱揭陽定。投降漢朝,被封為安道侯。揭陽氏的後裔又改為單姓揭氏。揭氏的曆史有2000多年。揭陽定是揭氏的始祖。
(2)各民族揭姓的融合
漢族揭姓一直沒有外族融入。
254.師姓之源
(1)漢族師姓的來源
漢族師姓源於官名,以先祖官名為氏。
古代有師官。“師”本是古代軍隊編製,引申為師長、首長、先生等義。古代掌樂之官為師,或太師。
西周、春秋各國均有樂師之官。官為師者,其子孫有師氏。周卿士劉康公的後裔有在朝中任樂師之職,其子孫以其官名師為氏,為姬姓師氏。師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2)各民族師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金國尚書右丞師安石,原姓尹,為避諱,改尹姓為漢姓師氏。
清朝以後,蒙古人巴克西納爾氏、巴戈西納兒氏均改為漢姓師氏。今蒙、滿族均有師姓。
255.官姓之源
(1)漢族官姓的來源
漢族官姓源於姬姓,周頃王後裔,以官名為氏。
東周中期,周頃王封其季子於劉(故地在今河南郾師南的劉聚),為周畿內國,子爵劉子國,史稱劉康公,也稱劉子,世為周卿士。
春秋時期,周卿士劉定公,名夏,為官師。劉定公的後裔以其官名官師為氏,為姬姓官師氏;官師氏之後人有改為單姓官氏的,為姬姓官氏。姬姓官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頃王後裔劉定公是姬姓官氏的始祖。
(2)各民族官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官佳氏、蒙古人的奎木特氏等均改為漢姓官氏。
當今,滿、蒙、錫伯、彝、白、土家等少數民族有官姓。
256.佟姓之源
(1)漢族佟姓的來源
漢族佟姓源於任姓,夏臣終古後裔,改為佟氏。
禺陽的後裔一支受封於終(故地在今河北北部),以終為氏,為任姓終氏。北方生長的野酸棗樹稱為終樹。依山傍水、野酸棗樹頗多的遊牧地為終。
夏朝末期,夏後桀的大臣太史令終古是任姓終氏後裔。因桀無道,終古乘亂歸商,改終姓為佟姓,為任姓佟氏。任姓佟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夏後桀之臣終古是任姓佟氏的始祖。
(2)各民族佟姓的融合
佟氏自形成後一直活動於北方,東晉十六國時期,北燕遼東佟姓成為望族後,與女真、蒙古人交往密切。
清朝初期,佟姓成為滿洲八旗中的佟佳氏,在滿人改為漢姓中,又改回漢姓佟氏。
257.封姓之源
(1)漢族封姓的來源
漢族封姓源於薑姓,炎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時期,炎帝裔孫封钜,為黃帝之師,是掌胙土命氏、分封之事之官。封钜之子孫以其官名封為氏,為薑姓封氏。薑姓封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炎帝裔孫封钜是薑姓封氏的始祖。
“封”本義為封土、封建、分封等義。
夏、商之際,封父列為諸侯,為封父國,都城封丘(故地在今河南封丘)。
西周初期,封父國失國,為齊國大夫,全族遂遷居渤海脩縣(故地在今河北景縣)。
(2)各民族封姓的融合
秦漢時期,西南夷大牛種有封氏;匈奴部落的盧水胡中有封氏。
北魏時期,西北虜的賁氏改為封氏。
258.燕姓之源
(1)漢族燕姓的來源
漢族燕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西周初期,周武王移封其弟召公奭於召亭(故地在今河南濟源西),史稱北召。後來,周武王又移封召公奭於北燕(故地在舊幽州薊縣,今北京大興),伯爵,為燕國。燕國之子孫以國名燕為氏,為姬姓燕氏。姬姓燕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召公奭是姬姓燕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姞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的姞姓,是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本為吉姓,後來加義符“女”寫作姞,為姞姓。
西周初期,封黃帝之裔孫伯儵於燕(故地在今河南武陟西北),史稱南燕,為侯爵國。南燕之子孫以國名燕為氏,為姞姓燕氏。姞姓燕氏的曆史也有3000餘年。黃帝後裔伯儵是姞姓燕氏的始祖。
(2)各民族燕姓的融合
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在華北地區,先後建立了四個以燕為號的國家,國亡後子孫以國名燕為姓。
唐朝時期,臨近東北的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有燕姓。
當代東北地區的滿、蒙、回族,西南地區的苗、侗、彝、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燕姓。
259.桑姓之源
(1)漢族桑姓的來源
漢族桑姓主要有四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承桑氏,以族名徽號為姓。
神農氏炎帝娶承桑氏之女,承桑氏亦作桑水氏,以“桑”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桑姓。“桑”的象形字就是桑樹之形,即桑樹,其葉可以喂蠶。承桑氏族是善於種植桑養蠶的氏族。此支桑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②第二支源於己姓,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之子玄囂封己姓親族於空桑(故地在今山東曲阜),為空桑氏,以桑為氏,為己姓桑氏。空桑氏也是善於植桑養蠶的氏族。己姓桑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之子玄囂是己姓桑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嬴姓,秦國公孫枝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西周中期,秦部落活動於汧、渭兩水之間(今陝西千陽西、甘肅天水的東北一帶),伯益的後裔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善於牧馬、訓馬。非子所供馬匹深得周孝王的喜歡,周孝王封秦為周朝附庸國。西周後期,因秦襄公討西戎、護周平王東遷洛邑(即今河南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正式建立秦國。
春秋中期,秦穆公時,大夫公孫枝,字子桑,其後人以先祖之字桑為氏,為嬴姓桑氏。嬴姓桑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秦大夫子桑是嬴姓桑氏的始祖。
④第四支源於古桑國,以國名為氏。
秦朝時期,桑君作亂,伏誅。秦朝時的桑國,即桑田(故地在今河南靈寶西),其子孫以國名桑為姓。這支桑姓的曆史有2100多年。
(2)各民族桑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哈那氏、薩基氏均改為漢姓桑氏。在彝、蒙、藏、納西、傈僳、景頗等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桑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