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中華當代常見姓氏之源10(3 / 3)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以先祖諡為氏。

姬姓穆氏有兩支,出自姬姓鄭國、魯國:

其一,是春秋鄭穆公的後裔。

春秋時期,鄭國第11位君主,為鄭穆公,名蘭。鄭穆公死後,其子孫以先祖諡號穆為氏,為姬姓穆氏。此支姬姓穆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穆公是此支姬姓穆氏的始祖。

其二,是戰國魯穆公的後裔。

戰國時期,魯國第31位君主,為魯穆公,名顯。魯穆公死後,其子孫以先祖諡號穆為氏,為姬姓穆氏。這支姬姓穆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魯穆公是此支姬姓穆氏的始祖。

(2)各民族穆姓的融合

漢、晉時期,西域穆氏源於昭胡九國之穆國。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鮮卑族的丘穆陵氏為漢姓穆氏。

唐宋時期,來中原的猶太人後裔有穆氏。

明清時期,蒙古人木斯臣氏、篾兒乞德氏、奧矣毛都氏均改為漢姓穆氏;滿洲八旗中的烏雅氏、穆爾察氏、穆佳氏、穆延氏、穆察氏、烏肅氏、庫雅拉氏、穆魯氏改為漢姓穆氏。

207.姬姓之源

(1)漢族姬姓的來源

漢族姬姓是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姓。

黃帝原姓公孫,因居軒轅之丘(故地在今河南新鄭西北),名曰軒轅,為軒轅氏。黃帝長於姬水(今河南新鄭西南),因姬水邊是多熊之地,又稱有熊氏。有熊氏以(熊腳印)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時,加上“女”旁寫作“姬”,為姬姓。是“跡”(跡)的原始本字,象形字是熊腳印之圖形,有足跡之義。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為十二姓,其首為姬。姬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姬姓的始祖。

黃帝之曾孫帝嚳,帝嚳之子棄,為姬姓。棄為帝堯時期的管農事之官,官曰後稷,是周之先祖。

(2)各民族姬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有改為漢姓姬氏的;這一時期又出現漢族周姓改姬姓的。

宋朝時期,金國的金章宗詔示,凡太宗諸子完顏氏之宗姓者皆加山為崇姓,其餘完顏氏之宗姓皆改為姬姓。

208.宮姓之源

(1)漢族宮姓的來源

漢族宮姓源於姬姓,主要有兩大支:

①第一支出自官名,以先祖官名為氏。

周朝時期,設有掌宮門之官為“宮”,其子孫有宮氏,為姬姓宮氏。“宮”本義是室,泛稱房屋;古代比較講究的大型建築、宮殿、廟宇為宮。這支姬姓宮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武王是這支姬姓宮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是春秋魯桓公的後裔,以先祖號為氏。

春秋時期,魯桓公之庶子仲慶父,也稱公子慶父,世為魯卿,謂之仲孫氏。古謂庶長為孟,故又曰孟氏。慶父六代孫魯孟僖子之子仲孫說,食采於南宮(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號南宮敬叔,子孫以先祖號南宮為氏,為姬姓南宮氏。

春秋時期,魯哀公時,孔子弟子南宮適,其支庶有改南宮氏為宮氏的,為姬姓宮氏。姬姓宮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孔子弟子南宮適是這支姬姓宮氏的始祖。

(2)各民族宮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恭佳氏改為漢姓宮氏;蒙古人宮固如德氏、瑙木沁氏、失保赤氏均改為漢姓宮氏。

209.景姓之源

(1)漢族景姓的來源

漢族景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春秋楚國公族的後裔。

春秋時期,楚王族分族有昭、屈、景三姓,楚公族景差為大夫,景差的後裔,為羋姓景氏。羋姓景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景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春秋齊景公後裔,以先祖之諡為氏。

春秋末期,齊國傳第二十六位國君杵臼去世後諡號為景,為齊景公。齊景公支庶子孫以其諡號景為氏,為薑姓景氏。薑姓景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景公是薑姓景氏的始祖。

(2)各民族景姓的融合

滿、蒙、回、朝鮮、傣、傈僳、藏、阿昌等族均有景姓。

210.米姓之源

(1)漢族米姓的來源

漢族米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西域米國,以國名為姓。

漢朝時期,西域米國,也稱弭秣賀,為昭武九姓之一。原居昭武城(故地在今甘肅境內)。後為匈奴所敗,遷居中亞(故地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撒馬爾幹東南。

唐朝時期,弭秣賀屬於唐朝管轄。米國人留居中國者以國名米為姓。西域米姓的曆史有1400多年。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係羋姓改米氏。

北宋時期,書畫家米芾,自稱是戰國時楚公族的後裔,本姓羋,後改為同音字米。羋姓米氏的曆史有800多年。米芾是羋姓米氏的始祖。

(2)各民族米姓的融合

米姓一直比較複雜,西域人是米姓主流,之後外族融入一直沒有中斷過。

唐朝時期,回紇仆固部、沙陀部有米姓。

北宋時期,西夏黨項人有米姓;金國女真人的石抹氏改為漢姓米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族的舒穆魯氏改為漢姓米氏。

211.麥姓之源

(1)漢族麥姓的來源

漢族麥姓源於齊桓公時麥丘後裔,以封地為氏。

春秋時期,齊桓公至盛產麥子的山丘,為麥丘(故地在今山東商河西北)。麥丘有老人年八十三,祝齊桓公壽,齊桓公封老人為麥丘,其子孫以麥丘為姓,後又去丘為麥姓。麥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春秋時麥丘老人是麥姓的始祖。

(2)各民族麥姓的融合

麥姓一直是單一的群族,很少有外族融入。近代,在傈僳、回、苗、水、布依、瑤、黎等少數民族中出現了麥姓。

212.談姓之源

(1)漢族談姓的來源

漢族談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西周時期,伯益後裔之十四國,其一為譚,子爵,史稱譚子國(故地在今山東章丘西城子崖)。古譚亦作覃、郯、談。這一氏族還有以談為氏的,為嬴姓談氏。嬴姓談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伯益是嬴姓談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己姓,黃帝之子玄囂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之子玄囂的氏族是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的己姓。

玄囂封己姓親族於郯(故地在今山東郯城西南),居於郯地玄囂的後裔以地名郯為氏。

春秋時期,郯國也作談國,玄囂後裔郯國之子孫有以談為氏的,為己姓談氏。己姓談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之子玄囂是己姓談氏的遠祖。

③第三支源於子姓,宋微子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封在平定叛亂中有大功的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國之地(故地在今河北趙縣),公爵,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宋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時期,宋微子後裔之談國,談國之子孫以國名談為氏,為子姓談氏。子姓談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微子是子姓談氏的始祖。

(2)各民族談姓的融合

秦朝末期,楚漢相爭之際,春秋晉大夫籍談的後裔為避西楚霸王項籍之名諱,將籍氏改為談氏。

清朝初期,世居沈陽的滿洲人中始有談姓。

213.柏姓之源

(1)漢族柏姓的來源

漢族柏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伏羲氏之後,女媧氏即位。女媧氏所封的十三氏諸侯,均為風姓。其中居於今河南舞鋼一帶的柏黃氏是以“柏”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柏氏,為風姓柏氏。風姓柏氏的曆史有6000多年。伏羲氏是風姓柏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己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春秋時期,玄囂的後裔柏子國(故地在今河南舞鋼尹集鄉),其子孫以國名柏為氏,為己姓柏氏。己姓柏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之子玄囂是己姓柏氏的遠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晉國柏氏的後裔,以封地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封於柏(故地在今河北隆堯西),其子孫以封地名柏為氏,為姬姓柏氏。姬姓柏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柏邑的晉國大夫是姬姓柏氏的始祖。

柏氏是晉國十一個舊姓貴族之一。

(2)各民族柏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烏蘇氏集體改為漢姓柏氏;之後蒙、藏、朝鮮、回、苗、哈尼、布依等民族中出現柏姓。

214.瞿姓之源

(1)漢族瞿姓的來源

漢族瞿姓源於古瞿國,以族名徽號為姓。

夏朝時期,瞿國在益州之瞿上(故地在今四川雙流東的瞿上城)。“瞿”由兩個“目”與“隹”(鳥)組成,本義為注目睜視的鷹類猛禽。瞿地多鷹類猛禽,瞿氏族以“瞿”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瞿姓。瞿姓的曆史有近4000多年。

(2)各民族瞿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西域天竺國的瞿曇氏,入中國者改單姓為漢姓瞿氏。

215.艾姓之源

(1)漢族艾姓的來源

漢族艾姓主要有四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風姓,汝艾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女媧氏與伏羲氏都為風姓。女媧氏的後裔有汝氏。

夏朝時期,夏後少康之臣汝艾是女媧氏的後裔,汝艾之子孫以先祖之名艾為氏,為風姓艾氏。風姓艾氏的曆史有3700多年。夏後少康之臣汝艾是風姓艾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商王武丁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商王武丁的後裔有艾國(故地在今河南湯陰),侯爵。艾國之子孫以國名艾為氏,為子姓艾氏。子姓艾氏的曆史有3200多年。商王武丁是子姓艾氏的始祖。

商朝末期,周武王滅商前,艾侯被俘而國滅。

③第三支源於薑姓,齊國艾孔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末期,齊景公大夫艾孔,其封邑在艾陵(故地在今山東萊蕪東北),其子孫以封邑名艾為氏,為薑姓艾氏。薑姓艾氏曆史有2300多年。齊景公大夫艾孔是薑姓艾氏始祖。

④第四支源於羋姓,楚國大夫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戰國初期,楚國吞並了吳國的艾邑(故地在今江西修水西),為楚國大夫采邑,楚國大夫之子孫以采邑名艾為氏,為羋姓艾氏。羋姓艾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艾邑的楚國大夫是羋姓艾氏的始祖。

(2)各民族艾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去斤氏改為漢姓艾氏。

唐朝時期,留居中國的猶太人後裔有艾姓。

清朝以後,其他各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數民族中的艾姓主要是來自漢族。

216.沙姓之源

(1)漢族沙姓的來源

漢族沙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神農氏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神農氏炎帝的氏族為薑姓。神農氏炎帝時期的諸侯國夙沙氏(故地在今山東膠東地區),始煮海水為鹽。夙沙氏的居地是海邊沙灘之地,以“沙”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沙氏,為薑姓沙氏。薑姓沙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炎帝是薑姓沙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宋微子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與殷侯武庚叛亂後,封在平定叛亂有大功的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為宋公,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時期,微子啟的後裔采食於沙(故地在今河南寧陵北石橋鄉),沙邑是西周沙隨國之地,後被宋國所滅,成為宋邑。居於沙邑的微子啟之子孫以采邑名沙為氏,為子姓沙氏。子姓沙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微子啟是子姓沙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古沙國,以國名為姓。

古沙國,在元城之沙亭(故地在今河北大名東南)。古沙國之子孫以國名沙為姓。古沙國沙姓的曆史有3000多年。

(2)各民族沙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的沙姓進入中原。

北宋時期,金國的女真人中有沙姓。

元朝時期,元人進入中原的有沙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富察氏、沙拉氏均改為漢姓沙氏;西南地區的沙姓氏族是當地人歸順清朝而改為漢姓沙氏,其中一部分來自漢族。

這些外族沙姓在長期與漢人混居多被同化為漢族。

217.鄢姓之源

(1)漢族鄢姓的來源

漢族鄢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妘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第四子求言,求言的氏族為妘姓。

西周初期,求言的後裔一支被封於鄢(故地在今河南鄢陵西北),侯爵,為鄢侯。鄢國之子孫以國名鄢為氏,為妘姓鄢氏。妘姓鄢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黃帝裔孫求言是妘姓鄢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大夫鄢將師後裔,以國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鄢將師食采於鄢(故地在今湖北宜城東南),其子孫以采邑名鄢為氏,為羋姓鄢氏,故楚地多鄢姓。羋姓鄢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大夫鄢將師是羋姓鄢氏的始祖。

(2)各民族鄢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族人出現鄢姓;後來兩湖地區的土家族中也出現了鄢姓,這些民族的鄢姓多源於鄢姓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