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橐為孔子師(1 / 1)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門下有弟子三千人。他喜歡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到處講學,宣揚儒家思想。

有一天,孔子正與弟子們乘車前行,一路遊山玩水,談笑風生,突然發現前麵有幾個小孩正在路上玩耍,他們用沙土堆了一座“城”,玩得不亦樂乎。孩子們看到有車馬駛過,連忙站起身來躲避到路邊,隻有一個小孩站在路中間紋絲不動,他就是項橐。

孔子的弟子子路看到這個小孩不懂避讓,便連忙吩咐停車,嗬斥項橐。可項橐仿佛沒聽到似的,還是一動不動。這時,孔子從車中探身出來,問道:“你這個小孩擋在中間,不肯給我們讓路,有什麼原因嗎?”項橐抬起頭來,指著用沙土堆砌的“城”,像個大人一樣反問道:“從古到今,隻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聽說過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沒想到一個幼童竟然如此能言善辯,而且像成年人一樣鎮定自若。

孔子無言以對,隻好吩咐車馬,繞“城”而過。

弟子們見老師被一個小孩如此戲弄,心中怏怏不快。尤其是子路,很想給老師出出氣。他看見路邊有一個農夫正在鋤地,又聽說此人正是項槖的父親,便有心戲弄一下他。子路整了整衣衫,走過去傲慢地問道:“你在做什麼?”農夫答道:“鋤地。”子路笑道:“看你每天忙忙碌碌,我且問你,你手中的鋤頭每天要抬多少下呢?”

看到農夫答不上來,子路心中竊喜,心想這下可給老師出氣了。他正準備嘲笑農夫一番,沒想到項槖從後麵走來,不緊不慢地反問道:“我父親每天鋤地,當然知道鋤頭每天抬多少下;我看先生每次出行都駕車馬,您可知道您的馬每天抬多少次馬蹄嗎?”

子路啞口無言,隻好一臉尷尬地看著老師。孔子見這小孩聰明機智,世所罕有,一定是個神童,便有心考考他。於是,他走過去對項槖說:“你我各出一道題,互相作答,誰答不上來就算輸了,輸了的人就拜贏了的人做老師,你看如何?”項槖歪著腦袋回答:“好啊,不過您不會是騙我吧?”孔子笑眯眯地答道:“怎麼會呢?我從來不會騙小孩子的。”項槖點點頭,說:“那您趕快出題吧。”

孔子想了想,便出題道:“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裏沒有魚兒?什麼門沒有門閂?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犢兒?什麼馬不產駒兒?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什麼天太短?什麼天太長?什麼樹沒有樹枝?什麼城裏沒有官員?什麼人沒有別名?”

子路聽了,心想:這一連串的題目連我都回答不上,更何況一個小孩?但是項橐想了想,便回答說:“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無門扇的門沒有門閂,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上沒有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長,枯死的樹木沒有樹枝,空城裏沒有官員,小孩子沒有別名。”

接著,項橐又反問孔子說:“現在輪到我考您了——請問先生,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麵上?鴻雁和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鬆柏為什麼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麵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鬆柏冬夏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堅實。”

“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也能浮在水麵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也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竹子也是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莖心堅實嗎?”

孔子聽了這番話,覺得這孩子果然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於是由讚賞變成了敬佩,並信守承諾,拜項橐為自己的老師。七歲的孩子從此聲名遠揚,而孔子不因拜孩童為師而羞恥,也為天下人所讚歎。

【博聞館】

子路正直不阿

相傳孔門弟子一共有三千人,其中有較大成就者共72人。這72人中,堪為道德表率的是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擅長言談的是宰予和子貢,擅長政務的是子路和冉有,擅長文學的是子遊和子夏。

其中子路性格爽直率真,有勇有謀,並且敢於批評自己的老師,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有一次,孔子想到衛國去做官。當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深得靈公寵愛,孔子如果想得到衛靈公的重用,就必須走南子這個後門。但南子在當時名聲極為不佳,這實在是給孔子出了一道難題。由於求官心切,孔子隻好硬著頭皮去見南子。

子路得知老師的這一舉動後,極為反感,他毫不留情地當麵質問孔子,急得孔子連忙對天發誓,並向子路解釋,自己是為了推行儒家道義才不得不這麼做的。

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光明磊落、正直坦率的人。隻要他認為不對,一定會堅決提出批評,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師也不例外,這一點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