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木牛流馬的重新解讀(3 / 3)

從褒、斜二水的情況來看,褒水由北向南流,與蜀軍行軍逆向。因此在褒穀這一段路程,諸葛亮隻能派軍隊運糧,用了一個冬天的時間,先將糧食集中到斜穀口的倉庫。由此以北,斜水順流而下,可以使用水上運載工具將糧食運出秦嶺河穀直達渭河之濱。

對諸葛亮的《作木牛流馬法》的分析,可以證明流馬是一種特殊的漂流運載工具。

諸葛亮關於木牛和流馬的製作方法,在文字表述上有非常明顯的差異。“作木牛法”著重講木牛的零部件的形狀,講木牛的速度和載重量,卻不講木牛零件的具體尺寸;“作流馬法”著重講流馬零部件的尺寸和載重量,卻不講零部件的形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講流馬的行進速度。

由於在諸葛亮之前,已經有作為天子儀仗車輛的木牛,諸葛亮隻是將原有的木牛加以改進,使之適應祁山的地理條件。既然有實物作為參照,因此木牛不必一一標出具體尺寸。諸葛亮之所以詳細標明流馬各零部件的具體尺寸,顯然是因為蜀漢工匠過去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運載工具,標明尺寸才會成為必要。可見流馬是諸葛亮的原創,是針對斜穀的具體地理條件專門設計的運載工具。

那麼,《作木牛流馬法》不講流馬的行進速度,又說明了什麼呢?

製作一件運輸工具而不考慮其行進速度,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顯然,這絕不可能是諸葛亮的疏忽大意所致,恰恰說明作流馬法的這種文字表述特點隱含著某種非常重要的信息。

從《作木牛流馬法》的記載來看,流馬的載重量很小。有學者考證,流馬的運載量大約隻相當於木牛的四分之一。既然載重量很小,就更需要依靠行進速度來彌補其缺點,否則流馬便沒有任何實用價值。而在古代秦嶺河穀的地理條件下,隻有一個辦法可以達到快速運輸——那就是順水漂流。

秦嶺河穀水急石大,多有淺灘,大型的漕運船隻無法航行。從流馬零部件的尺寸來看,流馬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設計的一種小巧靈活的水上漂流運載工具。由於斜穀一段是順流而下,流馬的速度取決於水的流速,而山區河流落差大,順流而下速度必然不慢,並且斜穀這一段全長不足50公裏,因此,諸葛亮的《作木牛流馬法》才會對流馬的速度略而不記。

這種漂流運載工具之所以稱“馬”而不稱“牛”,可能是因為馬與牛相比,具有載重量小而速度快的特點。由此可見,所謂流馬者,乃是順流而下之“馬”也。流馬大概就是因此而得名吧?

實際上,諸葛亮使用流馬在斜穀運糧,隻是一種權宜之計。

諸葛亮深知,在整個運糧過程中,流馬隻能利用斜水的短短一段實行漂流以節省運力,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運輸問題。《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在使用流馬運糧之後,因為糧食接濟不上而影響北伐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諸葛亮一旦出斜穀占據渭南的五丈原,便讓軍隊一麵駐防,一麵種田,作好與曹魏長期相持的準備。

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234)選擇春季出兵斜穀,正好趕在播種季節,隻要儲運的糧食能夠維持到秋收時節,便可順利實現由長途運糧速戰速決向就地屯田長期相持的戰略轉變。而一旦錯過播種農時,整個戰略計劃便會落空。由此可見,諸葛亮設計並使用流馬,是在特定條件下為實現從長途運糧向就地屯田過渡的一種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