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一方頑石引發的血戰(1 / 3)

石頭有靈性,這是中國文化一個有趣的話題。賈寶玉的“通靈寶玉”雖然神奇,但與“傳國玉璽”比較起來還是要遜色許多。因為,這方頑石所引發的,遠遠不止一個家族的興衰,而是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一場場血雨腥風。

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是從董卓進京正式拉開大幕的,這一年是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到三國歸晉,全國重新統一,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將近一個世紀。這場屍積成山、血流成河的混戰,造成“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空前浩劫。引起所有這一切的,是天下群雄對至高無上的皇權的爭奪。

在中國古代,代表皇帝身份和權力的是一塊特殊的石頭,因為被雕刻成為皇帝印章,這塊石頭就有了一個特殊的名稱——璽。幾千年來,曆朝曆代製造了無數寶璽,其中隻有一顆被人們公認為天下共傳的“至寶”,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來曆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傳說春秋時,楚國玉工卞和在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偶見鳳凰棲在一塊青石上。古人有“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說法,卞和因此認定這塊石頭包藏著稀世之寶。他將此璞獻給楚王,果然得到一塊罕見的美玉。經良工雕琢成為玉璧,人稱“和氏璧”。這塊石頭,從此被人們視為“天下共寶”。

幾百年後,和氏璧被趙王擁有,成為趙國的鎮國之寶。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趙,假意願以十五座城相換。趙王迫於秦國之威,派藺相如懷璧使趙,於是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不過,趙國最後還是被秦國吞並,和氏璧隨之落入秦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自稱“始皇帝”。皇帝的寶璽自然要選用天下絕無僅有的寶貝。於是始皇命人將和氏璧琢成一顆寶印,由丞相李斯書寫了八字印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秦末,劉邦率兵進入關中霸上,秦王子嬰出降,獻上這顆始皇寶璽。劉邦稱帝之後,“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漢書·元後傳》),又稱“傳國玉璽”。此後曆朝曆代,都將傳國玉璽視為至高無尚的神器。隻有得到這塊玉璽,才能表示“天命攸歸”,名正言順地做“真命天子”。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政。當時的皇帝孺子嬰隻有兩歲,傳國玉璽由孝元太皇太後保管。王莽命其弟王舜去長樂宮向孝元太後索取玉璽。孝元盛怒之下,將傳國玉璽狠狠摔在地上,摔缺了一角。王莽命人用黃金鑲補,但終難天衣無縫,天下至寶,從此留下瑕痕。

漢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也奪回了傳國玉璽,它又成了漢家天下的象征。

在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漢末三國,圍繞著這方出自荊山的頑石,又發生了一連串的傳奇故事。

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四月,靈帝駕崩,少帝劉辯繼位。同年八月,宦官張讓、段圭等人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執政的大將軍何進。何進的部下袁紹率兵殺入宮中。張讓等挾持少帝逃出皇宮,最後在黃河邊上被追兵趕上。段圭被殺,張讓投河自盡。皇帝一行被迎回宮後,檢點重要物件,結果一應俱全,唯獨不見了那方傳國玉璽。

半年之後,關東諸侯聯軍討伐董卓。董卓為避聯軍鋒芒,縱火燒毀京城洛陽,挾持少帝逃往長安。參加聯軍的孫堅率軍進入洛陽,駐紮城南甄官井附近。夜間,人們發現井上有五色光閃爍。孫堅派人下井,探得傳國玉璽。後來,孫堅在與劉表的武裝衝突中陣亡。孫夫人吳氏扶棺歸鄉途中,被袁術拘留,傳國玉璽轉入其手。袁術死後,傳國玉璽被其手下徐璆得到。徐璆本是漢朝的大臣,便攜璽前往許昌將其獻給朝廷。這時的漢朝廷實際上已被曹操掌控,但曹操沒有占有玉璽,將其交還給漢獻帝。徐璆因這場大功被授予衛尉一職。後來曹丕稱帝,又從他的妹妹——獻帝曹皇後手中索要到傳國玉璽。司馬氏代魏,玉璽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