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後記(1 / 1)

本書之作,緣起於2006年初的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工作會議。會議期間,院黨委書記賈鬆青同誌找我談曆史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時,提出是否可以搞一個曆史上治蜀方麵課題的建議。我以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課題,既有學術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當即應允,承擔此任。會議結束後,便立即在曆史研究所組織課題組,開展討論,同時開始草擬大綱。經反複思考,大綱擬定。在此前後,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批準,本書列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6年度重大課題。實際上,在開題以前,課題組已經破題,並全力以赴,從搜集資料到開展研究,一邊討論,一邊寫作。曆數月,初稿草成,又經多次討論,數易其稿。從課題最初提出到最終定稿,傾十人之力,期年而成,用力不可謂不勤焉。現在擺在讀者麵前的這部著作,就是這個課題的最終成果。

本書大綱得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賈鬆青先生、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李紹明先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陳世鬆先生的寶貴指教和熱情支持,在此謹致謝忱。

本書的編寫和出版,得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和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謹致謝忱。

本書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主持完成。具體分工如下:

主編:段渝(主持課題,負責組織、體例、大綱、統稿)

緒論:段渝撰

法治與吏治篇第一、二章:李桂芳撰

第三、五章:李映濤撰

第四章:楊環撰

經濟篇第一、三章:吳擎華撰

第二章:程敏撰

第四、五章:鄒一清撰

第六、七、八章:周建春撰

社會篇第一章:張斌撰

第二、三章:程敏撰

文化篇第一、二章:王韻撰

第三、四章:馬芸芸撰

段渝2006年12月

成都浣花溪畔,摸底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