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趙高又設計陷害李斯,於公元前208年將李斯腰斬處死。接著,他慫恿胡亥下令處死了胡亥的22個兄弟姐妹,還將大將蒙恬處死。第二年,趙高又策劃了一場假起義,誘使胡亥自殺,把胡亥的侄兒子嬰推上了皇位,可是皇帝的稱號被取消,隻宣布他為國王,結果,禍害朝綱的趙高被這位秦朝最後的統治者殺掉。不過,這時反對暴秦的起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風起雲湧,勢不可擋。
戰火彌漫,各路爭雄的結果,隻剩下項羽和劉邦這兩大對手繼續抗衡,角逐天下。公元前202年,劉邦最終戰勝項羽,使其兵敗烏江,拔劍自刎。劉邦即皇帝位,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漢帝國的崛起
從小小亭長,到天下至尊,劉邦代秦而得天下,代表著春秋以來貴族勢力的沉淪以及平民力量的興起。到了漢武帝統治時期,中國的統一大業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發展。當時帝國有1223萬戶、5959萬人口,有東西4651公裏、南北6684公裏的廣大疆域。這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巨大成就,而且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巨大成就。
劉邦建國後,大赦天下,廢除了秦的許多峻法,並打破秦例,分封許多親戚、寵信的將軍為舊郡的王。但是,在其他方麵他延續了秦朝的統治製度,政權直接由帝國中央政府控製。不過,劉邦有理由後悔重建諸侯王國,因為在他統治的七年中,不得不幾次鎮壓那些擁兵自重而不懷感激的諸王叛亂。尤其是異姓王,他們均非劉邦的嫡係,多擁有強大的兵力,有震主之威,有些人的兵力雖不強大,但跨州連郡,雄踞一方,成了中央政權的一大威脅。因此,在消滅項羽的幾年後,劉邦相繼鏟除了除長沙王吳芮以外的其他七位異姓王。連那位為漢室打下半壁江山,建國後已幾次無故受到劉邦削權而並無反心的韓信也未能幸免。但他在誅除異姓諸王的同時,又大封他的子弟為王。
這些同姓王後來釀造了七國之亂。這充分說明,漢朝分封同姓王,與秦代相比,無疑是一種倒退。
公元前195年,劉邦病死於長樂宮,同年,其子劉盈即位,是為漢惠帝。
其時,惠帝年僅17歲,又生性仁弱,因此,朝中大權旁落,操縱在極富心計的太後呂雉手裏,她任用自己的許多親戚掌握漢室權力,這是漢代外戚專權的開端。呂雉15年後死去,劉氏皇族和追隨者們再次團結起來,清除了這個寡婦的各種關係,將其集團一網打盡,迎立劉邦的另一個兒子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朝也由此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時期。
文帝於公元前180年繼位,這是一位溫和寬厚的統治者。他尊崇儒家思想,不尚浮誇,廣言納諫,削減農產品稅收,減輕普通民眾的負擔,允許人們批評政府,減輕刑罰,這些措施使得漢室有了一段相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時期。
文景之後,漢王朝又出現了曆史上與秦始皇並稱的一代帝王漢武帝劉徹,他是中國最富有成就的統治者之一,他在位的54年,成為西漢最繁榮強盛的時期。他通過推行銅幣,穩定了經濟;對內加強皇權,鞏固統一,對外開拓疆土,宣揚國威,是完成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大帝國的重要曆史人物。
當時,中國統治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新疆的塔裏木盆地和山脈西邊的突厥斯坦的某些地區;滿洲南部和朝鮮北部也被吞並了,中國的移民和文化遍及這個地區;長江以南和印度支那東北部(東京)的各個省份也都拿到了手。在疆域遼闊和國勢鼎盛兩個方麵,漢王朝都與同時期的羅馬帝國並駕齊驅。
漢朝建立以後,一直受到北方強大的匈奴的騷擾和威脅。武帝以前的各代皇帝都采取“和親”之策,漢武帝認為這不是安定之本,遂於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對匈奴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經過漢將軍衛青、霍去病與匈奴的三次惡戰,終使匈奴損兵折將,大傷元氣,其勢日趨衰落,再也無力南渡大漠、侵擾漢室了。
在同匈奴進行鬥爭的同時,漢武帝還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使人出使西域。從公元前138年起,張騫幾度西行,受盡了磨難,終於打通了和西方的交往之途,分南北兩條途徑,和中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地的諸多國家建立了通商關係。那時,中國的大宗出口貨物為西方還難得一見的絲綢,都從這條通道運出,這就是有名的“絲綢之路”。在絲綢貿易中,中國總是獲利豐厚,因為它賣價極高,而且常常是用黃金或寶石來支付的。
漢武帝於公元前87年去世,此後的幾十年中,漢朝的軍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在一個又一個軟弱皇帝的統治下,漢王朝成了宮廷陰謀和幫派鬥爭之地。到公元6年,外戚王莽篡奪了皇位。公元9年,將國號改為新朝。當年,王莽宣布改製,推行了激烈的改革措施:改革田畝製;實行五均、賒貸和六筦;改革幣製。田畝製的改革令貴族官僚和大地主以及平民百姓都不能獲益,反對者眾,隻推行了三年這項法令就被廢除。此外,王莽還無端挑起對匈奴和東北、西南境內少數民族的戰爭,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隨著王莽改製的破產,再加之新莽時期8年中的大洪水造成幾百萬人成為饑民,終於引發了一場農民大起義,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綠林軍和赤眉軍起義。綠林軍的將領中有一些地主分子,其中就有漢朝宗室劉秀兄弟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