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古蜀民族的記憶(1)(1 / 3)

題記: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李白的詠唱帶給後人悠遠的想象。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國之前,古蜀國被秦人稱為“夷狄之長”,雄踞一方。蜀兵一度北上“攻秦至雍”,東及楚國之捍關,勢力不可小視。隨著古蜀國的覆亡,它的幾多秘密也隨之遠去。然而論蜀史者,自當追溯至此。“都廣之野”孕育了古蜀文明,蠶叢“開創”的古蜀之國,邈遠難尋,給後世留下了許多解釋空間,而其形象也在不斷地被塑造之中。今川南瀘州、宜賓一帶,是古代僰人最大的聚居區,這在古蜀國時期就已然如此。然而,為人樂道的“僰國”或“僰侯國”本身並不存在,這為西南古代民族史的研究留下了深沉的思考。

徐中舒先生是最早研究“四川古代文化”的學者之一,提出古代四川文化“萌茁於本土”同時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產物的觀點。視野宏大,極富啟示意義。“僚人入蜀”是發生在漢唐間西南民族的一件大事,“於西南曆史關係至大”(蒙文通)。無論從“民俗特征”和“語言遺存”上來講都與原住居民有很大不同,包括入蜀僚人在內的巴蜀“僚亂”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很大程度地影響到了巴蜀民族的曆史演化進程。

今四川甘孜、阿壩、涼山和雅安州市,大體屬今之所言的“藏彝走廊”範圍。古史所載,其地族群繁多,其與漢民族的交往融合引人注目。以晚近引進的“族群”理論進行分析,可以為藏彝走廊的民族史研究帶來新的思考,同時也有助於深化對古蜀民族的認識。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文中常用作民族稱謂的“僚”,原作“獠”,舊之蔑稱,今改作“亻”旁,讀作“佬”1940年9月18日,國民政府抄發《改正西南少數民族命名表》,改“獠”為“僚”,改“犵狫”為“仡佬”等。此據芮逸夫《僚(獠)為仡佬(犵狫)試證》,載《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20本,1948年。照原文引者仍其舊。古蜀文明與蠶叢記憶

上古地理書《山海經》中,多次提到“天下之中”。據《山海經》的描述,這是一個草木薈萃、鸞歌鳳舞的人間樂園。其所言指,亦即以今成都平原為中心的被稱作“都廣之野”的地方,這給後世留下了許多想象和解釋的空間。蜀民世代相傳最早記載“蠶叢”事的,是題作漢代揚雄撰《蜀王本紀》和晉代常璩所撰《華陽國誌》。前書久佚,有清人輯本,徐中舒認為係三國時譙周的作品,見《論〈蜀王本紀〉成書年代及其作者》,初刊於1979年3月四川省社科院《社會科學研究》創刊號。,蠶叢氏最早在這裏開創了古蜀之國,後來被尊崇為蠶神受到蜀民祭祀。蜀地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源起地之一,蠶叢演化成為蠶神,有一個被塑造的曆史,這是蜀地農桑並絲織業發達的一種反映,也是蜀民“曆史心性”的產物據王明珂先生的解釋,“曆史心性”指人們由社會中得到的一種有關曆史與時間的文化概念。在此文化概念下,人們循一固定模式去回憶與建構“曆史”。王明珂:《曆史事實、曆史記憶與曆史心性》,載《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一、作為“天下之中”的“都廣之野”

《山海經》是一部集神話傳說之大成的地理書,據蒙文通先生的研究,它產生於公元前四世紀之前,是巴蜀地域所流傳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其中“有神話焉,不盡為神話也”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再論昆侖為天下之中》,分別載《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學甄微》,巴蜀書社,1987年,第35—66頁;第四卷《古地甄微》,巴蜀書社,1998年,第165頁。《五藏山經》簡稱為《山經》。《山海經》之於古代巴蜀,正應作如是觀。

《山海經》全書共十三篇,分屬《五藏山經》、《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四個部分。除《海外經》外,其他三部分多次說到“天下之中”。古人視域有限,把所居區域作為“天下之中”是很自然的事。以某個地方為“天中”、“地中”或“天下之中”、“天下之樞”等類似說法,在中國古代(不僅是中國)是常有之事,其實正是中國古代多元文化的一種反映王邦維教授在《“洛州無影”與“天下之中”》一文中,對“天下之中”這一觀念有深刻的分析,載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編《蒙文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線裝書局,2005年。《五藏山經》包括東、西、南、北、中五篇《山經》,據蒙先生的分析,其中《中山經》所述居諸山之中,它把古代巴、蜀以至荊楚之地都作為“天下之中”來看待。不同篇章描述重心或有不同,它所述的“天下之中”也並不固定在某一點上,它也詳述了岷江中上遊的山水地理,遠至昆侖之墟,都在這個範圍之內。

《海內經》有東、西、南、北四經,其中《海內西經》提到,“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高萬仞”,這個高萬仞的“海內昆侖之虛”,舍岷山莫屬,指今四川西部。晉郭璞(276-324)注引《禹本紀》說,這一片廣闊的區域,正是“天下之中”。《海內西經》四次提到“開明”,兩次提到“開明獸”守護著“昆侖之墟”大門。開明獸難以認定為是真實之獸,極有可能與最後一代古蜀國“開明王朝”有關,是被神話後的古蜀國的曆史記憶,時間、地點都是吻合的。《海內東經》提到“蜀”:“白水出蜀,東南注江。”晉郭璞注在“梓潼白水縣”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33頁。此“蜀”似在“都廣之野”偏北,與本文所用的“古蜀”不是一回事,後者指古蜀諸國時期,是後來追溯的概念。最早“蜀”所指學界看法不一,其與古蜀諸國的關係又另當別論了。,白水即白龍江,嘉陵江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