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古代漆工史上的重要時期,漆器種類和髹漆工藝都得到飛速發展,漆器業空前的繁榮,甚至使新興的諸侯不再僅熱衷於青銅器,而把興趣轉向光亮潔淨、易洗,體輕、隔熱、耐腐、嵌飾彩繪五光十色的漆器。當時,魯國出現所謂的漆室女,這是專門從事漆工的作坊,主要承擔者可能是婦女。官方也極為重視漆器工藝的發展,選派專人進行管理,道家的著名代表莊子就曾作過宋國的漆園吏。
春秋戰國漆器工藝取得輝煌的成就首先體現在器物種類豐富,幾乎包括當時生活各方麵的用品。現結合考古發現,簡要列舉如下:家具類有床、幾、禁、案、枕、俎等;容器類有笥、箱、盒、奩、匣、豆、樽、盂、鼎、勺、盤、壺、杯、耳、卮等;喪葬類有棺、床、木俑、鎮墓獸等;飾物類有座屏、木魚、木球、木壁等;樂器類有編鍾架、鍾錘、編磬架、大鼓、小鼓、虎座雙鳥鼓、瑟、琴、笙、竽、排簫、笛等;兵器類有甲、弓、弩、矛、戈、箭、箭、劍鞘、盾等;交通類有車、車蓋、船等;文具類有筆、筆架、文具箱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已逐漸應用木案和漆案,反映生活方式的進步。此前的古人席地而坐,有幾無案,盛食物的器皿放在地上,人坐在地上飲食。從考古文物來看,漆案開始較多地出土於戰國墓中。自從有案以後,食物就可以放到案上,後來漢代就沿用這種生活習慣。
其次,這時期漆器的分布範圍極為廣泛。山東、山西都有大量的春秋彩繪漆器出土。戰國漆器的產地更是遍及各地,目前已經在全國40多個縣市的80多處發掘出漆器,其中以河南、湖南、湖北三省最多。當時巴蜀地區竹、木漆器業發達,多數考古遺存都保留有許多帶有文字和符號漆器,有學者認為,成都可能是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上遊最大的漆器製造中心。
當然,最能體現春秋戰國時期漆器業進步的還得說是髹漆工藝的發展。春秋以後,為適應製造各種漆器的需要,漆器胎骨除木胎外,還出現夾胎、皮胎和竹胎。木胎便於斫製、雕刻、描漆和鋃嵌,容易製造出立體感強烈、色彩絢麗、紋飾複雜華美的漆器作品。當時人們用大張薄木片圈製卷木胎,來製造圓筒狀器物,圓形而體輕的奩和卮就是用這種方法做成的。
夾胎是純用漆與編織物構成的胎骨,夾胎漆器比木胎更牢固和輕巧,而且隨氣候變化失水和吸水的能力比木胎漆器強,適宜製造形狀複雜而且不規則的器物,它就是現在所謂的“脫胎漆器”。夾胎的數量不多,著名的有長沙左家塘3號戰國中期墓出土的黑漆杯和彩繪羽觴,以及常德戰國晚期墓出土的深褐色朱繪龍紋漆奩等。
皮胎質地柔韌輕盈,多用來做防禦武器,比如長沙近郊出土的龍鳳紋描漆盾(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舞蹈道具)。竹胎漆器則有江陵拍馬山出土的雙層篾胎奩。至於藤胎就是矛。同時,這時期的漆器不斷改進質量,具備無異味、抗酸耐腐的特點。
春秋戰國的漆器還充分使用色彩,將髹漆、雕刻和彩繪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蛙鳥獸盤結而成的彩繪透雕座屏,就是利用這種方法的代表。這件漆器通高15厘米、長51.8厘米,兩端落地,中部懸空,浮雕著蛇蟒。座上是矩形外框,框中透雕著各種動物,整個小屏先雕刻51個動物,計20條蟒、17條蛇、2隻蛙、鹿鳳雀各4隻,周身黑漆為地,施以朱紅、灰綠、金銀等色進行彩繪。雕刻的動物互相角鬥,鹿作奔跑狀,神鳥食蛇,屈蟒蟠繞,造型生動,體現出中國古代精湛的工藝水平和高度的審美意識。
同時,春秋戰國時期漆器的花紋裝飾也達到極高的造詣。花紋的圖案以雲、雷、龍、鳳紋為主,飄逸輕快,富於變化,看似隨心所欲,實則自有章法。繪畫的內容涉及現實生活、神話傳說以至飛禽走獸。湖北江陵包山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繪漆奩,描繪的是楚國貴族出行的場麵。奩蓋上共繪有26個人、4乘車、14匹馬、5棵樹、1頭豬、2條狗、9隻雁,畫麵以黑漆為地,先用單線勾勒出輪廓,再平塗顏色。整幅圖畫構思精妙,布局疏密有致,生動傳神,是春秋戰國漆器中的傑作。
春秋戰國的漆器業空前繁榮,為以後漆器工藝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漢代以後,中國的漆器和髹漆工藝先後流傳到亞洲各國,後經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亞人傳到西方世界。正如瓷器那樣,世界各國的漆器製造,也受益於中國古人的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