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懷土懷藥育懷商搖 崇儒重教藥生香(2 / 2)

太行北峙,沁水東流,近帶黃河,遠揖伊洛,舟車都會,號稱陸海。

可見,覃懷地區曆來就是中原地區的經濟中心。厚重的覃懷文化,培育出了品質優秀的懷商集團,發達的覃懷社會經濟,為這一地區商業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們在食用懷地黃、懷山藥、懷牛膝、懷菊花的同時,醫學家們對它們的醫療保健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四大懷藥,在海外享有“華藥”的美譽,難怪懷慶商人能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麵,將懷藥生意越做越大。

古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個“養”字,不僅僅是使這方人衣食無慮,同時在精神成長上給予潛移默化的濡養。懷川自古就有“京畿故地”、“河朔名邦”的美譽,又是“洛陽門戶,開封鑰匙”的兵家必爭之地。由於自然天候、山水情懷與曆史文化傳統的陳陳相因,造就了懷川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稟賦,熔鑄了懷川人古今一脈的血色和時代所賦予的“人生於世,當用於世”的熱情。

中國的封建社會,尊崇儒家學說。明清時期的懷慶商人中,有些人原本是儒生,但是由於家貧,不得已而從商,這些人就把儒家思想貫穿到了商業經營中去,他們重義輕利,以誠為本,他們的經營理念被其他商人奉為圭臬。

如在乾隆版《孟縣誌》中記載了明代的孟縣人劉楷孝順繼母、愛護弟弟、周濟鄉親的感人事跡。

早年業儒,後因家貧貿易,母早亡,事父及繼母曹氏至孝,視弟侄俱有愛,族黨親友,靡不周濟。

民國《溫縣誌稿》中載有溫縣人張萬金歸還縣知事文憑的事情:

溫縣人張萬金,曾在登封經商,縣知事梁大興未到任前,文憑偶失,萬金拾之,至知縣寓所奉還,大興感其德,以“拾金不昧”匾其門。

乾隆版《懷慶府誌》中記載了陽武人高仲德千裏尋母的感人事跡:

明初,陽武人高仲德,在浙江長興縣經商,兵荒馬亂,走失母親,挾資走燕、冀,悲號道路求之,竟於同商得母書,數千裏迎歸。

道光版《武陟縣誌》中載有武陟人李肇堂與妻子相濡以沫的事情:

清武陟人李肇堂,廩生,家貧,以儒服學賈,求甘旨之奉,妻王氏亦能順承其誌,自甘藜藿而奉養,誠腆,鄉裏稱之。

《溫縣誌稿》中載有溫縣人王壁在與弟弟分家時,因為自己家比弟弟家裏人少,所以隻要了很少的家產的事跡:

溫縣人王壁,以貿易起家,置有負郭田二百畝,兄弟析居,以弟人眾,推其多者,以己人少,取其寡者,鄉人鹹義之。

道光版《河內縣誌》中記載了清代河內人李庚,也曾經在南陽經商,“立意以忠信不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