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聰智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生於北宋天禧三年,其家世代貴胄,遠祖是西晉皇族平獻王司馬孚,原籍河內(治今河南沁陽)。到北魏時傳至司馬陽,曾為征東大將軍,死後葬在夏縣涑水鄉高堠裏。司馬光的四世祖司馬林、曾祖父司馬炳都是以布衣終身。直到北宋初年司馬光的祖父司馬炫考中進士,才重得仕進,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官居四品,為兵部侍中、天章閣待製。司馬光出生時,司馬池是在光州光山縣(今河南光山)任縣今,就以生地取名為光。

司馬池為官清廉,富有學識,對司馬光管教很嚴。司馬光六歲時開始識字讀書,七歲時就像成人一般,很嚴肅,聽人講《春秋左傳》,十分喜愛,回來給家裏人講解,能講出大意。從此手不釋卷,到了不知道饑渴寒暑的地步。

有一天,司馬光和一群兒童在庭園中遊戲,有個兒童爬上了一隻水缸,失足跌在缸裏,別的兒童都一哄而散,司馬光卻拿起石頭打破水缸,讓缸裏的水流出來,缸裏的兒童才沒有被淹死。後來在京師和洛陽一帶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傳布。

司馬光十五歲時,已經讀了不少書,他寫的文章醇厚深重,人稱有西漢之風。就在這一年,按照宋朝的恩蔭製度(即五、六品以上的大臣子弟和後人都可以補官。每三年舉行一次南郊祭天大典,恩補一批),司馬光恩補入仕,被授予將作監主簿。雖然做了官,司馬光依然刻苦讀書,仁宗趙禎寶元初年(1038)司馬光在20歲時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甲科。

進士及第以後,司馬光任奉禮郎、華州判官。第二年司馬池從同州調往杭州任職。司馬光為便於奉侍雙親,請求調任蘇州判官。朝廷答應了他的請求。由於他母親在這一年因病去世,司馬光辭官回家守喪母親喪尚未滿服,父親又於慶曆元年(1041)病逝,這使司馬光悲痛不已,在守喪的歲月裏,他哀傷消瘦,遵循禮儀以讀書作文來排遣自己的哀思。

四年以後,慶曆四年(1044)司馬光守喪期滿,簽書武成軍判官事。司馬光在二十七歲時被調到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擔任過評事、直講、大理寺丞等職。在司馬池的生前好友龐籍升任樞密使以後,再次推薦司馬光擔任了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等職參與有關刑事、禮儀及編校書籍等工作。館閣校勘的職務給司馬光提供了閱讀朝廷密閣所藏的大量圖書的機會,對於他以後的史學研究與編撰有很大的幫助。太常禮院屬於太常寺,常管禮儀祭祀。司馬光辦事認真,在任期間對朝廷不合禮法的事是毫不管客氣的,宦官麥允言死,治喪時賜用一品官的儀仗,司馬光奏說:‘春秋時大夫於奚因功請用諸侯的規格裝飾馬匹,乘坐入朝,孔子還加以責備,麥允言是陛下的親信近臣,並無巨大功勳,而噌以三公官銜,給以一品儀仗,與諸侯的規格比較,不是太過頭了麼!”夏竦賜諡文正,司馬光奏說:“文正這個諡號是很高的美稱,夏竦是什麼人,可以相稱嗎?”司馬光終於打動了仁宗,最後夏竦的諡號改賜為“文莊”。

皇右五年(1053),龐籍涉嫌罷相,次年降為戶部侍郎,出知鄆州。龐籍希望司馬光作為他的助手,因而舉薦司馬光任鄆州典學,司馬光感於龐提攜之恩,也就隨龐籍到鄆州就任。一年後,龐籍改任河東路經略完撫使、知並州事,又薦司馬光為並州通判,司馬光又去並州任職。並州地方貧瘠,與西夏接近,西夏人經常逼進到交界的麒州城下耕田,有一定威脅。龐籍派司馬光去麒州調查,司馬光采納了當地官吏意見,建議在麒州城西二十裏左右增置二堡,加強防備,並在此地雇人耕田,這樣既可以避免西夏強占耕地,又可緩解河東穀貴長途運輸的困難。龐籍聽從司馬光建議,決定在西夏聚集此地之前修成二堡,因此未等朝廷下旨意就動工了。然而,麟州官兵在這時發現西夏軍隊在此地集聚,守將郭恩雖勇猛,但狂妄自大,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在夜裏對西夏兵突然出擊,結果被夏軍打敗,所幹之事也就一無所成。仁宗派人追查龐籍,龐籍為保護司馬光,自己被貶為知青州事。司馬光為此非常不安,上書引咎自責,申述修堡無過,龐籍無罪,但仁宗未加理會。六年後龐籍去世,司馬光深感龐籍之恩澤,登堂拜龐籍的妻子如同自己的母親,撫養龐的兒子如同自己的兄弟,當時人都稱讚龐籍和司馬光的賢德。

用人先德

嘉右二年(1057),司馬光離開並州,第二次進京做官,任直秘閣,後遷開封府推官,後又加修起居注。嘉六年(1061)司馬光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司馬光在擔任諫官的五年當中,竭盡忠誠,恪守職責。對朝政之失誤,曾上了不少奏疏,提出了很多批評建議,僅收錄在《傳家集》中的就有一百七十餘份,而且在一些事上是一奏再奏。比如,當時的交趾進獻了珍異的動物,叫做麟,司馬光說:“真假不得而知,倘若是真的,不是自己到來的也不能說是祥端,希能退還給他們。”可是,由於當朝皇帝對於司馬光的意見很少采納,這使得司馬光很是不安。英宗治平二年(1065),司馬光就任龍圖閣直學士,仍留任諫職。此時司馬光感到自己隻知竭忠報國,已經在朝廷上樹立了一些敵人,恐怕禍及子孫,連上三狀,力辭諫職,希望解除諫職,到地方去做官,朝廷隻答應免去諫職。

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去世,神宗趙頊即位,能知政事歐陽修向神宗推薦司馬光,稱讚他的品德淳正,學識淵博。神宗便於同年閏三月拜司馬光為翰林學士,司馬光極力辭謝,不允。四月,又升任司馬光為禦史中丞。

司馬光為政,關心人民疾苦,這與他長期地方做官接觸下層勞動人民有關。他提倡“懷民以仁”,認為隻有“利百姓”,才能“安國家”。所以,他對百姓給很多關注、同情,甚至為之請命。元豐八年(1085)九月,他在上神宗的劄子中盡情地描繪了對農民的疾苦,並鄭重地告誡皇帝要注意曆史上官逼民反現象。治平三年(1066),陝西、河東發生嚴重旱災,但朝廷沒有重視,反而在此時聽從佞臣之請接受上尊號,司馬光對於這種朝廷漠視人民疾苦的現象非常氣憤,上奏英宗說這簡直是“欺蔽上天,誣罔海內”。為減少百姓負擔,司馬光反對英宗下詔將壯丁二十萬刺手背而編為義勇軍,認為陝西軍隊本來就不少,這樣會使百姓無故加重負擔。他冒被皇帝處罪的危險,連上幾道奏疏,並持詔書到中書少與韓琦辯論,兩人唇槍舌劍展開了一場激戰。

北宋時期在用人方麵存在著相當多的弊端,這也是宋代曆來積貧積弱的一個主要原因。司馬光針對弊端提出過不少好的見解和主張。首先,他認為用人當以“德”為先。熙寧元年(1068),司馬光向神宗薦舉諫官時就根據這個原則提出三個具體的條件:一是“不愛富貴”,二是“顧惜名節”,三是“曉知治體”,前兩條是德,後一條是才。他也反對近世以來,專尚文辭,以文辭代百能的取士方法。他認為,文辭,隻能是藝能人的一個方麵,不足以窮盡天下士之百能。司馬光還主張選才用人應破除論資排輩、重門第的陳腐觀念。治平四年(1067)五月,司馬光上疏神宗,指出如果按照國家原先選禦史百的資曆範圍規定,不但選中者不多,而且弊端不少。對於以門第高低來選擇官員,司馬光更是深惡痛絕,他提出隻要有賢才就應推舉,對於魏晉以來曆代相因的“選舉之法,先門第而後賢才”的嚴重弊端,認為一個人的德才,不在於世祿與貧賤,不能以門第劃分。他主張建立和健全選人、用人製度改革科舉製度,設十科舉士改進延訪薦舉和按察製度。司馬光重視推薦人才,薦舉過蘇軾、劉恕等。當然,司馬光也錯舉過人,他曾為此上書自責。晚年做宰相時,也信任過蔡京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