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相比,人類占盡了天時地利,力量強大,成為萬物之靈,左右著其他生物的命運。可盡管如此,人類始終是自然循環中的一環,自然界一旦被破壞,災禍最終仍會降臨到人類的身上,如今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已經印證了這一點。可見,自然保護的工作刻不容緩,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本身。因此,自然保護已經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係在了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這也是人類生息繁衍並使人類文明延續下去的必然抉擇。
自然保護
自然保護指的是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其含義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在狹義上,指保留某些地區在不受外界影響,特別是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狀態下供人類觀賞、供科研及從事保存物種資源的工作;在廣義上,指的是以保障人類長久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對一切自然資源的妥善保護和合理開發,以便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和諧共進的狀態。自然保護主要包括土地資源保護、水資源保護、生物資源保護、礦產資源保護和典型景觀保護六個方麵。
汙染源控製
汙染源控製指的是針對製造汙染成分的經濟與生產部門製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運用技術、經濟、法律、管理等相關手段和措施,對汙染源進行監督、控製、技術革新以達到少排汙或不排汙的狀態。控製汙染源的具體措施有:製定排汙標準,控製汙染物排放,對於汙染嚴重的生產企業可以采取暫停營業甚至取締的措施。
消煙除塵
煙塵是燃煤和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固體顆粒物,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引發各種呼吸道係統疾病,而且會造成大氣環境汙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空氣和環境質量,人們不斷改進燃燒設備和工業生產工藝,主要采取機械除煙塵技術、吸附與吸收除煙塵技術、靜電收煙塵技術、催化處理技術等措施來達到消煙除塵的目標。
節水技術
節水技術從字麵意思上來看,指的是節約用水的技術,從內涵上理解,它不隻包括了節水的技術,還包括對水資源的保護、控製和開發,並保證人們生產生活及經濟活動的最大利益的技術。具體措施包括:工業節水技術、汙水處理技術、減少管網漏失技術、水價調節、開展節水工作等方麵。
消聲技術
近期一項環境監測報告表明,全國有近2/3的居民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噪聲汙染的問題已經成為居民們最為關注、反應最強烈的環境問題之一。為了消除噪音汙染,消聲技術不斷發展,主要包括隔聲和吸聲,如在建築物表麵運用玻璃棉、礦棉、膨脹珍珠岩、穿孔吸聲板等隔音材料。
垃圾填埋處置
垃圾填埋處置是城市垃圾最基本的處置方法,這種方法是利用坑窪地帶填埋城市垃圾,但要求有完善的環保措施。如場底防滲,滲濾液處理和每天覆土要達到環保要求,這樣的垃圾填埋方法既可處置廢物,又可覆土造地,保護環境,並且沒有剩餘物。我國城市垃圾填埋的方法主要有:衛生填埋;壓縮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但是,對於汙染度大、對人類健康危害嚴重的廢物是不可以填埋處置的,而必須保存在特殊的容器中。如核廢料,必須用以鉛製成的容器來進行保存,防止其對人畜進行輻射。
農村新能源
農村新能源指的是利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豐富資源,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及農民燒火、做飯、取暖的一項基礎性能源,它包括沼氣、秸稈氣、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的新型能源來代替不可再生資源。農村新能源的大範圍利用不僅解決了廣大農民的生活問題,充分利用了農村的資源,並且改善了農村環境汙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狀況,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指的是純天然、無公害並且具有豐富營養的食品。杜絕一些化學物質的使用,確保種植區符合綠色植物生長的條件,在食品加工環節保證不使用添加劑、保證食品的純天然性和安全營養性等。我國於1990年5月由農業部正式規定了綠色食品的這一標準。綠色食品的標誌為綠色正圓形圖案,上方為太陽,下方為葉片與蓓蕾,標誌的寓意為保護。
綠色建材
國際學術界1992年定義綠色建材為“在原料采用、產品製造、使用或者再循環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和有利於人類健康的建築材料”。目前綠色建材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如何評價還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
綠色電腦
綠色電腦指的是低能耗、性能安全、材料對環境及人類的健康沒有危害,其使用過後對環境的危害性被降低到最低程度。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自身健康認識的不斷提高,綠色電腦已經成為人們購買電腦產品的一個重要要求。美國現在已經生產出了這種綠色電腦,其耗電量從以前的150—300W降到30—50W,並貼上了“能源之星”的標誌。
綠色設計與製造
綠色設計指的是麵向環境的一種設計,設計師著眼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具有合理的經濟性和可操作性的一種環保設計。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充分考慮到了對環境的影響,減少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其核心是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汙染物的排放,使用後可以很方便地回收並可再生循環利用。綠色設計不僅是技術方麵的革新,也是一種觀念上的革新。
綠色製造是現代製造業中追求的一種製造標準,在製造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求將產品對環境的危害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能源消耗達到最低程度,報廢產品對環境的汙染達到最小程度甚至沒有汙染。當然,這是要在保證產品的質量、功能和製造成本的前提之下的。
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指的是一種適度的消費,也叫做可持續消費。這種消費是一種新的理念,它以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危害為前提,以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的消費行為為核心,從生產、消費的各個方麵及過程中做到對環境危害最小的方方麵麵。其重點是“綠色生活,環保選購”。
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將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旅遊事業和搞活當地經濟聯係在一起,以達到人類和環境和諧發展的目的。其既要發展好旅遊業,使大批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和持續利用,又要保障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刺激當地經濟活力,使群眾脫貧致富。
生態住宅
生態住宅指的是在確保人類居住場所舒適、健康、美觀的前提下,達到環境、人類、建築物三者和諧統一的住宅。其要求包括兩點:建築材料為無公害、無汙染的綠色建材;住宅中要充分使用綠化係統和環保產品,盡量不使用對環境有危害的產品,做到節能無汙染。
生態示範區
生態示範區指的是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實行一種使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環境建設、人類活動都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獨立的、對外開放的綜合性生態係統,其目標是追求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全國綠色通道建設
全國綠色通道建設是一項全國範圍的大型公益性事業,以建設秀美的山川為目標,在總體上以重點生態工程為框架,以城鎮、村莊綠化為依托,沿著公路、鐵路、河渠、河壩等沿線進行大型的綠化工作,來實現我國的綠化戰略。其目的是保護交通、水利沿線的生態環境,推動全國城鄉綠化工作的全方位發展,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北防護林林係
三北防護林林係是一項正在我國北方開展的大型生態環保工程。我國北方地區由於多年來的濫砍濫伐、毀林造田等行為,使得西北、華北、東北等地風沙肆虐、水土流失。為了治理、改變這一情況,恢複西北地區的綠色生態環境,國家從1979年開始在北方地區建造大型防護林工程,打造我國北方的“綠色萬裏長城”,成為我國林業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三北防護林體係的建造使北方的森林資源得到了快速的增長,防風固沙的作用大大增強,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帶動和發展了我國北方的經濟。
退耕還林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是我國為了改善西部地區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而采取的一項大型生態建設工程。為了糾正以往不合理的開墾方式,遏製水土流失、生態不斷惡化的情況,將已經開墾出來的土地重新種植林木和草地,以達到改善自然環境和拉動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最終使人民群眾共同致富。
珍稀動植物保護
地球上生存著的所有動植物之間是有著密切的聯係的,它們同人類以及整個地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係統。但由於現代人類的破壞性活動,已經造成了大量動植物種類的滅絕,而且還有很多動植物種類正麵臨著絕種的危險。如果不加以保護,它們會從地球上消失,而它們的滅絕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藥的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損失是我們永遠也無法挽回的。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來進行珍稀動植物保護工作,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是可以恢複的。因此,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指的是為了保護珍稀瀕危的動植物以及生態係統,由國家劃定專門的區域對其進行保護,且在不影響區內動植物生長的前提下,開展旅遊和科研活動的場所的總稱。在自然保護區內,嚴禁狩獵行為,並有專人進行保護和研究工作,使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意義和經濟意義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達到和諧統一。
生態功能保護區
生態功能保護區指的是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蓄洪水、防風固沙、維係生物多樣性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內,有選擇地劃定一定麵積予以重點保護和限製開發建設的區域。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夠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協調當地生態保護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一致,可以保障國家和地方的生態安全等。我國對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工作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在2000年時,國務院印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提出,要通過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實施保護措施,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功能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