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皮膚癌(1 / 3)

皮膚惡性腫瘤是指發生於人體皮膚及其附件的惡性腫瘤,包括皮膚的原位癌、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汗腺癌、濕疹樣癌、惡性淋巴瘤和惡性黑色素瘤等,其中以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的發病率最高。本章討論的皮膚癌就是指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

皮膚癌在不同地區的發病率差異很大,我國皮膚癌的發病率很低;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白種人中皮膚癌的發病率很高,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以澳大利亞南部地區的皮膚癌發病率最高,達650/10萬;美國每年大約有100萬新確診病人,在美國高加索人中皮膚癌的發病率為165/10萬。皮膚癌好發於40歲以上,以中老年人為多,男女之比約為2∶1,大多數發生於頭麵部,少數發生於四肢和軀幹部。皮膚癌較少轉移,手術、放射治療的治愈率均在90%以上,死亡率低。據有關資料,美國每年約有100萬的新確診皮膚癌病人,隻有2100人死於皮膚癌。

本病中醫學屬於“癌瘡”、“翻花瘡”、“石疽”、“惡瘡”及“石疔”等範疇。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肝鬱血燥證:

[主症]皮膚小結節,質硬,邊緣高起,色黯紅,潰後不收口,菜花狀,觸之易出血,性情急躁,心煩易怒,胸脅苦滿,舌尖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養血潤燥。

[處方]丹梔逍遙散加減:牡丹皮、柴胡、當歸、香附、三棱、莪術、桃仁、白術、麥冬各10g,白芍、茯苓各12g,生地黃15g,白花蛇舌草、重樓各30g。胸悶者,加厚樸、鬱金,以寬胸理氣;出血不止者,加生地榆、生蒲黃、仙鶴草,以清熱止血。

方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氣,當歸、白芍、生地黃、麥冬養血柔肝;肝氣鬱結克脾土,鬱而化熱,故以茯苓、白術健脾利濕,牡丹皮、重樓、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三棱、莪術、桃仁活血散結。

(2)血熱濕毒證:

[主症]初起皮膚米粒或黃豆大小丘疹,黯紅色,中央可有灰色痂,邊緣較硬,漸漸擴大,甚至形成潰瘍,流膿血,味惡臭或為滲液所蓋,日久不愈,或形成較深的潰口,如菜花樣,舌紅絳,苔黃膩,脈滑。

[治法]清熱涼血,除濕解毒。

[處方]除濕解毒湯(《趙炳南臨床經驗集》)加減: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土茯苓、仙鶴草、半枝蓮各30g,白鮮皮20g,梔子、牡丹皮、連翹、紫花地丁、金銀花各15g,生甘草10g。伴虛熱者,加地骨皮、青蒿、柴胡,以除虛熱;腫塊堅硬者,去甘草,加牡蠣、丹參、夏枯草、海藻,以軟堅散結;熱毒盛者,加四妙勇安湯,藥用金銀花30~60g,當歸10~15g,玄參15~30g,生甘草10~15g;疼痛較重者,加延胡索、沒藥,以活血止痛;口幹口苦者,加黃芩、竹茹,以清肝降火。

方以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薏苡仁、土茯苓、白鮮皮祛濕解毒;牡丹皮、仙鶴草、梔子涼血行血;甘草調和諸藥。

(3)血瘀痰結證:

[主症]肌膚甲錯,皮膚起小丘疹或小結節,逐漸增大,中央糜爛,結黃色痂,邊緣隆起,邊界不清,有蠟樣結節,發展緩慢,或可長期保持完整之淡黃色小硬結,最終破潰,舌黯紅,苔膩,脈沉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軟堅。

[處方]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白花蛇舌草、丹參、牡蠣各30g,山慈菇8g,海藻5g,瓜蔞、野百合、赤芍、白芍各15g,當歸、桃仁、牡丹皮、蘇木、莪術、僵蠶、法半夏各10g。大便溏薄者,加薏苡仁、黨參、茯苓,以健脾止瀉;腹脹納呆者,加焦三仙、陳皮,以健脾理氣;皮膚幹燥瘙癢者,加防風、地膚子、金銀花,以疏風解毒。

方以當歸、桃仁、赤芍、丹參、蘇木活血化瘀;山慈菇、海藻、莪術、僵蠶、半夏、瓜蔞、牡蠣化痰軟堅;痰瘀交阻,毒由之生,故以白花蛇舌草、牡丹皮、野百合解毒。

(4)脾虛痰濕證:

[主症]食少納呆,腹脹消瘦,皮膚腫物呈囊狀,內含較多黏液,色蠟黃,逐漸增大,亦可破潰流液,其味惡臭,舌黯紅,苔膩,脈滑。

[治法]健脾益氣,化痰利濕。

[處方]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加減:法半夏、陳皮、豬苓、枳實、白芥子、莪術、夏枯草、白術、羌活、白芷、防風、生甘草各10g,茯苓、薏苡仁各30g,山慈菇6g。形瘦氣弱者,加黃芪、黨參,以健脾益氣;夜寐不寧者,加炙遠誌、酸棗仁、合歡皮,以寧心安神;破潰流液多者,加白鮮皮、地膚子,以加強燥濕解毒之力。

方以二陳湯健脾化痰;白術、枳實、豬苓、薏苡仁健脾利濕,白芥子、莪術、夏枯草化痰軟堅散結;羌活、白芷、防風祛風通絡;山慈菇、生甘草解毒。

(5)氣血兩虛證:

[主症]神疲乏力,麵色萎黃,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皮膚腫塊腐潰、惡肉難脫,稍有觸動則汙血外溢,舌淡,苔白,脈細或弱。

[治法]補益氣血,扶正祛邪。

[處方]八珍湯(《正體類要》)加減:黨參、白術、茯苓、熟地黃、生黃芪各30g,當歸、赤芍、生甘草各10g,金銀花10~30g,重樓10~15g。腰膝酸冷者,加補骨脂、杜仲、續斷,以益腎;兼五心煩熱、口幹、咽燥者,加女貞子、墨旱蓮、山茱萸,以養陰;脘腹痞滿者,加陳皮、半夏、紫蘇梗,以寬胸理氣;大便溏薄、納差者,加山藥、薏苡仁、扁豆、芡實、雞內金,以健脾消食。見肝腎陰虛證,表現為頭暈、腰酸、疲乏無力、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者,治以補益肝腎,以六味地黃湯(《小兒藥證直訣》)合一貫煎(《柳州醫話》)加減治之。

方以黨參、黃芪、當歸、熟地黃雙補氣血;白術、茯苓健脾祛濕;赤芍養血行血;金銀花、重樓解毒;甘草解毒調和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