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精神的青春記憶
——《永遠的高度》序
張同吾
隨著當代軍人知識結構的嬗變,從部隊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文化精英,就我所接觸的層麵,便有許多將軍詩人和將軍作家,我閱讀過他們的作品,並為其中許多人寫過序言或評論,鮮明地感覺到他們大多有較開闊的思想視野、較豐富的人生閱曆、較圓熟的文字技巧和較深刻的部隊生活體驗,因此,他們創作的詩歌和散文,成為我國軍旅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10月,陳昊蘇率領中國對外友協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由我主編的《中國現代詩選》(中俄雙語版)首發式,李繼耐主任到機場送行,他也是一位很有才氣的詩人,我曾為他的《八一之歌》與《複興之路》寫過文章,這次時間寬裕得以促膝相敘,我向他談及部隊詩歌的創作態勢,仍以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主旋律,又不斷突顯時代性,不斷拓展文化內涵和美學疆域,閃耀著人道主義光芒,表現出我國軍隊既是威武之師,又是文明之師;既是祖國衛士,又是捍衛人類尊嚴與世界和平之師。我也談及將軍詩歌散文獨有的優勢和有待拓展的思想天地和藝術空間。
近日,段天傑將軍的散文集《永遠的高度》即將出版,他登門來訪並相邀為之撰寫序言。這是他的近作薈萃,筆酣墨飽、激情澎湃、正氣凜然。其中許多篇章是重尋偉人蹤跡、重現偉人風貌、重溫崢嶸歲月、重振民族精神。我們長久地處於頌歌與戰歌的年代,偉人偉績早已被詩人和作家們用文字雕鑄成巍巍高山,用激情釀積成滔滔江河,許多宏大敘事都顯得相互雷同。段天傑選擇了一些具體的景象、事象和物象進行記敘和描繪,以期達到以微知著、咫尺天涯的藝術效果。在棗園後溝的西山腳下,聳立著張思德石像,正是當年舉行張思德追悼會的地方,也是毛澤東講演《為人民服務》的地方,段天傑站在這裏浮想聯翩、情思潮湧。導遊告訴大家當毛澤東得知張思德犧牲時,當即指示“第一,把張思德的遺體洗幹淨,換上新衣服;第二,打口好棺材;第三,要舉行追悼會,我參加,要講話”。這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且又如此關切如此誠懇,表明領袖與普通戰士之間聲息相通、血肉相連。毛澤東在追悼會上的講話《為人民服務》已成為革命經典文獻,鐫刻在幾代中國人心中。當年黨風民風和諧交融,領袖的話語暖人心肺;如今貪汙腐敗天怒人怨,領袖的話語應成為警世之音震聾發聵,段天傑命意高遠文思凝重,讓我們對曆史青春期更加眷念與向往!《最富浪漫色彩的會談》筆致輕盈地描繪了毛澤東與斯特朗會見的情形,“沒有富麗堂皇的殿堂,也沒有鮮花、美酒和紅地毯,就在門前擺放一張石桌,坐在石凳上”,而且沒有森嚴的警戒,鄰居的孩子可以隨意跑過來觀看“洋人”。然而就是這次交談,毛澤東發表了“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這一哲學理念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人民解放的通途。段天傑旨在說明,千古英雄並非都是橫空出世旗飛鼓響,而身居山野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大智慧,才是曠世奇才,才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的境界。《借得鞋帽亦風流》更是妙趣橫生,毛澤東飛重慶與蔣介石談判,這是何等嚴峻的時刻,毛澤東卻瀟灑從容,“臨時借了蘇聯醫生阿洛夫的禮帽、皮鞋,在棗園大門口,周恩來左看右看,覺得帽子不合適,便將自己的盔式博士帽換給毛澤東。當他揮帽走下飛機的那一瞬間,山城人民做夢也不會想到中共最高首腦頭上的帽子、腳下的皮鞋竟是借別人的”。文章穿插了一個故事:“說是愛因斯坦穿一件舊大衣,在紐約見到一位老朋友,朋友說他的大衣太舊了,勸他添置一件新的,愛因斯坦卻說沒關係,反正這兒誰也不認識我。後來,愛因斯坦成了聞名遐邇的大物理學家,再見到那位老朋友時,還穿著原來那件舊大衣,於是朋友又勸他換件新的,愛因斯坦說,沒必要,反正這兒誰都認識我”。這個小故事既是對淺薄世俗文化的嘲諷,又把脫俗自信的精神境界寫到極致,以此曲筆襯托毛澤東,讓我們深化理解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雄才大略前無古人。還有《“感情樹”下話感情》、《“讀書石”前思讀書》等篇什,都從不同側麵凸顯了領袖不平凡的學養、胸襟和風采,以其充滿熱忱的敘述和筆酣墨飽的描繪,給人以詩化感染。
段天傑語言酣暢,又在優美的意境中,融入詩情畫意:“鳳凰山與寶塔山、清涼山隔河相望,山上景色秀美,草木蔥蘢。導遊用延安普通話介紹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美麗的鳳凰,落在這裏的一棵梧桐樹上。直到老死之後,它將自己的身骨化成山脈,用來抵擋北國風寒。當時人們為了感念這隻鳳凰,就將這座山命名為鳳凰山”。雖是平鋪敘述卻寓於深情。“八月的延安山青水綠,莊稼遍野,瓜果飄香。試想,在這樣美好的季節裏,黃土高原的太陽格外明亮,藍天上一朵白雲悠悠飄過,門前一棵古槐如同一把撐開的大傘,樹蔭下領袖與作家在小石桌旁交談,這是何等的愜意和浪漫”。以情入景,意在讚美偉人。他還有大量排比句勢,不斷深化情感內蘊,也不斷強化了語言氣勢,使散文增添了政論色彩。
多年軍旅生涯,使段天傑對部隊生活有深刻的體驗,對戰士們充滿摯愛的深情。在《永遠的高度》這部散文集中,有許多短章生動傳神入魂入骨地描繪了戰士們鮮明的性格特征和他們堅定如山的意誌、澄淨如水的心靈和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那位“十班長”給人一種粗獷剽悍的印象,他能騎馬奔馳出神入化,他能一肩扛起轅杆,讓車尾著地,車輪懸空,這個“粗人”卻能輔導戰友們學文化,從這些普通戰士中竟產生了將軍、學者和教授,真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還有一位“傻大個”看似憨直,卻是“一個寧願自己受委屈也要包容別人的人,一個忍著傷痛也要幫助別人的人,一個隨時準備為祖國、為人民犧牲自己的人,一個不論放到哪個崗位都能幹出成績的人,是值得懷念和敬重的人”。而《我們不想家》、《軍號情結》等篇什,都精當地描繪出軍人熱愛部隊的心理圖像。《梨的滋味》深邃細膩地記敘了母慈子孝的動人故事,強烈地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命脈,也閃灼著人性光芒。
《走近西夏》是長篇學術散文,也是段天傑的一篇力作,他以翔實史料為依據,雄辯地論述了西夏王朝的興衰過程及內在因果。我不是曆史學家,也不是文化人類學家,難以對文章進行具體品評,但他的這種學術探究卻啟示我們,作家和詩人都要有曆史感悟和學術意識,作品才會更豐富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