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現代中國建築2(1 / 3)

2.建國後的住宅建築

建國初期,人民政府對住宅建設十分重視。舊中國的居住條件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狀態,多數市民和城市貧民的住房同少數顯貴住房相比,在數量和質量上形成了強烈反差。解決城市勞動者的居住問題急需解決。

大量建造工人新村是這一時期政府解決百姓居住問題的重要舉措。這些新村規劃一般比較簡單,住宅簡易,大多數為平房或2~3層建築。北京興建了蘋果園、陶然亭、夕照寺等大批工人住宅及百萬莊機關住宅,4年興建各類房屋157萬平方米。上海在建國初的幾年共投資648萬元,改善了227處棚戶區和簡屋區,整理、鋪築道路71萬平方米,鋪設下水道192公裏,開辟火巷326公裏,受益居民達100萬人,並陸續投資興建了曹陽、甘泉、長白、控江、鳳城、鞍山、日輝、天山及長航等9個住宅新村。這9個新村用地138.8公頃,建築麵積60萬平方米,住宅單元2.183萬套,不僅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的居住問題,同時也開創了上海成批建設新村的道路。天津也修建了中山門工人新村。

北京西郊百萬莊住宅區於1953年基本建成,以幹部居住為主,占地21.09公頃,1510戶,居住人口7846人,多為3層,人均建築麵積6.59平方米。住宅建築外觀樸實,采用紅磚牆,坡屋頂,幾無裝飾。雙周邊式的住宅布局使居住區中心留出大片綠地和兒童遊戲場所,保證了住宅周圍的寧靜。

曹陽新村位於上海西北郊,原來使居住環境十分惡劣的居民區,1951年開始設計改造,1953年第一期基本完工,此後30年間仍有續建。一期工程建設占地23.63公頃,建築麵積11萬平方米,建成住宅4000套。到1975年時,該村占地158.5公頃,建築麵積56萬平方米,可容納6萬多人。新村的建設規劃充分考慮了地段內的自然地形,順小河走勢,隨坡就勢建造房屋,采用自然布局,創造了一個環境優美的居住區,很有花園城市的味道。

另外,一些大的國家骨幹企業,特別是解放較早的東北地區,也投入大量資金重建和整修工人住宅,修建工人宿舍,為工人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

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重點工業項目的建設,新興工業區和城市的改造也不斷發展,許多城市製定了發展計劃,營造了大批住宅。每年全國竣工住宅麵積由1千多萬平方米增加到2千多萬平方米,1959年時已達到3千多萬平方米。這些新建的住宅區都具有比較完善的生活福利設施,其中具代表性的有長春“一汽”生活區、北京三裏河住宅區等。

由於和平環境和人口的激增,居民住宅的壓力與日俱增。20世紀60年代初,大慶油田建設初期的工人住宅是用原始的“幹打壘”技術,因陋就簡、因地取材迅速建成的。為了緩解城市居民居住緊張問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於70年代率先建造起了高層住宅,如北京前三門高層住宅、上海漕溪北路高層住宅等,但數量很少,基本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1978年,國家提出發揮國家、地方、企業及個人四個方麵的積極性,廣開籌資渠道,促進住宅建築數量增長。此後城鎮住宅建設開始出現新的高潮。1979年,城鎮住宅投資增至85億元,1980年又比上年增加47%,1982~1984年,每年投資保持在180億元以上。1979年全國住宅竣工麵積7467萬平方米,1980年突破1億平方米,1982年以後,每年住宅竣工麵積均在1.2億平方米以上。1979~1984年的6年間,住宅投資共計924億元,是1949年以來35年總投資的71.7%全國城鎮共建成住宅12.8億平方米,是前30年竣工麵積的1.8倍。1990年我國人均居住麵積達7.1平方米。這10年間農民新建住宅63.9億平方米,相當於前30年建房總量的2倍多,人均居住麵積達17.8平方米。

為了改變由於曆史原因實行的福利分房製度,使住房商品化,國家逐漸在全國各地開展商品化住房的房屋體製改革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後不斷推廣。為滿足人民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需要,居民住房也日益向社區化、多功能化&舒適化方向發展,住宅類型不斷更新,內外環境的設計更加科學、高效、環保和舒適。

隨著城鎮住宅功能的逐漸增多,出現了許多適應居民現狀生活需要的住宅社區。如北京的勁鬆、左家莊、團結湖等。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建造的方莊住宅區,建築麵積266萬平方米,是當時北京已建規模最大、最有較完善現代設施及綜合辦公樓、工業大廈等大中型公共建築的住宅區。其它如上海的曲陽新村和康樂小區、深圳的濱河住宅區、常州的紅梅西村等,也都是規劃設計較好、具有配套的文教、服務設施和綠化遊憩場地的住宅區。

北京方莊小區位於舊城南部邊緣,1986年始建,占地147.6公頃,規劃住宅181萬平方米,居住7.75萬人,是一個融居住、商業、綜合辦公、工業商務、旅館公寓等建築為一體的大型住宅區。區內建築以高層為主,約占總麵積的80%。因容積率較高,建築密度低,所以區內空間廣,環境優美。住宅區中心留有大片綠地,形成中心庭院,方便居民活動休息。多層住宅采用流線型紅色坡屋頂,與淺色挺拔的高層建築相間,更具韻味。

上海的康樂小區是南方居住規劃的代表。它位於上海市郊西南部,占地8.72公頃,總建築麵積11.87萬平方米,可居住2154戶,7千餘人。康樂小區的規劃與設計針對上海市人口多、土地缺、住房擠、資金少的實際情況,以及上海人精打細算的特點,在廣泛吸取上海“裏弄建築”優點的基礎上,創造了“總弄——支弄——住宅”的空間序列,強化了住宅組群的歸屬性,運用過街樓、頂層退台、加大進深的手法,有效節約了土地,強化了裏弄空間領域,具有一定的社會凝聚力,給人以安全感和舒適感。

深圳濱河新村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位於深圳紅嶺南路以西,靠近市中心,與香港新界隔河相望,占地麵積12.3公頃,總建築麵積約12.94萬平方米,居住約5千餘人,設有東西兩個組團。小區根據環境特點,采用周邊式的布局,將多層點式住宅與高層住宅沿基地周邊布置,既有良好的通風,又形成較大空間,以利於布置各類文化、體育、服務設施、小區采用連廊,把點式住宅連接成有機的整體,既加強了橫向聯係,同時也提高了空間領域感,增加了空間層次,並且解決了小區人車混雜的局麵。小區在建設時還充分考慮到南方地區通風、避熱的要求,努力做到形式多樣,使用合理,立麵造型層次豐富,庭院綠化也注意植物、小品的搭配,營造優美的環境。

紅梅西村位於常州市區東南角,占地14.86公頃,總建築麵積16.07萬平方米,可居住2277戶,8千餘人。其規劃與設計體現了江南水鄉風貌和常州地方特色。小區主路為袋形,串連起5個裏弄式或院落式組團。每個組團的住宅有一個主導色彩,入口設小品或過街樓,強調了領域感和識別係統。小區的環境設計富有層次,以位於中心的“樂”園為基礎,鋪蓋大片綠地,與中心遊泳池相映成趣。各組組團庭院或堆石成園,或引水為景,情趣盎然。住宅采用樂江南傳統粉牆黛瓦和屋頂,配以山牆構架符號和不同色彩,為小區增添了活力。

第一批城市住宅試點小區的成功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國家建設部及時總結經驗,加以推廣,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閘住宅小區的試點建設工作。此後,第二、第三、第四批全國城市住宅小區建設試點工作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與此同時,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相繼進行了省級小區試點。至1996年底,先後有78個小區分4批列入全國城市住宅小區建設試點計劃,116個列入省級小區試點,總建築麵積約2000多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