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依附於他人籬笆下。比喻依附別人生活。
【曆史典故】如果你問一個朋友,最近生活怎麼樣。他若是回答“寄人籬下”。那你的朋友八成過的不怎麼樣。這說明你的朋友可能還不能獨立生活,需要依附別人的力量。常言道:“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因為不能獨立,需要看別人的臉色,整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現在所說的“寄人籬下”多是指沒有條件獨立,依附別人的力量生存生活。它的原意是因循守舊,拾人牙慧。
張融,南朝人,其貌不揚,但才智過人,詩文書畫無所不精,尤其擅長狂草。他的作品不拘常法,獨創一格。其為人處世,清高絕俗,隻與有真才實學和真知灼見的人交往,否則即使王公貴族也不放在眼裏。南朝皇帝蕭道成在前朝做太尉時就很賞識他,蕭道成精通武略又文采出眾,贏得張融的佩服,於是二人結為好友。蕭道成建立南齊政權當了皇帝以後,兩人還經常在一起探討文學藝術領域裏的一些問題。
一天,兩人又討論起了書法。在評價了幾位著名書法家的特色之後,皇帝評論起張融的書法來,他說:“您的書法頗有風骨,但還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法度。”張融笑道:“陛下隻看到張融缺少二王的法度,卻沒看到二王缺少張融的法度啊。”皇帝聽了心頭一驚,隨後指著張融笑道:“也隻能從你嘴裏說出這樣奇怪的話,好,說說你的理由吧。”張融說:“男子漢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要向孔夫子刪編《詩》《書》,製定《禮》《樂》那樣,開拓新路,獨創一格,推出的作品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法度,怎能因循守舊,拾人牙慧,寄人籬下呢?二王的法度我不是沒吸收,但已經轉化為我自己的法度了,遺憾的是二王不能吸收我的法度再行轉化了。”皇帝聽了也不得不點頭佩服。
疑鄰盜斧:猜疑是害人害己的禍根
【出處】《列子·說符》。
【釋義】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曆史典故】猜忌可不是好事情,猜忌使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感。日常生活中的猜忌會影響夫妻感情,破壞同窗之情,斷送手足之情。實際上很多的猜忌都毫無由來,隻不過是想當然的認為罷了。關於猜疑有這樣一則笑話。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在家裏到處找都沒有找到,於是,他就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沒有證據不能亂講,他就仔細地觀察鄰居的兒子:看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像偷斧子的。
過了幾天,這個人要到地窖去儲存物品。當他挖開地窖門,下到地窖裏的時候,發現自家那把不見了好多天的斧頭正躺在地上。
到了第二天,這個人再去看鄰居的兒子的時候,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連笑的神態,也都一點兒不像是偷斧頭的樣子了。
不食無主之梨:為原則而生的人
【出處】《元史·許衡傳》。
【釋義】不吃無人看管的梨。比喻一個人能排除外界的幹擾和誘惑,恪守自己的行為和操守。
【曆史典故】南宋末年有一個年輕人名叫許衡,因聰明勤奮而在當地頗為知名。一次,許衡獨自趕路,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樣炙烤著大地。許衡由於長時間趕路而汗流浹背,口幹舌燥。走著走著,他遇到了幾個商販在一棵大樹下乘涼,那幫商販也都又熱又渴,但卻沒有水。
這時,遠處走來一個人,他懷裏捧著一堆梨子說:“前麵有梨樹,大家快去摘來解渴。”商販們一聽,趕忙收拾東西去摘梨,許衡卻沒動。
有個商販奇怪地問:“你為什麼不去摘梨呢?”許衡問道:“梨樹的主人在嗎?”商販們都說:“梨樹的主人不在,但天氣這麼熱,摘幾個梨解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許衡認真地說:“梨樹現在雖然沒有主人看管,難道我們自己的心也沒有約束嗎?我心有約束,不是自己的東西,又沒經主人允許,我是絕不會去偷的。”
商販們不理會許衡,紛紛去摘梨。許衡見狀,隻好無奈地獨自走了,他忍著炎熱和口渴繼續趕路。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販們則紛紛譏笑他是個愚人,不懂得變通。
許衡恪守自己的原則,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能堅持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宋末元初著名的學者。
立木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出處】《史記·商鞅列傳》。
【釋義】商鞅為推行新法而取信於民的方法。比喻言出必行。
【曆史典故】現在看武俠劇,有幾個大英雄約定好了某事,總會信誓旦旦地說“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就是說約好了的事情就一定會做到,別有一股衝天豪情。誠信為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戰國時的商鞅就做到了“立木為信”。
戰國七雄中,秦國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麵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但自從秦孝公即位後,他重用衛國人商鞅變法強國,使秦國一躍成為七國之中最強者。
商鞅在變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難,為了讓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命人在京城南門立了一根三米長的木杆,發布公告,誰能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黃金。這一舉動引來了許多老百姓,他們圍在一起議論紛紛。其中一個人說:“這根木杆誰都扛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黃金呢?這其中一定有問題!”另一個人說:“大概是跟我們開玩笑吧,不會是真的。”圍觀的人都認為商鞅的立約不可信,所以無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見狀,便把賞金加大,說道:“如果有人能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去,我就賞給他五十兩黃金。”商鞅的話音未落,百姓又開始嘩然。有人嚷道:“大人真會開玩笑,這麼簡單的事,哪會賞那麼多黃金呢?”現在,人們反而更加懷疑了,誰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過了一會兒,人群中走出來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說:“我可以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去。”隻見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邁開大步,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們也尾隨著他,想看個究竟。那人到達北門後,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兩黃金,交給了他。老百姓紛紛稱讚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國百姓,他製定的新法頒布後,得到順利推行。
一諾千金:誠實守信是處世之本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釋義】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曆史典故】生活中我們都講不要輕易承諾,既然承諾,就要“一諾千金”。什麼意思呢?是一句話重千金嗎?其實這句話是由“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演化而來。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隻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設法辦到,因此廣受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項羽兵敗後,季布孤身一人殺出重圍,開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當了皇帝的劉邦一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於是下令通緝季布。
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化裝後,到山東一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說情。在夏侯嬰的勸說下,劉邦不僅撤銷了對季布的通緝,還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季布有一個同鄉曹邱生,聽說季布做了大官,就馬上去見季布。但季布對他有些誤會,知道他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隻是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說:“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鄉,便應該珍視鄉情才對。我聽說楚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是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皆因你是我的同鄉,我才到處宣揚你啊。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與我結為朋友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對於他的誤解頓時消除了,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季紮掛劍: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
【釋義】季紮: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季紮把自己的佩劍掛在徐國國君的墓前。比喻人一定要堅守誠信。
【曆史典故】
季紮是春秋時吳王壽夢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他很有才華,壽夢在世時就想把王位傳給他,但季紮避讓不答應,壽夢隻好讓長子諸樊繼位。
後來,季紮受吳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在接待季紮時,看到了他佩帶的寶劍。吳國鑄劍在春秋時聞名遐邇,季紮作為使節所佩帶的寶劍自然不凡。徐君對季紮的寶劍讚不絕口,流露出喜愛之情。季紮也看出徐國國君的心意,就打算把這寶劍送給徐國國君作為紀念。
但是這把劍是父王賜給他的,是他作為吳國使節的一個信物,他到各諸侯國去必須帶著它,現在自己的任務還沒完成,怎麼能把它送給別人呢?季紮暗下決心,返回時一定把此劍獻上。後來,他離開徐國,先後到魯國、齊國、鄭國、衛國、晉國等地,返回時途經徐國,當他想去拜訪徐國國君以實現自己贈劍的願望時,卻得知徐國國君已死。
萬分悲痛的季紮來到徐國國君墓前祭奠,祭奠完畢,他解下身上的佩劍,掛在墳旁的樹木之上。隨從人員說:“徐國國君已死,還留下寶劍幹什麼呀?”季紮說:“當時我內心已答應了他,我不能因為他已死,就違背自己的心願啊!”
中流擊楫:言必信,行必果
【出處】《晉書·祖逖傳》。
【釋義】中流:河流的中央;擊:敲打;楫:船槳。渡河時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槳。比喻收複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之氣。
【曆史典故】“中流擊楫”這個詞語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很陌生,它的意思是渡河時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槳。比喻收複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之氣。相傳,這個詞語是這麼來的:
祖逖原本出身於西晉末年的北方大族,後來家道中落。在當時的亂世之中,祖逖帶了幾百位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過程中,祖逖主動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糧食、衣服也分給大家。鄉親們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難的人群來到了泗口(今江蘇靖江北)。這時,祖逖手下已經聚集了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人。大家眼看著自己的家園被外族侵占,都很憤恨,見祖逖是一個胸懷大誌的人,就推選祖逖做了首領,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打回家鄉去。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勸說他領兵收複失地,司馬睿當時並沒有收複中原的打算,但聽祖逖說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就勉強答應了祖逖的請求,並派他做豫州(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他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給他戰衣和兵器,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集結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