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名詞。指沒有明確的文獻資料記載的曆史以前所經曆的曆史階段。中國史學將夏代以前的曆史,稱為史前史。包括原始社會及堯、舜、禹所處的傳說時期。史前史的研究主要依據考古發現的人類遺存的實物資料,以及神話傳說。人類在這一時期產生,並在勞動中逐漸進化成現代人。社會形態由原始群,過渡到血緣家族,進入氏族社會。其間經曆母係氏族和父係氏族兩個階段,最後隨氏族內部私有觀念的產生,貧富分化,導致對立,而進入階級社會。史前時期人類已掌握了製作工具的技術,主要為石質。製作方法從打製發展為磨製。早期勞動方式為采集和狩獵,隨工具製作技術的進步,勞動所獲出現剩餘,遂逐漸產生原始種植業(農業)和家畜飼養業。人類亦從遷徙無常進入定居生活。血親觀念形成後,同一血緣聚居在一起,形成氏族部落,並開始建造房屋,形成聚落。其間人類發明了人工取火和製陶技術,並於史前後期,發明了冶銅技術。人類自定居後,生產不斷發展。部落間常因土地及財富發生衝突,為壯大力量,由相近血緣或出於利益關係,部落間多結成聯盟。在私有製產生後,部落聯盟內部逐漸形成對立的兩個階級,最終導致城邦國家的建立。
【石器時代】
考古學名稱。是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曆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銅器的出現,大約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止於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這一時代是人類從猿人經過漫長的曆史,逐步進化為現代人的時期。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征,是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人類,主要利用自然界中的石英岩、石英砂岩、脈石英等礫石製造勞動工具。根據石器的不同的加工製作方法,即打製和磨製,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個重要時期。國外學者亦有觀點認為於舊、新石器時代之間,應再劃分一個過渡期,稱為中石器時代。石器時代在人類曆史上,按人類社會生活形態劃分,大致經曆了原始群、血緣氏族兩個重要階段,人類從野蠻狀態逐步走向文明。參見“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考古學名稱。人類出現後的第一個曆史時期,距今約二三百萬年至一萬年前。這一時代的重要標誌,是當時的人類采用打製的方式,製作簡單的石質生產工具,即打製石器。打製石器的製作方法主要有砸擊、錘擊、碰砧等。用於製作石器的石料為采自於自然界中的脈石英、石英岩、石英砂英、燧石等礫石。根據形狀和用途劃分,石器大致可分為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球形器等幾種類型,可適應多種勞動的需要。采用打製方法製作的石器比較粗糙,亦不定型。這一時期的人類體質具有明顯的原始特征,如頭蓋骨頂部低平,前額後傾,吻部突出,頭骨骨壁極厚,腦容量較小。在這個漫長的曆史時期內,人類的體質在勞動中不斷進化。根據原始人類體質的發展和進化,人類學將這一曆史時期的人類劃分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個階段,與考古學按原始人類文化遺存的變化劃分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相吻合。在這一時期的人類化石出土地點及地層中,常發現多種現已絕跡的哺乳動物化石。根據孢子花粉分析,這一時期的人類大多生活在溫暖、濕潤的地區,植物茂盛,野獸出沒。原始人類以采集和狩獵的勞動方式,獲取食物,維持生存。在一些原始人類化石出土地點,還發現有炭屑、灰燼及燒骨等遺跡和遺存,推測當時的人類已開始人工用火。為能在險惡的自然環境中生存,這一時期的人類采用群居的生活方式,即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世界範圍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存比較豐富,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歐洲的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克羅馬農人,非洲的能人、毛裏坦人,亞洲的爪哇人及中國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南京人、大荔人、許家窯人、馬壩人、長陽人、丁村人、山頂洞人、河套人、左鎮人等。
【元謀猿人】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又稱元謀直立人,簡稱元謀人。1965年5月,發現於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地處元謀盆地的邊緣地帶。出土的早期人類化石包括兩枚左右上內側門齒,屬於同一位成年人個體。兩枚牙齒齒冠保存完整,十分粗壯,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被命名為“元謀直立人”。據古地磁法測定,元謀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有170萬年(另有測定結果為距今164萬年,或者為距今60至50萬年)。1967年以後,在同一地點又陸續發現了石製品和大量的炭屑,以及各種哺乳動物的化石。石製品共出土17件,均采用打製方式加工而成。其中7件是於元謀猿人牙齒化石所在地層中發現的,主要是用石英岩打製的刮削器。其餘10件是在牙齒化石發現地地表采集到的,為三角形尖狀器等石器。炭屑分布在上下厚約3米的三個層位中,多摻雜在粘土和粉沙質粘土中,呈星星點點散狀分布。炭屑中夾雜有哺乳動物化石,主要包括劍齒虎、爪蹄獸、雲南馬、中國犀、山西軸鹿等29種遠古時期的動物。這些動物今天早已全部絕種。此外還發現幾塊顏色發黑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燒骨。元謀發現的猿人化石、打製石器、炭屑和燒骨,以及動物化石等遺存,表明元謀猿人已經能夠使用和製造工具,並通過狩獵勞動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而且還懂得火的使用。
【藍田猿人】
中國舊石器時期早期人類化石,簡稱藍田人。因發現於陝西藍田縣而得名。藍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點有兩處,均位於藍田縣境內。1963年,在縣城西北泄湖陳家窩村附近,出土一個完好的猿人下頜骨,並附連有13顆牙齒,屬老年女性。在出土人類化石的層位中,還發掘到石製品、哺乳動物化石等遺存。據古地磁法測定,陳家窩藍田猿人生活年代距今65萬至53萬年間。1964年,在縣城東九間房公主嶺又發現時代更早的猿人化石及其遺存。猿人化石包括頭蓋骨、鼻骨、右上頜骨和3顆臼齒,屬於同一個年齡30多歲的成年女性個體。也出土了石製品和石器材料、哺乳動物化石等遺存。據古地磁法測定,公主嶺藍田猿人生活年代距今98萬至67萬年間。藍田猿人頭骨有鮮明的原始性質:頭蓋骨極為低平,額骨傾斜明顯而尚無額竇。
眉脊骨十分粗壯,於眼眶上方形成一條橫脊。頭骨骨壁極厚,腦容量估計約為780毫升左右。出土的石製品證明藍田人已經能夠用石英岩、脈石英和石英砂岩等礫石打製多種石質工具,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球形器、三棱大尖狀器等。打製方法以單麵加工為主,再進行一些簡單的修整,多數未經第二步加工,故石器比較粗糙。與猿人化石同出的有4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內有大熊貓、劍齒象、毛冠鹿、斑鹿、野豬等。由此推知,藍田猿人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秦嶺北坡溫暖較濕潤的森林草原地區,從事采集和狩獵勞動。在公主嶺出土猿人化石層中,還發現三四處灰燼和灰屑,散布範圍不大,可能是藍田猿人用火的遺跡。【北京猿人】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簡稱北京人。出土於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洞穴堆積層中。首次發現於1927年,其後又於1949年、1951年、1958~1960年、1966年、1978年以後,多次進行發掘,共出土有頭蓋骨6具、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麵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1塊,零散的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共153顆,大約分屬於40多個個體。北京猿人遺址堆積物厚達40米以上,人類化石即出土於上部34米的不同地質層位中。據用古地磁法、鈾係法等多種斷代方法測定,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為70萬年至23萬年,前後經曆40餘萬年。北京猿人的體質形態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原始性,身體各部位的進化不平衡。頭骨進化較為落後:頂部低平,前額後傾。眉脊粗壯、突起,左右相連。頭頂正中有一條自前向後的矢狀脊。腦殼很厚,大約比現代人厚一倍。腦容量據推算約915~1225毫升不等,平均為1059毫升,小於現代人腦容量1400毫升的平均指數。北京猿人吻部突出,下額後縮,牙齒粗大。麵部較短,形狀呈下部膨大,上部內縮,顴骨高突,鼻骨扁而寬。麵部最寬處位於外耳門附近。這些特征比猿類有較明顯的進化,又與現代人有較大的差距,處於猿類向現代人進化的過程中。北京猿人的四肢進化較頭骨為快,基本具有現代人的形態。
其下肢股骨的大小、形狀、肌肉附著點,已與現代人很相似。出現了股骨脊,說明北京猿人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但骨壁較厚、髓腔較小,仍是原始性的體現。上肢骨除保留與下肢骨相同的原始性外,上臂骨、鎖骨、腕中月骨等更接近於現代人的骨骼形狀,表明北京猿人的雙手已經能夠比較靈巧自如地作出各種形態和動作,以從事各種勞動。北京猿人體質形態發展的不平衡,證明勞動對人類體質的進化起有決定的作用。在北京猿人生活的洞穴中,出土有10萬餘件石器和石片。製作石器的石片多采自於洞外河灘的脈石英、石英岩、燧石等礫石。采用錘擊、碰砧、砸擊等方法,打製出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的石器,是為勞動工具。在洞穴中還發現用火的遺存,由灰燼、木炭、燒石、燒骨等疊壓堆積而成,有些地方厚達6米,反映出北京猿人不僅已經使用火,並能控製和管理火。這對於促進人類體製的發展,抵禦自然界的侵害,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在北京猿人洞穴堆積層中,還出土了劍齒虎、豹、熊、斑鹿、披毛犀、獼猴、豪豬、野馬、羚羊、竹鼠、大河狸、水獺、水牛等動物的化石,說明北京猿人生活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曾屢經變化,除洞穴附近有山地、平原外,還曾出現過草原、沙漠、河湖、沼澤。早期氣候偏冷,中期以後逐漸轉暖。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北京猿人在洞穴中過著群居的生活,從事采集和狩獵勞動,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在灰燼中發現的燒骨,有些已被敲破,表明北京猿人已食用熟食。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北京猿人依靠群體的力量維持著生存。但受自然災害、疾病和猛獸侵害等因素的影響,北京猿人的死亡率很高,壽命很短。據對人骨化石鑒定的資料顯示,死於14歲以下者竟占約40%以上。這也說明當時的生活條件是十分艱苦和惡劣的,盡管如此,北京猿人仍創造出人類的原始文明。
【中石器時代】
考古學名稱。亦稱續舊石器時代,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期,大約始於距今1萬年左右,延續時間因地區差異而不平衡。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人類仍以采集和漁獵為主要的勞動方式,使用的工具亦以打製石器為主,偶見磨光痕跡。有些石器是從細小的石核上剝離而成的,稱為細石器。中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不太普遍,較重要的有以地中海沿岸地區為中心分布的歐洲阿齊爾文化、塔德努瓦文化等。我國境內的中石器文化較少發現。位於陝西朝邑、大荔兩縣交界處發現的沙苑文化,河南許昌靈井文化、山西沁水下川文化等幾處遺址,即為中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名稱。處於石器時代的晚期,是繼舊石器時代之後的一個重要的曆史時期。大約始於距今1萬年左右,止於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其後經金石並用時代,過渡到青銅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特征,是這一時期的人類已采用磨製技術製作以石質為主的生產工具,即磨製石器。用磨製技術製作的石器,表麵較光滑,刃部較鋒利,器物逐漸定型。磨製石器工具主要包括斧、刀、鐮、锛、磨盤和磨棒等,還有磨製的石質容器和藝術品。工具製作技術的進步,改進了勞動工具的性能,提高了勞動的效率。在這個時代的遺址中,比較普遍地發現有麥、稻、粟、黍等作物遺存,狗、羊、牛等動物骨骼,證明當時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家畜飼養業。並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人類主要的生產勞動方式和生活資料的來源。采集和漁獵則退居為輔助性勞動。人類因此開始定居的生活,形成按血緣關係組合而成的,有一定規模的聚落。人類社會從此進入血緣氏族社會。
因這一時代形成的群體及聚落,是以母係血緣為紐帶維係的,故稱為母係氏族社會,後期演進為以父係血緣為紐帶,而稱父係氏族社會。為適應定居生活的需要,在這個時代,人類發明了房屋建築、製陶、紡織等技術。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及文化遺存,在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南亞次大陸的布爾紮霍姆文化,東南亞的北山文化,西亞貝達遺址,中亞的哲通文化,克爾捷米納爾文化,歐洲的希臘克諾索斯遺址、阿爾吉薩遺址、新尼科門迪亞遺址、奧察基遺址、迪米尼文化,巴爾幹半島的卡拉諾沃文化、斯塔爾切沃文化、印陶文化、溫查文化,東歐的第聶伯河—頓涅茨河文化、小窩—篦紋陶文化、伏爾加河—卡馬河文化,東歐南部的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北非的撒哈拉—蘇丹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北美洲的阿迪納文化、密西西比文化、阿那薩吉文化、莫戈永文化、霍霍卡姆文化,大洋洲的拉皮塔文化等。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及文化尤為豐富,其中著名的有裴李崗遺址、磁山遺址、仰韶文化、河姆渡遺址、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馬家濱文化、良渚文化、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卡若遺址、紅山文化等。
【氏族社會】
社會學名稱。亦稱氏族公社。即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亦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始終。氏族社會初期,以母係血緣為紐帶,即母權製,稱母係氏族社會。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逐漸過渡到以父係血緣為紐帶,即父權製,稱父係氏族社會。氏族內部生產資料公有,實行集體生產,勞動果實平均分配。公共事務由選舉產生的氏族首領管理。遇有氏族內外的重大問題,則由氏族成員會議決定。氏族社會時期實行族外婚製,內部禁止通婚。隨著金屬工具的使用,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勞動效率提高,又出現剩餘的勞動產品,私有製隨之產生,導致氏族內部貧富分化,進而演變為對立,階級逐漸形成,氏族亦隨之解體。社會遂以一夫一妻製家庭為基本的組成單位。
【山頂洞人】
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最初發現於1930年,在1933年至1934年的發掘中,出土了一批人類化石、石器、骨角器和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以及其他文化遺存。山頂洞大致分為洞口、上室、下室、下窖4部分。洞口朝北,高約4米,下部寬約5米。進入洞口即是上室,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約14米。根據洞室中間殘存的一堆灰燼,和底部的石鍾乳層麵及部分洞壁上的燒炙痕跡分析,上室是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由上室沿洞穴向西行,便進入深約8米的下室。在這裏發現3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幹骨。人骨周圍散布有赤鐵礦粉末和一些隨葬品,由此說明下室是葬地。在下室深處有一條南北長3米,東西寬1米的裂縫,即為下窖。在此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動物骨架。推測這些動物是在人類入居以前,偶然墜落其中的。在山頂洞中發現的人類化石,包括3具完整的頭骨、3件頭骨殘片、4件下顎骨及殘片,以及一些脊椎骨、枕骨、肩胛骨、臏骨等,還有數十顆牙齒。這些人類化石共代表8至10位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其中5位是成年人,1位是少年,1位是5歲的兒童,1位是嬰兒。經碳—14測定,山頂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約為18萬年左右。對這些人類化石的鑒定分析表明,山頂洞人的體質形態較北京猿人更為進步,已和現代人基本一致。其頭骨最寬處在頂骨結節附近,牙齒較小,齒冠較高。下頜內曲明顯,下頦突出。山頂洞人的腦容量已達1300~1500毫升。
男性身高約為174米,女性約為159米。山頂洞人的總體特征屬於蒙古人種的特征,並與中國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地安人十分接近,有可能是這三個現代種族的直係祖先。發現的山頂洞人製造的石器數量不多,隻有25件,主要是砍斫器和刮削器。其製作方法與北京猿人很相似。山頂洞人製造的骨角器最具代表性,尤以骨針最為典型,骨針針身保存完好,僅針孔殘缺。殘長82毫米,針身微彎,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一些細小而又銳利的尖狀器挖成的。山頂洞人還製作了大量的裝飾品,有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和石墜、鯇魚眼上骨以及刻溝的骨管等。已發現的125枚獸牙,有1枚虎門齒,其餘為獾、狐、鹿、狸等的犬齒,孔均鑽在牙根部位,為兩麵對挖而成。出土時有5件獸牙呈半圓形排列,可能作為成串的項鏈。用白色石灰岩製作得十分精巧的小石珠,表麵還用赤鐵礦粉染成紅色。這些發現表明,山頂洞人已經發明和掌握了鑽孔、磨製和染色技術。盡管磨製技術當時還僅用於製作裝飾品,但卻為以後的新石器時代磨製工具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裝飾品及染色技術的問世,反映出山頂洞人已具有了審美觀念。骨針的製作,證明當時的人類已經掌握了縫製技術,進一步提高了人類抵禦風寒侵害的能力。山頂洞人將死者葬於下室,並在其身上及周圍撒放赤鐵礦粉,說明他們已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在山頂洞堆積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有54種,其中哺乳動物有48種,除洞熊、駝鳥、斑鬣狗外,其餘動物均出沒於現華北和東北地區,由此證明山頂洞人生活的自然環境與今天的周口店一帶很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山頂洞遺址中發現的鯇魚等魚類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會捕捉水生動物,標誌著人類生產勞動的範圍更加擴大。山頂洞人以采集和漁獵勞動為生,在洞穴中過著群居生活。在生產勞動中,他們認識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