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1 / 2)

馬丁·路德是十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11月3日,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誌東部的一個小企業主家庭。

那時的德國,經濟比較發達,地理位置重要,商業比較繁榮。但與西歐各國相比,它的經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分散性,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經濟的分散性加劇了政治上的分裂割據狀態。政治經濟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導致國內一片混亂。天主教會借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僧侶們無惡不作,整個國家處於一處“混沌”狀態。

少年時的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會的腐敗糜爛,便下定決心要進行宗教改革。大學畢業以後,他在父母親朋詫異的目光中“遁入空門”——進入雷爾福特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修士,他在那裏學習神學,並且潔身自律。1508年他成為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敗奢侈,日益堅定了他進行宗教改革的決心。他開始著手創建自己的宗教學說——“因信稱義”說。他認為一個人靈魂的獲救隻須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麼教會的繁瑣儀式。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教會和僧侶階層的特權。

1517年,為反對教皇利奧十世借頒發贖罪券盤剝百姓,路德在維登堡大教堂門前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這個論綱用拉丁文寫成,整篇論綱討論的都是有關贖罪券的欺騙性。《論綱》所引起的強烈反響,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預料。社會各階層都對《論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以說《論綱》點燃了第一次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為德國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階層的熱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羅馬教庭徹底決裂的道路。

1519年,羅馬教會的神學家約翰·艾克同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展開了大論戰。在路德唇槍舌劍、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下,約翰·艾克狼狽不堪地敗下陣去,這場大辯論無疑成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轉機。

1520年是宣揚路德學說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書籍、文章208冊,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冊之多。被稱作宗教改革三大論著的《致德意誌貴族公開書》、《教會被囚於巴比倫》、《基督徒的自由》都發表在那一年。在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擊矛頭並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敗,他矛頭所指的是整個封建神權政治。他的學說從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紀的教階組織,否定了奴役人們的聖禮製度和教會法規,提出建立與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的資產階級廉儉教會,並在宗教理論上以資產階級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義他律的宗教。

這一切點燃了下層人民的熱情之火,呼出了人們的心聲。人民擁戴路德,以教皇為首的教會人員卻對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之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路德麵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在擁護者的讚美聲中把教皇的詔書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動進一步劃清了自己同教會的界限,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德意誌和西歐各國的人民,他們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說由路德點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歐各國已成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