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戰勝了蚩尤,受到各部落的尊敬和擁戴,威望越來越高。後來,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又發生了矛盾,黃帝在阪泉一帶打敗了炎帝,於是,黃帝就成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
黃帝時代,人們學會了建造房屋和製作衣裳,還發明了車輛、舟船,等等。傳說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
【讀史心得】
黃帝為創造遠古時代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受到曆代人們的尊崇,所以,人們都尊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原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故我們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你知道堯舜禪讓的故事嗎?
黃帝之後,相繼出了三個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就是堯、舜和禹。
部落酋長堯到了晚年,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量他的繼承人的問題。大家一致推薦舜,並說明了理由。
舜的父親叫瞽叟(就是瞎老頭的意思)。舜早年喪了母,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叫做象,極其傲慢,可是父親瞽叟卻很偏愛他。即使這樣,舜對父母還是非常孝敬,對弟弟也很友愛,所以,大家認為舜的德行很好。
堯聽了大家的意見很滿意,便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又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這使舜的後母和弟弟心生妒忌,便和瞽叟一起設計暗害舜。
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倉頂,當中沿梯子爬上倉頂時,瞽叟卻把梯子撤了,並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燒死。舜見狀,就舉著兩頂鬥笠,像張著降落傘一樣,安然無恙落到地上。
瞽叟和象又叫舜到井下去淘井,然後,往井裏扔石頭,想把舜活埋在井裏。舜卻從井壁挖了一條通道,安全回家了。
此後,舜仍然一如既往地善待父母和弟弟。
堯聽了大家的介紹,又親自對他進行了考察,最終認為舜確實是個眾望所歸的可靠接班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傳位方式,史稱“禪讓”。
你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嗎?
黃河流域經常發生大水災,居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威脅。堯就命令崇地的部落首領鯀去治理洪水。鯀受命後,就築造堤壩想擋住洪水。結果洪水一來,堤壩都被衝垮了,就這樣用了將近9年時間反複築堤,不僅沒有取得成效,反而洪水越來越大,水災越鬧越凶。
舜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以其工作失職殺了鯀,並命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禹汲取了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采取了疏導的辦法代替築堤圍堵的方法,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
大禹受命治水盡職盡責,心懷百姓疾苦,在治水的13年裏,三次經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大禹終於製服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
【知識鏈接】 《禹貢》
是《尚書》中的一篇,作者不詳。它記述了當時中國的地理情況,把全國分為九州,對黃河流域的山嶺、河流、土壤、物產、貢賦、交通等記述較詳,但對長江、淮河流域的記載則較粗略。《禹貢》把大禹治水的傳說發展成為一篇珍貴的古代地理記載,是中國第一部科學價值很高的地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