扆這種家具隻有皇帝能夠使用,皇帝正式接受大臣朝見的時候,就在大殿裏放一個扆。古書上記載說,這種扆“高八尺”,古代的一尺和現在的一尺不太一樣,大致算來,八尺應該在1.8米到1.9米之間,所以扆絕對是個龐然大物,有它在背後襯托,皇帝會顯得更加莊嚴威武。一開始皇帝是站在扆前的,後來變成在扆前擺一個寶座,皇帝坐在寶座上。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清朝,直到現在,故宮太和殿的寶座後麵,還擺著這樣一座雕龍金漆的大屏風。由這一傳統,也引申出了幾個詞彙,如“當扆”指的是皇帝上朝處理政事,“扆座”就是皇帝的座位。

扆吸引視線和襯托的效果確實非常好,現代人也意識到這一點,雖然不再使用屏風,卻往往會在會議室等場所的主位背後,掛一張大型的字畫,人民大會堂的會議廳裏就是如此。

68古代有一種衣櫃可以自動關門,它是怎麼做到的?

中國古代的衣櫃門,最初都是靠門軸和櫃體相連的,門軸在古代被稱作“樞”,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圓柱狀的,另一部分是環狀的,分別安裝在門和櫃體上。圓柱狀的部分要套在環狀部分之內,使圓柱狀部分在環狀部分內可以自由轉動,櫃門因此可以靈活開合。在《呂氏春秋》中有一句名言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字麵意思是說,流動的水不容易腐臭,而常常轉動的門軸也不容易被蟲蛀。它的寓意很深刻,是要告訴人們,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才能保持良好的效果。

這種靠門軸開合的櫃門,必須安在櫃子外側,所以這一部分會突出於櫃子,露在外麵。因此為了美觀,櫃頂也會突出櫃子,以便遮擋門軸。工匠在製作這種突出的櫃頂的時候,往往會將櫃頂的四角磨圓,所以人們稱這種櫃子為“圓角櫃”,又叫“麵條櫃”。麵條櫃常常被設計成上窄下寬的樣式,這是為了視覺上的美觀,因為人們的視點比較高,如果櫃子上下寬度一樣,通過人眼看上去,會產生上寬下窄的視覺效果。所以故意設計成上窄下寬之後,肉眼看上去上下似乎是一樣寬的了。這種櫃子由於上下形狀不同,重心的位置有所偏差,因此打開門之後,櫃門會由於重力的作用,自動向內受力,緩緩關閉。

69有一種叫做“氣死貓”的櫥櫃,它是怎麼得名的?

“氣死貓”這個名字的來曆,是因為這種櫥櫃的特殊樣式。這種櫥櫃的獨特之處在於,櫥門是由一根一根的木條拚成。櫥門的木條可以豎直著並排放置,也可以組成簡潔或繁複的幾何圖形,增加櫥櫃的藝術性。但是木條之間一定要有縫隙,縫隙間可以不作處理,就這麼露著,也可以糊上紗。這些縫隙可以使櫥櫃的透氣性增強,也可以使人們通過這些縫隙,看清櫥櫃裏的物品。

民間常用這種櫥櫃來存放食物和餐具,貓透過櫥門上的木條,可以看到裏麵的好吃的,卻被櫥門擋住吃不到,因此被“氣死”了,這就是“氣死貓”這個戲稱的來曆。

“氣死貓”相對於架子來說,四麵遮擋,可以防止落灰,卻又比一般的櫥櫃透氣性好,因此用起來非常方便。不但可以存放食物等日常用品,也可以用來放書和珍貴物品。因為不打開櫃門就能看到裏麵的物品,所以也可以用來放置古玩。我們現在給書櫃等家具裝上有玻璃的門,就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其實除了櫥櫃,還有一種異曲同工也叫“氣死貓”的家具,是用竹條或者柳條手工編織的大簍子。它帶有蓋子,貓可以看到簍中的食物卻拿不到,又被“氣死”了。這種簍子便於搬運攜帶,十分適合出門帶飯的時候使用。

70古代的衣架和現代的完全不一樣,古代的衣架是什麼樣的?

現代人使用衣架掛衣服,是用衣架從衣服的領口處深入衣服裏麵,向左右兩側把衣服的肩部撐起來,使衣服自然下垂。我們現在使用的衣架,是由西方傳入的舶來品,和古代的衣架一點關係都沒有。

古代的衣架,是在兩根立柱中間設置幾條橫杆,衣服就橫搭在橫杆上,保持它的平整。最初的衣架隻是一個簡單的架子,發展到後來,衣架也變得越發精致,如在兩根立柱的頂端雕刻龍鳳等裝飾。另外,為了保持衣架的穩定,在立柱之間除了要設置多條橫杆,還要安一個叫做“中牌子”的長方形木板,中牌子漸漸也成了衣架的重要裝飾,如有的衣架在中牌子上雕刻了複雜的圖案,有的在中牌子上用木條拚成幾何圖形的紋路……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衣架的雛形,雖然那時的衣架,隻不過是一根兩端固定在牆上的竿子。這根竿子叫做椸或者桁,那時規定,不同性別的人不能使用同一個椸掛衣服,即使是夫婦,也得分開使用椸。後來椸從牆上獨立出來,由專門的立柱支撐,成了單獨使用的家具。在一座宋代墓葬的壁畫裏,就可以看到單獨使用的衣架,壁畫中的衣架,橫杆兩端被雕成向上翹起的樣式,可見那時已經開始注重衣架的美觀了。而椸被稱作“衣架”,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記錄,是在唐代的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