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說過,冠、烏紗帽等在古代主要是貴族戴的帽子,普通百姓則以佩戴頭巾為主。在魏晉以前,普通的士兵用青巾裹頭。因此士兵常被稱為“蒼頭”,蒼是青色的意思。到了魏晉南北朝,“蒼頭”又用來稱呼下人,也就是戴青色頭巾的仆役。頭巾也有其他顏色,比如西漢末年的紅巾軍起義,顧名思義,就是一群戴著紅色頭巾的人起來造反。這種頭巾,貴族是不屑於戴的。但到了漢朝末年,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當時的貴族士人在很多場合不再按儒家的禮製戴冠,而是改為佩戴頭巾。三國時代,這種裝束就發展成了當時時尚的裝束。那時候的人奉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原則,就是我們的身軀、四肢、頭發和肌膚,都是父母賜予的,不能對這些有所毀壞傷害,因此當時的人是不理發的。人們用頭巾包裹頭發,頭巾的飄帶下垂,顯得十分瀟灑飄逸,成為一時的時尚潮流,這就是所謂的綸巾。東晉裴啟《語林》記載說,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諸葛亮與魏國的司馬懿指揮軍隊在渭水邊大戰,司馬懿全身盔甲套得嚴嚴實實,神情嚴肅,站在高處觀察對岸諸葛亮的軍陣。他發現諸葛亮坐在車子上,佩戴著粗布做的頭巾,手裏拿著白色羽毛做的扇子,神態自若地指揮,軍隊都嚴格按照他的號令排兵布陣,井井有條。司馬懿看到後不禁感歎說:“唉,我不如諸葛亮啊,諸葛亮真可以算得上是名士啊!”因為諸葛亮的名氣大,派頭足,後人又把綸巾稱為“諸葛巾”。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寫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和諸葛亮的打扮一樣,周瑜也是“羽扇綸巾”。可見,戴頭巾、握羽扇是當時士人的普遍裝束。
15“不借”是古代一種鞋子的別名,這種鞋子人人都有,可以不用向別人借穿,猜一猜這是哪種鞋?
“不借”實際上指的是草鞋。草鞋的紡織材料來源多樣,有的用韌性較強的野生植物莖稈,也有的使用稻草或者麥秸、玉米秸。因為這種鞋方便易做,價格便宜,普通百姓都可能擁有,所以不用向別人借穿,人們便戲稱草鞋為“不借”。草鞋是中國老百姓自古以來的勞動用鞋,當然,也有皇帝穿草鞋的記載,漢文帝劉恒就曾經穿著“不借”上朝,來表示自己的節儉愛民,被傳為佳話。
草鞋在古代也叫,因為脫掉草鞋很方便,所以古人常常用“脫”來表示做事情很容易。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召集一大批飽學之士編的《淮南子》這本書就記載說:“堯舉天下而傳之舜,猶卻行而脫也。”意思就是堯把他所掌管的天下禪讓給舜,就像後退著走路脫鞋子一樣簡單。這其實表現了堯的天下為公、不為私利的精神。
我們熟知的三國故事裏麵,蜀國的建立者劉備,相傳在少年時,因為家境敗落,就是以編草鞋和賣草鞋為生的。可見做草鞋也是一門手藝活。
冬季下雪天如果遇上結冰的路麵,古人還給草鞋套上鐵製的腳碼子,也就是腳釘,這樣就有點類似今天田徑運動員穿的釘鞋,走起路來也會比較穩當了。
除草鞋之外,人們常穿的是麻、葛等材料做的單底的鞋,在宋代之前,人們把這種單鞋稱作屨或履。宋代之後,人們才用“鞋”字作為鞋類的通稱。
16在晉代,如果人們想穿一雙方便的鞋去登山,首先會想到向誰求助呢?
晉代的大詩人謝靈運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祖輩和父輩都曾做過大官,因此家產豐足。謝靈運喜歡遊山玩水,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野外登山愛好者。他總是到那些偏僻又險峻的地方去遊玩,也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詩句。據說謝靈運因為外出遊曆的需要,還發明了一種登山時穿用的特製木屐。
木屐是一種木頭做的鞋子,古代的木屐一般為兩齒木屐,即在木製鞋底下安裝兩個木齒,鞋底鑽小孔,方便穿纏繩帶以固定腳麵,繩帶的材料有布帛、皮革或葛麻。古代也有平底木屐,無齒。考古學家在浙江寧波慈湖遺址發掘到了一雙新石器時期的木屐,設計已趨於成熟。春秋時期,穿著木屐的記載更多了。到了西晉,男女所穿的木屐在式樣上已有所區別:男子所穿的木屐前端是方的,因此被稱作方頭屐;女式木屐前端做成圓弧形,被稱為圓頭屐。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梁朝,還風行一種高跟木屐,後齒比前齒高。當時的貴族男子脂粉氣很足,喜歡穿這種高跟木屐,走起路來像女孩子一樣曼妙,成為當時貴族青年的一股潮流。
謝靈運發明的木屐在鞋子下麵再加了一個木底,前後都裝有木齒。這樣在上山時去掉前麵的鞋齒,下山時去掉後麵的鞋齒,就可以保持上下山時身體的平衡。這種木屐引起了當時很多人的仿效,後人便把這種便於登山的木屐叫做“謝公屐”。
關於謝靈運愛登山,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謝靈運從浙江上虞開始遊玩,不走官道,專門選擇偏僻山路,一路上命令仆人開山砍樹,一直通到臨海這個地方,幾百人跟從著他。當時的臨海太守看到這麼一群人,拿著長刀,大為恐慌,以為是山裏出來造反的山民。不久後了解到真相,知道是謝靈運在進行戶外探險,這才放下心來。謝靈運這種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的作風,為當時和後來人仰慕,唐代的李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裏麵,就表達了希望可以像謝靈運那樣雲遊天下的意願,希望“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唐朝以後,木屐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現在的日本依然保留著穿木屐的習慣,這種風俗習慣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17現代女子高跟鞋的高跟在鞋子的後部,清代女子的“高跟”在鞋子的哪個部位?
觀看清代宮廷電視劇的時候,宮廷女子腳上所穿的“高跟鞋”一定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這種鞋就是滿族特有的繡花高底鞋。滿族婦女的鞋子獨具特色,鞋底一般是木底,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凸出一塊,凸出的部分用白布包裹,或者表麵塗抹白粉裝飾,因此這種木底也叫“粉底”,考究的粉底還會在四周鑲嵌寶石等飾物。木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上寬下窄,像馬蹄的形狀;一種是上細下寬,如同花盆狀,所以這兩種繡花鞋也叫“馬蹄底鞋”或者“花盆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