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清朝
籍貫:北京
其夫:博果爾、順治皇帝
非正常死亡方式:早殤
非正常死亡原因:喪子之痛加天花病
身世之謎
提起董鄂妃,自然讓人想起清朝初年的一樁疑案。這宗疑案的主角是順治皇帝,但導火線卻是董鄂妃一生酸苦的遭際。
順治皇帝六歲登基,禦宇十八年,不失為年少有為的皇帝,不過他陷入了一場與董鄂妃的曠世奇戀,以至於董鄂妃死後,他竟憂鬱成疾,四個月後暴病而卒,享年才二十四歲。關於順治皇帝的死,民間有不同的版本,那就是順治皇帝在心愛的董鄂妃死後,看破紅塵,參悟生死的玄機,舍棄皇位而到五台山落發為僧。
事情的真相究竟怎樣,至今眾說紛紜,而且各有證據自成一說。然而我們這裏要講述的不是順治皇帝的出家之謎,而是他的心愛女人董鄂妃的故事。無論順治皇帝是出家還是暴斃,總與一個人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那就是董鄂妃。順治皇帝謎一樣的結局都是因這個女人而起,那麼這個女人是怎樣的來曆呢?她的身世又是怎樣的?
其實,董鄂妃的身世和來曆也是一個謎,至今流傳著三個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版本來源於《清史稿·後妃傳》。其中說到董鄂妃時,說她是內大臣鄂碩之女,十八歲的時候被選入宮中,成了順治皇帝的妃子之一;史書上的這段記載,輪廓清晰,能夠讓人清晰地了解到董鄂妃的出身和入宮時間,但卻不太被人所接受,因為其對人們所關心的董鄂妃入宮以前經曆語焉不詳,如此平淡的出身怎麼會造就那麼轟動的傳奇呢?
第二種版本來自於《清宮演義》。其中說到董鄂妃的時候,認為她就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董小宛。這種說法流傳最廣,也最被廣大的讀者上帝所接受,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種說法純屬虛構,紕漏百出。
董小宛是秦淮八豔之一,生於明天啟年間,十九歲的時候從良,嫁給江南“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由於生逢亂世,戰火頻仍,沉醉在溫柔鄉裏的小兩口也不得不過上顛沛流離的生活,前後長達九年,始終不相離棄。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朝也隨之喪亡。董小宛在兵荒馬亂中被降清大將洪承疇俘獲,洪承疇欲霸為己有,但董小宛誓死不從,無奈之下便把董小宛獻給順治皇帝。順治皇帝也為董小宛傾國傾城的美貌所打動,封為董鄂妃,寵愛至死不衰。
這就是董鄂妃即董小宛的說法。但其中的錯誤之處一點即破。首先,根據可以見諸史料的兩位美女的卒年記載,董小宛的死亡時間與董鄂妃並不相符。董小宛死於順治八年,原因是勞瘁過度;董鄂妃死於順治十八年,原因是出天花不治而亡。前後相差十年之久,不可能是同一個人。
其次,兩位美女與順治皇帝的年齡差異,亦可證明董小宛並非董鄂妃。董小宛生於明天啟四年,順治元年的時候正好二十歲,而順治皇帝此時才滿六歲。而到了董鄂妃入宮的時候,即順治十三年,董小宛已經仙逝,有墳為證。況且,如果董鄂妃真是董小宛的話,順治皇帝娶年長自己十五歲的女人為妃,也殊不通情理。
因此無論從兩位美女的卒年考究,還是從董鄂妃入宮時間上排查,都可以得出董鄂妃與董小宛不是同一人的結論。但什麼原因使風馬牛不相及的董鄂妃與董小宛糾纏到一起呢?
這應歸咎於那些撰寫稗官野史的文人。他們在編撰的時候,為了使情節離奇古怪,為了使故事更加富有吸引力,抑或是為了發泄對順治皇帝的仇恨之情(明末清初的漢族士人往往仇清),就采用移花接木之法,將董小宛的傳說嫁接給董鄂妃,使她的身世和來曆更加離奇,匪夷所思。另外一點就是董小宛和董鄂妃確實都以“董”字開頭,容易引人聯想,況且二人又都是絕倫的美色。其實,“董鄂”兩字乃是滿語的譯音,別的文獻上也有譯作“棟鄂”和“冬古”的。
第三種版本諱莫如深,它關係到愛新覺羅家的一樁醜事。在這樁醜事中,董鄂妃的身份是和碩襄親王博果爾的妻子。襄親王與順治皇帝乃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由於頻繁的交往,順治皇帝漸漸愛上了自己的弟媳婦董鄂氏,董鄂氏也對順治皇帝心懷愛慕,兩人遂生郎情妾意。最後兩人的奸情不小心被襄親王發覺。襄親王無法忍受妻子贈與的綠帽子,於是盛怒之下毆打了董鄂氏。董鄂氏便到順治皇帝麵前哭訴,順治皇帝心疼之餘,就抽了襄親王一大耳光。襄親王既窩囊又無法抗爭,隻好聽之任之,最終一年以後鬱悶而死。襄親王死後,順治皇帝便不再偷偷摸摸,而是堂而皇之地將弟媳婦董鄂氏接入宮中,封為皇貴妃。
以上三種版本,莫衷一是,向來是公婆各說其理。著名學者孟森先生傾向於第三種說法,作者也頗以為然。因為第一種說法似有確鑿的史料為證,尚有可信之處;第二種說法則是無稽之談,不足取信,亦難登大雅之堂;唯有第三種說法,經得起推敲,亦可在傳教士湯若望的文集中得到印證,尤其重要的是,第三種說法中的種種故事即是後來董鄂妃悲劇結局的根源所在。
董鄂妃的身世煥發出迷離的色彩。無論是傳說也好,猜想也罷,最後歸結到一處,就是董鄂妃的容貌傾城傾國,深深俘獲了順治皇帝的心,順治皇帝為她寧肯舍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