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部分 營造一個溫馨環境(2 / 2)

緩解期治療是哮喘治療的重點,是通過控製氣道炎症來預防哮喘發作,緩解期治療主要甚至完全靠病人自己來執行。過去絕大多數病人采取臨時抱佛腳的態度,僅在發作時才想起治療,而緩解期則“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放鬆警惕,不作治療,結果病情反複發作,以至出現慢阻肺等嚴重並發症。如果正確執行緩解期治療方案,許多病人的病情可以得到長期緩解。病人應掌握緩解期常用哪些藥物及如何選用。緩解期主要藥物有色甘酸鈉、吸入糖皮質激素(如輔舒酮、英美福、必可酮、普米克都保等)、口服抗白三烯藥物、抗過敏藥物和脫敏治療等。病人應打消害怕吸入糖皮質激素有副作用的顧慮,堅持長期用藥。

2.在哮喘發作時能正確及時使用止喘藥物

最常用的是手控撳壓定量吸入劑,如必可酮、輔舒酮、英美福、舒喘靈、特布他林等氣霧劑,其次為粉霧劑,如舒利迭、普米克都保、奧克斯都保等。吸入方法正確與否是影響藥物能否到達有效部位的關鍵,吸入到氣道的藥量可相差幾倍到幾十倍。

3.掌握去醫院急診的指征

病人應每天至少測最大呼氣流量(PEF)1~2次,與自己正常PEF進行比較,如果PEF是最佳預計值的80%以上,說明病情穩定,可繼續執行目前的治療方案;如果PEF下降20%~50%時,表明病情未被有效控製,哮喘有隨時發作的可能,應吸入色甘酸鈉,或加大糖皮質激素吸入量,備好β2受體激動劑,並與醫生聯係調整緩解期治療方案;當PEF下降50%以上時,提示病情發作,必須立即吸入或口服止喘藥,假如仍不緩解應立即送往醫院。

三、良好的心理護理可增強藥物療效

哮喘的發作因素中,心理、情感、情緒等因素參與其中,因此,在哮喘病人的護理工作過程中,不僅應做好軀體治療和生活護理,還應當重視並做好心理護理。醫生、護士、家屬都應當積極培養病人良好的情緒,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心理護理,不僅可以改善病人的一般情況,提高其整體抗病能力,而且能夠增強藥物治療的效果,此稱為心理藥效應。積極的心理效應可以加強藥物的生理效應,消極的心理效應可以削弱藥物的生理效應。

哮喘病人的心理護理包括:

1.關心與同情

醫護人員除了要認真診治病人哮喘,還應耐心詢問了解病人的工作、學習、家庭、經濟和困難等情況,給予關心和同情。

研究表明,藥物的名稱、商標、包裝、產地、顏色、劑型、價格等,都可使藥物對人產生某種心理效應。而心理效應又可使藥物對人產生生理效應。給藥醫生的權威性和護士給藥時的語言、神態,也都能影響藥物的心理效應。曾有人做過實驗,將澱粉分別裝在紅色和白色兩種膠囊中,對兩組健康人進行測試,實驗時告知紅色膠囊中裝的是興奮性藥物,白色膠囊中裝的是抑製性藥物。讓兩組被試者分別服用紅色與白色膠囊,然後觀察、測量兩組被試者的情緒狀態、脈搏、血壓、反應速度等。結果服用紅色膠囊者情緒活躍,脈搏加快,血壓升高,動作反應加快;而服用白色膠囊者情緒抑鬱,嗜睡,脈搏減慢,血壓降低,反應變慢。這一實驗說明,醫護人員給藥時的言語會對藥物療效產生明顯的影響,使藥物產生心理效應。除了客觀因素之外,還有主觀因素。例如,不同個性的病人對藥物反應也不同。那些熱情、愛說、善交際的人對安慰劑可產生明顯的心理效應,而急躁、耿直、好勝的人則可能不明顯。

2.訓練與鼓勵

醫護人員、家屬要訓練和協助病人逐漸學會放鬆療法,如呼吸操等,鼓勵病人多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這有助於消除不良情緒。

3.暗示與示範

應關心體貼病人,通過暗示、說服、示範、解釋,轉移病人的注意力,讓病人避免緊張、焦慮,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

4.適當與有度

許多哮喘病人,尤其是兒童病人,往往滋生一些懦弱、膽怯、依賴等心理,從整體上削弱了抗病能力。家庭護理中要掌握分寸,病人能夠自理的話應鼓勵其自理,不可過分遷就,要培養病人對疾病和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