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一邊在腦海中盤算:除了要山海關,還要求什麼地方呢?京城,直隸,山東?他馬上下令清軍改變進軍路線,直趨山海關,並給吳三桂回了一封信:“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故尚複懷疑。……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也。”意思是說,你吳三桂是不是害怕長期與我們滿清為敵,而不敢投降啊?不用怕,隻要你投降,不僅可以保全你的性命,而且給你封王稱藩,子孫世世代代享受榮華富貴。
途中,多爾袞再次接到吳三桂的告急文書。吳三桂什麼都沒說,隻是請求多爾袞“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在吳三桂和大順軍之間,多爾袞喜歡吳三桂。為了避免大順軍占領山海關,與滿清為敵,多爾袞下令全軍以二百裏速度急行軍。當晚清軍到達距山海關外十裏。
多爾袞已經能夠看到山海關上的烽火,甚至能隱約聽到大順軍和吳三桂部的嘶殺聲。現在,他慢悠悠地下令全軍紮營休息,並派人告訴吳三桂:本王到了。
正在力戰苦撐的吳三桂忙帶領親信到多爾袞麵前稱臣迎降,從此成為了清朝的平西王。
三
關內,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酣戰正急,逐漸取得了優勢。突然,清軍鐵騎馳入,萬馬奔躍,矢石如雨,大順軍慌忙迎戰。兩派三方戰成一團,大順軍漸漸不敵。觀戰李自成沒有預料到吳三桂這麼快就與清軍合兵,知道形勢不可挽救,驅馬後撤。大順軍隨之潰回北京。清軍也受到沉重打擊,追擊後縮回山海關休整。
奇怪的,北京的大順政權因山海關戰敗而頃刻間由盛轉衰。先是北京人心惶恐,再是李自成匆忙稱帝,全軍退回陝西。後來人有的說是起義軍經不起都市豪華生活的誘惑,日趨驕奢淫逸,導致軍心渙散,實力衰微;也有人說華北長期戰亂,而大順軍遊蕩成性,缺乏根據地和物質儲備,支撐不起一個新的王朝;更有人考證出當時的北京城正在流行鼠疫,消耗了大順軍的實力,逼走了李自成。反正,客觀結果又幫了滿清一個大忙。
與大順軍一樣,多爾袞也幾乎兵不血刃就占領了北京。李自成沒有使用上的明朝降官,又紛紛投降滿清王朝,幫忙多爾袞迅速建立起了統治。
多爾袞準確地將入關前清朝已經相關完備的政治製度和明朝遺留在北京的製度、典籍檔案和官員相結合,以最小的代價,迅速建立起來全國性的政權。多爾袞對漢族百姓和前明官員采取了“官仍其職,民複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的政策。原明朝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滿族人在長期的漢化過程中與漢族人的差異已經非常小了,清朝的政治製度也非常符合漢族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習慣,因此現在銜接起來非常容易。當然了,在是否剃發問題上,漢族和滿族發生了不大不小的糾紛。但在入關之處,清朝一度放鬆了發型的要求。
入關之初,滿清對自己的實力究竟能夠控製到多大的地盤沒有把握,下詔把清方準備接管的地方暫限於河北、河南、江淮,即長江以北,並示意“不忘明室”的南方漢族官紳可以“輔立賢藩”,“共保江左”。當時的華北多數地方都出現了全力真空的狀態。這就好像一個老人轟然倒下,而年輕人進入他那龐大的房屋時,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自己是新主人還是過客。不過,滿清這個年輕人很快就知道,現在我是天下的新主人了。
沒多久,滿清貴族和前明官員就一起跪迎順治皇帝福臨遷入北京紫禁城了。
四
滿清從建國到入主中原的故事就此結束了。
清朝的成功卻不僅限於建國和入關的成功,還包括清朝前期取得各種重要進步。入關的清朝接手的是民生凋敝、社會動蕩的晚明的爛攤子。清朝致力於恢複生產,使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到康雍乾統治時期,中國傳統社會到達了經濟繁榮的巔峰。這不可謂不是清朝的成功。在經濟成功後,清朝的科技和文化也走向了繁榮。清朝前期產生了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石濤、戴震、曹雪芹、吳敬梓、孔尚任等在文化史上閃光的名字和考據學派、《四庫全書》、《紅樓夢》等文化關鍵詞。更需一提的是,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在道德文化和政治製度上能夠最終得到各民族的支持,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可謂是另一大成功之處。
少數民族王朝的建國要付出中原王朝更大的艱辛,能夠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文化和政治智慧的交融是否成功。清王朝的成功,應該歸因為建國道路上的學習借鑒的精神,歸功於開國元勳們的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