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太血腥的建國之路(1)(1 / 2)

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初春,宋王劉裕在封國的都城壽陽(今安徽壽縣)召集群臣宴飲。

新年已過,宋王的宴會邀請著實讓大臣們摸不到頭腦。但劉裕大權獨攬,群臣們不敢不來,其中很多人還連夜從京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匆忙趕來。

世事無常、天意弄人。四十年前的劉裕隻是一介販夫走卒;在賭場輸了錢又還不起高利貸,被人扒光衣服當街示眾。那時,劉裕特別希望某個達官顯貴能夠青睞自己,哪怕是給自己一個跑腿當差的活做。如今,地位顛倒,全天下的達官顯貴們都反過來在台下畢恭畢敬地期待著劉裕的垂青。

劉裕的嘴角掠過一絲苦笑,舉起酒杯。

台下群臣像事先操練過一樣,齊刷刷地舉起酒杯,高唱:“恭祝宋王福壽天享!”

劉裕碰了一下杯緣,放下酒杯,慢悠悠地感歎道:“諸位大臣,桓玄篡位的時候晉室鼎命就已經發生移動。我首倡大義,興複帝室,南征北戰,平定四海,功成名就。於是我接受皇上的九錫之禮。現在,我也進入了遲暮之年,身份尊貴至此,生怕物極必反,不能久安。因此我計劃辭去爵位,回京師養老。”

劉裕以再造晉朝的功臣,天下的救世主自居,回顧一生成就,感歎自己已進遲暮之年。同時又擔心自己已經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但也不是什麼好事,很容易物極必反。因此,劉裕宣稱要退休養老。

在皇權鼎盛時期,如果有人膽敢說出這樣的話,那是大逆不道、誅滅九族的大罪。然而現在,大臣們非但不敢覺得劉裕的感歎有什麼不妥,還滿臉堆笑,頻頻點頭。當聽到劉裕流露出退隱政壇的意思時,大家紛紛爭相拍馬屁,盛讚宋王的功德,表示天下不可一日無劉裕,群臣一天都不能缺少劉裕的指導。整個宴會變成了向劉裕表忠心的效忠場。

參加宴會的中書令傅亮也唯恐失去這次表現自己的機會,搜索枯腸地遣詞造句來盛讚劉裕。可在心底裏,傅亮暗自感慨說,劉裕真的是老了,都已經需要專門召集群臣來獻忠心了。在傅亮看來劉裕大動幹戈地召開這次會議專門考驗群臣完全是多餘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傅亮這些人不緊靠著劉裕,怎麼會有今天,又怎麼繼續保持“進步”呢?可惜,傅亮遣詞造句的本領不高。他剛想出來什麼好詞,不是讓其他大臣給搶先說了,就是根本插不上嘴,結果急得滿頭大汗。

劉裕顯得很高興,很有耐心地聽完了群臣們的效忠,還頻頻舉杯慶祝。他和大臣們嘻嘻哈哈了一番,等天晚了,也就宣布宴會散了。

傅亮懊惱地離開了酒席,準備出宮。在這次傾吐忠心的宴會上,傅亮沒能說上一句有分量、動聽的話,自認為失去了一次能得到劉裕青睞的絕好機會。離宮之時,他不甘心地回頭張望。這一望,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傅亮分明看到側行遠去的劉裕嘴角上掛著意味深長的苦笑……

劉裕的確是老了,的確是在苦笑。他不僅笑天意弄人,更是笑自己今天多此一舉。如果劉穆之在,那該有多好啊?劉穆之是劉裕起兵發家時期的謀主,可惜在劉裕北伐建功立業的時候病死了。共同的出身和對權力的渴望,促使劉裕和劉穆之在長期險惡的政治鬥爭中肝膽相照,休戚與共。劉穆之知道劉裕的渴望和個性,往往能夠為劉裕事先準備好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而現如今隻有點頭獻媚的群臣,劉裕隻能仰天長歎:“再也不會出現劉穆之那樣知道我的心意的人了啊!”

劉裕一生征戰,遍體鱗傷,身體情況並不好,況且現在已經是五十八歲的高齡了。他將時間賜予的精力、鮮血和生命都獻給了東晉王朝的新式軍隊,獻給了南方的北伐事業。而新皇帝司馬德文,正值盛年,又昏庸無能。劉裕不甘心自己一輩子的心血都都讓令人失望的司馬家族坐享。然而劉裕無能為力,自己一定會在生命的長跑中輸給新皇帝司馬德文。

散席後陷入深思的除了劉裕,還有傅亮。傅亮徘徊在壽陽城裏,苦苦思索著劉裕的感歎,思索著那個意味深長的苦笑。他深信這其中包含著被其他人所忽視的光芒。傅亮百思不得其解之時,突然想到還有一個人有過與劉裕類似的感歎,那就是魏武帝曹操。曹操當年在《明誌令》中曾當眾宣布戎馬一生後欲歸政於漢獻帝,但是後來又明確表示自己與權力的緊密結合促使他隻能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權力。這是權臣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包括生命安全唯一的出路。他們不能也不會放棄到手的權力。劉裕也不會是個例外,那麼他要怎麼做呢?

深思至此,傅亮猛然意識到,一扇巨大的機遇之門正向自己敞開。“如果真是這樣……”

傅亮連忙折回宋王府,求見劉裕。當時王府的宮門已經關閉,傅亮也就不顧禮節,重重地叩響門環,高聲求見。劉裕已經歇息,聽到中書令傅亮求見,知其中必有緣由,於是下令開門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