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野外住所的建立及其他(1 / 3)

一、具體住所地點的選定

1.原則上要因地製宜,如選擇在曾經有人居住或已廢棄的房子作為居住地點,這些地點一般都具備生存要求,符合人類居住。

2.應考慮附近有幹淨的山泉、小溪水等自然水源供給有保障的地點或可打淺井取水。

3.要遠離塌方、浮石滑落、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地方,在河流、小溪的洪峰線以上。遠離可能發生雪崩、冰崩的地段,避開易被暴風雪掩埋的地方。

4.選擇在有利於避風、小範圍地方平坦、相對突出且太陽光線照射充足的地方。切忌在低窪地選點,低窪地不但易被水淹、雪埋;並且在冬季寒冷之氣向低處沉,會冷上加冷。

5.要避開山溝中的山腳,因動物經常經過這裏去飲水。避開池塘、沼澤、陰冷潮濕等地,因這裏是蚊蟲多生的地方,蚊蟲給人傳染疾病。遠離村鎮等人群居住區,以防人禍發生。

6.有適當的土地可供種植,駐地周邊野生植物豐富的地方。

二、住所建立

原則上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建立住所。一是利用已廢棄的房子,加固整修,作為住所。二是利用由整塊石頭構成的大山洞,或牢固結實的廢棄窯洞,修整加固,作為住所。這樣的住所雖有些艱苦,但能起到遮風擋雨、防雪防寒作用,一般不會引來他人搶奪。無可利用條件時,可采用下述辦法解決住所。

1.搭建帳篷。要把地基處理好,重點是地基要比周圍地麵高出50公分以上,夯實平整,之後再搭建。帳篷搭建好以後,帳篷外圍要用石頭或土壓實,防止風吹雨淋導致帳篷四周漏風、進水。還要把帳篷的地錨固定紮實,拉緊拉繩,防止大風吹走帳篷遮蓋衣。

另外,在購買帳篷時要購買冬季用帳篷。因為冬用帳篷防風、防雨、防雪、防寒效果好,也結實耐用。

2.建立活動板房,用於日常居住。

3.搭建窩棚。在樹木較多的地方,可以建造能容納幾個人及其物品的大型尖頂窩棚。其方法是:

第一步:砍伐一些樹幹備用。其中有三根主幹要粗一些,頂部要留分叉。

第二步:在地上劃一個圓,在圓周上等距離挖三個地穴,至少要30厘米深。

第三步:三個人每人拿一根主幹,將三根主幹放在地穴內,主幹頂分叉處交叉,與地麵形成三棱體。

第四步:沿地麵圓周挖一道渠,至少深要15公分,寬20公分。之後,將備用樹幹底部放在渠內,樹幹頂部

放在三棱體頂部,所有樹幹依次置放。最後,在頂部用藤條或繩子捆綁。

第五步:在木屋外部由下往上,一圈一圈的遮蓋加固防水帆布,頂部要注意遮蓋好,以防漏雨。如果無防雨布,可以將幹草(也可收集青草曬幹)紮成草簾子,一圈一圈的由下往上遮蓋並加固草簾子;最後,用草段與泥巴混合,糊在草簾子的上麵即可。

第六步:在窩棚內,放一些土夯實,抬高室內地麵。再在緊靠窩棚的外圍,放一些土夯實,防止雨水滲入。

夏天時要將窩棚門開向北,冬季門開向南,有冬暖夏涼的作用。另外,搭建窩棚時,要用到梯子,可以提前自製一個。

尖頂窩棚經久耐用,防止風霜雪雨效果好。這也是印第安人經常建造的一種住所。

4.臨時住所的搭建。

(1)簡易人字形應急帳篷。搭建方法:將一根繩子拴在兩棵樹之間,將防雨布搭在繩子上,然後將防雨布的兩頭,分別向與繩子垂直地麵的兩邊拉開,用石頭壓實防雨布的兩頭,就形成人字形帳篷。如果要防風,可用樹枝、石頭或野草堵塞帳篷的一頭即可。